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魔音甜菜 來源/壹娛觀察
鄧超、俞白眉執導的《中國桌球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為《中國桌球》)幾經波折,最終還是沒能迎來「絕地反擊」。
改檔2月17日的《中國桌球》,首日票房才820萬,截至目前,票房僅有7885萬,最終票房預測的落腳點來到了1.1億。
毫無疑問,之於投資方而言, 這將是一部在票房上慘敗的電影。
如何總結影片的失利,或許有很多因素,錯失的大年初一檔期,真實體育故事與電影沒能形成的良性互動,內容與宣發無法形成的合力,鄧超和俞白眉導演搭檔形成的大眾固有印象……
《中國桌球》劇照
這些都是影片《中國桌球》失利的部分緣由,但或許最嚴重的地方在於, 無論這部影片如何折騰,在大眾市場上,該片都沒有激起太多的討論熱度。
業內認可影片的質量,可是在更大眾市場,越過春節檔的熱鬧,人們早已不再討論這部「滯留」影片。
究竟這個「鍋」該由誰來背——是創作端,是宣發端,亦或者是那份類型電影的野心?
兩個坐標系交疊
在觀察《中國桌球》這部電影時,有兩個坐標體系繞不過去,一是主旋律電影或稱新主流電影,二是體育題材影片,尤其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體育電影。
不同角度下的考量製造著不一樣的評價標準。
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這兩個坐標體系之於這部影片的重疊,造就了這部影片如今顛沛流離的現實, 前者主旋律意味著受到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而真實體育電影代表著要經受故 事原型人物們的仔細打量。
在回顧電影《中國桌球》上映歷程時,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其一準備於2022年國慶檔上映,後撤檔。其二宣布於2023年春節檔上映,後錯過大年初一於兩天後上映。其三又撤檔,也就是在2月17日最終上映。
《中國桌球》改檔聲明
在這個漫長又波折的上映經歷中,市場充斥了各種關於影片的流言。
但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影片內容經過修改,二是片中原型人物的人名也經歷了調整。
當然,這部拍攝製作於疫情期間的電影,被限制的拍攝也成為影片創作的最大困難,導演俞白眉在回憶這段歷史時用了「九死一生」來定義《中國桌球》艱難的創作歷史。
儘管桌球是國球,但並不代表著電影觀眾想去看國乒的銀幕故事,而發生在電影內外的故事,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眾與電影的觀影障礙,其中尤以電影人物名與真實人物名稱之間的差異。
要知道真實體育故事改編的電影,最大樂趣就是對照銀幕內外的故事,而《中國桌球》的處理則加大了這種障礙。
路演階段創作團隊也回應了其中緣由。
《中國桌球》路演
有觀眾提問影片中角色有原型但卻沒用原名的原因。俞白眉表示,其中有很多不可抗力:「我們也希望用原型的名字,這個電影比大家想像的波折多了一些,但依舊努力把故事還原給大家。」
電影上映期間,一張人物對照表在網絡上流傳,即使如此,大眾在看《中國桌球》時也很難將電影人物對照到具體的真實人物。而這個事實,極大地影響著電影的討論熱度,給更普通的大眾製造著觀影門檻。
另一方面,影片講述的故事也離大眾有一定的距離。
《中國桌球》根據真實歷史改編,旨在呈現上世紀90年代中國桌球男團由低谷重返巔峰的國乒往事,時任男乒主教練的蔡振華,臨危受命帶領馬文革、王濤、丁松、劉國梁、孔令輝五虎將重新拿到斯韋斯林杯(世界冠軍)的故事。
《中國桌球》原型
從創作角度而言,這是創作團隊的選擇,這個故事更有戲劇感,是長年制霸國際賽場的國乒一段值得銘記和講述的歷史。
