大扁頭蟀大扁頭蟀是蟋蟀科中相貌奇特的鳴蟲,雄蟲頭呈三角形,前額斜出,形如斧頭,故又稱斧頭蜮或頭蠑,又因為它頭部外觀很似棺材,故也稱「棺材頭蟋蟀」。雌蟲稱猴頭。它體長1620毫米,觸角長約25毫米,黑褐色。雄蟲頭頂顯著向前突出,前緣弧形黑色,邊緣後有一橙黃或赤褐色橫帶。顏面深栗殼色至黑色,扁平傾斜,中央有一黃斑,中單眼隱藏其中,兩側向外突出作三角形。前翅略短,發音鏡呈四方形。雌蟲頭不像雄蟲那樣向前,向兩側突出,僅頭頂稍向前突出,面部傾斜。有茅形產卵管,短於後腿節。大扁頭蟀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內越冬。大扁頭蟀分布於北京、鈳北、河南、陝西、安徽,江蘇、上海、廣西、四川等地,以體色深黑且有光澤者為佳其次是褐色的。它棲息於磚石、垃圾堆下及菜園、苗圃、旱田或草叢中,在地下活動,喜居陰暗處,食植物莖、葉、根和果實,為害稻、粟、棉、豆類、甘薯、煙草、甘蔗等,是農業害蟲。
八、九月間雄蟲常在晚間鳴叫,鳴聲高尖,音調短急勻稱,聲如「滴滴滴滴滴滴滴」,一般以七音節為中心,故又稱七音蟀。在荒郊、墳堆等地聽到這種叫聲,令人毛骨諫然。大扁頭蟀具有微弱的趨光性,常在燈下地面見到。飼養大扁頭蟀可用瓦盆,將盆一隔為兩,半面放些泥土,半面放水盂和食具。飼料可用飯粒、嫩菜葉、水果、絲瓜、南瓜等,每日予以更換。入冬後可將蟲放在竹罐或葫蘆中,藏在身上衣袋內保暖。醬色蟀是蟋蟀科中的小蟋蟀,體長1217毫米,觸角約30毫米,因它通體似醬油色,故名為醬油蟀。頭部深褐色,富有光澤,中間有一條黃色縱帶。後頭有六條直紋,觸角上方的一條橫紋及兩觸角之間的一條直紋,黃色。口器黃褐色。前胸背有黑色長毛,散布黃色條紋。前翅比腹部稍短些,暗色,兩側有黑條紋,肢呈J 棕黃色,色明亮,有黑紋,後肢外側有黑色斜紋,雌蟲有產卵管,長約8毫米。
醬色蟀分布在我國浙江、上海一帶。常居住在斷垣殘壁間,故又名「垣蠑」。醬色蟀中如黑色部分暗而無光,黃色部分黃色淺淡,是質量較差的;如黑色部分黑如廣漆,黃色部分有光亮者為佳品。飼養醬色繂飼料可用水果、米粥、南瓜、蔬菜嫩葉。如飼養在盆內,可放入多種飼料,任其選食;如飼養在蟲盒裡,可選用白色蟲盒,這樣黑白分明,相映成趣。在喂食時可交替更換飼料,不宜長時間只喂一種飼料。醬色蟀懼光,在日光下觀賞之後,宜馬上放在暗處。醬色蟀體質較弱入冬後需放在竹罐或葫蘆內。一般很難飼養過冬。灶馬蟀,俗稱「灶雞」,也稱「灶鴨」。它的形態很像蟋蟀,體呈黃褐色,觸角極長。雄蟲體長5毫米,翅很短,僅占體部的二分之一,腹部大部分裸出。雌蟲體長18.5毫米,翅極小,僅覆蓋腹部的一小部分,外觀不美。灶馬蟀喜溫暖,因此灶頭,廚房成為它生活的地方。飼料可用飯粒和水,以及蘋果、菱肉。
樹蟋體狹長,淡黃色,體長約1220毫米,觸角呈絲狀,是體長的2倍。頭一般很小。前後翅都很發達。雄蟲前翅扁闊,雌蟲前翅卻稍狹。腿長且細。雌蟲產卵管粗長,為鋸齒形。通常生活在草叢中或果樹上。在樹枝中成行產卵。鳴叫聲「嘍嘍……」長音,或作「飛嘍,飛嘍……」之音。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鐵彈子體堅而黑色。頭呈球形,其面貌和其他蟋蟀截然不同,額上沒有線路,兩觸角好似赤金圈,前胸狹長。雄體長為9毫米,雌體長為12毫米。前胸背板中央有兩個圓的小點。復翅黑色,覆蓋整個腹部,無後翅。足黑色或淡黃褐色。兩腿粗壯且較短,猶如彈子形,故名「鐵彈子」。雌蟲產卵管呈白色。鳴聲細而高,猶如「嘹嘹嘹……」不斷重複聲。它大多分布在我國南方。長翅針蟋體型狹長且粗壯,雄體長7.58毫米。頭上有毛,頭頂上有四條淡黃色的垂直縱條。前胸背板常寬大於長,其上布滿柔毛。
小針蟋蟑又稱「斑鈴」、「花鈴」。體形較小,雄體長4.24.5毫米。頭上具毛,頭頂上兩複眼間,有兩條淡黃色的曲線。前胸背板有細柔毛,常寬大於長。復翅黑褐色,覆蓋腹部一半或三分之二。後腿節外側面有3塊明顯的黑斜紋。北方田野里普遍能見到。這裡先做簡要介紹,在第二章金鈴子中再作詳細介紹。斗蟀(普通蟋蟀)斗蟀在我國泛稱蟋蟀,因其雄蟲善斗,所以最嚴格最科學的稱呼應叫斗蟀。它是我國最普通種類。斗蟀雄蟲體長一般1325毫米7體中型,黑褐色,呈長圓形,略扁平。觸角長,一般是體長的1.5倍以上,濃褐色。頭大,頭頂漆黑有反光。有一對複眼,呈橢圓形,黑色,並有三個單眼。顏面有淡褐色斑紋,後頭有六條短淺斑紋,前胸長方形有斑紋。雄蟲前翅發達,發音器在前翅上,右前翅下方有了個刮器,上面有近百個三角形的鋸齒,左前翅有一個摩擦片,用刮器同摩擦片摩擦,發出的響亮聲音,能傳得很遠。
後翅摺疊在復翅之下,較短,不發達,不能飛。雌蟲比雄蟲大,頭部相對較小,俗稱「三尾子」。背部前翅短小,有直紋,無發聲器,尾須中間有一根深褐色的細長堅硬的產卵管,後肢強大,善跳躍。斗蟀分布廣泛,從我國最南部的海南島一直到華北地區均有分布。它怕光喜暗。棲身於土壤稍濕潤的旱作田、地面、牆隙、石塊、瓦礫、草叢中。食植物的根和嫩芽,對植物有害,特別是豆類、樹苗、蔬菜、甘蔗等覆蓋較密的農田作物。雌蟲在早秋產卵於土中,每頭雌斗蟀可產200到500個卵,幼蟲能越冬。斗蟋一般於夏季始鳴,野外通常在2(度度左右時鳴叫較盛,至秋季十月下旬停鳴。斗蟋是個出色的歌手。它的鳴聲大抵可分三種:鳴聲強勁有力、長短相間或短促激烈者,為遇敵示威之聲,或正在搏鬥的威懾之聲;不緊不慢、持續長鳴或停一會鳴一會者,是招引雌性的信號;再有一種是與雌性在一起時,起翅不高,發出「滴瀝瀝一滋」的鳴聲。
我國地域遼闊,所產蟋蟀種類繁多。斗蟀只是這些蟋蟀種類的幾種。同時,我國養蟋蟀歷史悠久,經過許多年的人工培育,出現了許多好的品種,主要名蟲有青色蟲、黃色蟲、紫色蟲、紅色蟲、白色蟲、黑色蟲、異形蟲和異相蟲等幾大類。青色蟲的基色是青,這裡所指的青色並非色彩中的青色,而是其頭、頸、翅、肉所反映的褐中泛青。根據其頭色、斗線、身色與牙色綜合分析,可以構成青色蟲中的不同品種。在青色蟲中其生相和蟲色好者居多,能斗的種類鬥起來時間較長,所以很受蟋蟀愛好者歡迎和喜愛。青色蟲一般以純青明凈者為最佳;如果某些部分帶有其他顏色,則並非真青。真育此蟲頭形圓綻如菩提子,泛青金色;金額線銀斗絲,細直透頂,青金翅明亮有光澤,腰背圓厚豐滿,如果牙血色則是將才,即使白牙鑲黑邊且呈鋸齒也是上品。如果牙如白芝麻,色潤如玉,且腿腳圓長而呈白色者,其項上有一塊塊藍斑紋,將是青色中的超品。