但在客觀角度,大眾幾乎很少知道這段歷史,這也製造著討論門檻。
一位知乎網友表示,片方一個問題在於,這部電影居然沒有在上映前夕看到現任乒協主席、國乒實際掌舵者劉國梁的支持。
或許只能說, 既然踏在了主旋律和體育電影交疊的坐標上,如何平衡銀幕內外的視角與利益,是這類電影天然要去承擔的,對於電影市場和觀影大眾而言,更多的情緒只能說是遺憾。
內容與宣發紛爭
電影《中國桌球》中,阿如那飾演的桌球手陳文因為打架鬥毆被迫退役時,總教練戴敏佳(原型人物蔡振華)對他說,「你退役了也得掙點錢,給你推薦歐洲俱樂部,隨你挑」, 陳文最終還是選擇退役回老家當老闆。
退役要掙錢這個邏輯,被創作團隊用作《中國桌球》大年初三上映時所遇到的窘境,彼時在《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的雙強帶動下,晚起跑的《中國桌球》在排片和單日票房上均受到了市場冷淡回應。
俞白眉說電影院線過去幾年遭受重創,在這個掙錢的春節檔肯定優先排能掙錢的影片,《中國桌球》不是院線的那個最優選項。
圖源:燈塔專業版
上映一天之後,影片主控出品方恆業電影發出了那個頗有爭議的撤檔公告,稱「因宣傳發行團隊在決策、籌備、推進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誤和嚴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節檔陷入特別被動的局面……(電影)於2月17日『絕地反擊』。」
這可以看作是以鄧超、俞白眉為代表的創作團隊,對於宣發團隊的不滿,並將這種不滿公然擺在了檯面上。
創作團隊成為此中的強勢一方,鄧超和俞白眉似乎也有理由這樣去做。
過往這兩位導演搭檔創作的塑料都市喜劇都被打上了爛片標籤,而這部《中國桌球》毫無疑問是對以往的「反殺」,成為最高質量的這部影片,使得兩位導演在這次創作中收穫到了好評。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甩鍋給宣發的做法並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主控方恆業電影,既是主出品方也是主宣發方,創作團隊與主控方應當同舟共濟,而非互相指責。內容本體和宣發是一體兩面的同一體。
《中國桌球》劇照
《中國桌球》在真實故事內容指向上的諱莫如深, 很多無法明說的內容,造成了影片在宣發時的掣肘,也即這部影片始終無法找到一個突破的宣發方向——是國球桌球的偉大歷史時刻嗎,是體育賽事的青春與熱情嗎,是創作團隊的歷史創作最佳嗎,都是以及都不是。
還有一個必須指出的地方在於,《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這兩部爛片在彼時確實票房大賣影片,一部分觀眾對於鄧超和俞白眉導演組合的印記,阻擋了他們去影院支持的熱情。這又成為了影響《中國桌球》宣發的負面因素。
並且,鄧超與俞白眉的口碑進步也只來了7分,而春節檔的對手們都紛紛是8分左右豆瓣開分的, 過往刻板印象的改變沒有在一個飛躍式的基礎之上,而競爭對手們又比自身口碑優勢再領先一個身位,這種情況之下,鄧超與俞白眉的「口碑反殺」,無法形成聲浪。
豆瓣截圖
最致命的是,市場和觀眾似乎能看到《中國桌球》的聲音繁雜,看似豐富熱鬧,但沒有一個點成為影片本身最吸晴的亮點——鄧超與俞白眉坦然面對此前爛片,鄧超和孫儷夫婦的伉儷之情,春節檔其他影片恭祝桌球取得好成績,鄧超在短視頻平台自帶熱鬧屬性的賣票……試問觀眾會為「刻板印象里的爛片搭檔取得進步」,還是會為了主演的「私生活」,走進電影院裡去買單。
2023年春節檔的一大特徵即在於,更高的影片討論熱度對於票房擁有更好的助力,在這一點上《中國桌球》似乎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聚焦於影片本身的熱度不夠的事實。
體育電影何去何從