真青中也有頭如蜻蜓者,其全身肉白色,也能成為將才,但是如果頭色水紅,必早斗早走性,紅色若過於濃重,就是青蟲大忌,假如額線也是紅色,則難以成為將才;它雖然體大魁偉,但難以堅持到終場。正育此蟲頭形也圓,出土時頭如烏金漆罩黑珍珠,黑腦黑腦蓋。通體純正青色,光澤為黑珍珠閃光,青項上有藍花疙瘩,銀白細斗絲隱沉貫頂;翅烏青色,鳴聲洪亮,皺紋如紗,肉白似霜,六足雪白如玉,上灑靛色斑點。如配烏鋼牙則為蟲中之王;如配紫花鉗或白牙,生相超群,可以列為將軍;若配紅牙則可列入上將之列;若配老黃鉗或糙米牙,則為花色蟲,至多為次將軍。重青顏色同真青相似,泛青金色,但色比正青更濃黑,黑頭黑面黑腦蓋,銀白色斗絲隱沉細直貫頂,項藍色起毛丁,烏黑墨翅有藍色光澤,雪白色肉身,六足白色,但是無青色斑紋,以此同真青相區別。
如配白牙,色調逆合反而足,可以成為上將近元帥;如果配紅牙或紫絳香牙雖不能成為大將,也很出色。白育此蟲出土時,通體色黑焦枯,常有青金色,黑臉黑頭,白色腦蓋,銀白扁斗絲細直貫頂,翅色似白銀生光,六足均為白色,有黑色斑紋,秋分以後逐漸生白光,銀色翅翼。如配紅牙、紫絳香牙或紫花鉗均為上品。此蟲若形體完美,可稱為將軍;即使生了一副老米牙,也是一員上將。灰此蟲才出土時,體色如紙錢灰色,斗線呈銀色,額部猶如抹了一層金色,肉身、足均為白色。過了寒露,翅為銀白色。如配紫花鉗、紫絳香牙或紅牙為上品;若配上白牙,雖然牙色同整個身體的結構色調相協調,但不能稱為一位大將軍。紅砂青此蟲出土時色如墨黑重青,頭色重而斗絲隱沉,黑頭黑腦蓋,項鋪藍色絨毛而隱現紅砂,至寒露後,翅上開始透出滿身紅砂色。此蟲斗性最猛烈,一聽其他蟲鳴叫,勢如奔馬,兇狠至甚,不咬死對方,誓不罷休。
所以不能同其他蟲共養一處,怕其聞聽到其他蟲鳴而思斗。在盆中要碰傷頭額須尾,必須單獨靜養別處以不聞聽他蟲之名聲。此蟲世所罕見,是真正的蟲中之王,遇此蟲應格外珍惜。熟奸青此蟲出土時頭如粉紅色,黑面紫腦蓋,銀白色斗絲隱沉貫頂。至寒露後翅變為銀白色,六足俱白,肉色微青。若項呈紫絨色便為上品;配絳香牙或紫鉗也為上品;若頭蓋帶有金色最佳。蝦青此蟲出土時顏色如老青靛,黑頭黑腦蓋,肉色如老青蝦,銀白斗絲,如配上一副白牙就為上品;配紫鉗也為佳品;如配絳香牙或赤牙則是下品。此蟲若形如龜背,六足如玉,金斗線透頂,腿腳圓且長,則可以稱得上真將軍。黑靑此蟲出土時體色如炭黑,肉深青色,銀色斗絲,隱沉貫頂,頭如塗漆,額面如抹了一層金色。初秋時節此蟲枯如炭黑,而寒露後色變得如烏金;如能配上一副白牙,黑白相映,即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