電影市場似乎有一個顛簸不破的道理事實,那就是大部分撤檔影片都沒有一個更好的商業結局,這次《中國桌球》也沒能逃過一劫。
對於這部影片而言,最好的結果就是國慶檔或者大年初一即上映。
在回顧本屆春節檔的研討會上,《流浪地球2》監製王紅衛說了一個觀點, 他認為春節檔的內容豐富度在提高,「以前我們怎麼能想像程耳導演、《深海》這種特別個人化的電影去春節檔呢?我個人認為,它們如果不是春節檔上,票房很可能折半或者三分之一」。
《深海》劇照
其實,如果能按照正常節奏上,電影《中國桌球》會取得一個合理或者更好的成績,起碼相對於《深海》和《無名》而言,這是一部更適合春節檔氣氛的電影。甚至在節前,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影片有逆襲的可能。
一個殘酷的事實即在於,錯過大年初一讓很多人不會將這部影片視為春節檔電影,正如整個春節檔,全網大多數聊的是《滿江紅》《流浪地球2》,很少會聊到這部命運波折的電影,而在歷經撤檔後,影片的氣勢再度下降,所謂「一而衰再而竭三而衰」。
拋開這些不談, 春節檔之於《中國桌球》是否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何在市場看到《流浪地球2》《滿江紅》《交換人生》《深海》《無名》等各具賣相的影片定檔之後,業內不少聲音讓《中國桌球》擇機再戰,暑期檔或者國慶檔,是不是更加適合?
而這時,即便「發行通知」很晚抵達,《中國桌球》也倔強地選擇了大年初三上映,一定要在春節檔這塊無比誘人的蛋糕上張開口,可惜的是,即便是10%第四排片的成績,《中國桌球》仍舊在當日影片里墊底,這就又導致了它的逃離。
大年初三票房數據 圖源:燈塔專業版
或許《中國桌球》的野心也是這場「災難」的誘因。
雖然春節檔一直在上演著「靠口碑逆襲」、「類型片升級贏得觀眾」的故事,但《中國桌球》也高估了自己,高估在於「鄧超俞白眉」口碑邁出去的步子沒那麼大,高估在於自身對於體育類型各種不可控的預判和駕馭能力。
回到《中國桌球》電影內容層面,這確實是一部標準的體育類型電影,按照三幕式的結構寫出了中國桌球從低谷走出來的故事,值得行業認可與鼓勵。
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影片的其他表達。
例如配角陳文的故事,這是一個八歲打球十九歲進國家隊的球手,但只能成為「秘密武器」的練習對象,最終暗淡退役回到家鄉從事一份辛勞職業。這寫出了競賽體育成王敗寇殘酷的一面,也道出了舉國體制之下諸多參與者的現實無奈。
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中國桌球》在內容上,對於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這或許只能存在於內容層面,而在商業推動一切的現實面前,《中國桌球》可謂慘敗,行至如今影片最終票房可能徘徊在1.1億左右,連宣發費回本都難。
圖源:燈塔專業版
導演俞白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會不會再拍體育電影」,他的回答是,「如果這次賠得太慘,從商業上來講再拍就沒有邏輯了,如果不賠的話還有可能」。
如今這個問題擺在了整個電影行業面前,《中國桌球》歷經波折並且商業成績一塌糊塗, 還是否會有團隊敢去再拍由真實人物、故事改編而來的體育電影。
事實上,劉翔的故事、姚明的故事都有電影人士在接觸,但是,那部陳可辛拍攝的李娜傳記片《獨自上場》至今也沒有上映消息。
編劇蘆葦評價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那句話,「我以為那時是一個開始,沒成想卻是結束」,似乎也可以用在體育電影的何去何從上——我們認為《中國桌球》、《奪冠》(《中國女排》)的上映會是中國體育電影蓬勃興盛的一個積極開始,我們不希望又是另外一個結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