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傷千百遍,仍待印度如「初戀」?

2023-07-19   電動湃

儘管幾經波折,特斯拉對印度市場還是熱情不減。

7月13日,有多家海外媒體表示,特斯拉就在印度投資建立汽車工廠事宜與印度官方再度展開談判。

據悉,計劃中的特斯拉印度工廠年產能可達50萬輛,並且該工廠生產車輛的起步價或為2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7.5萬元)。

這並非是特斯拉第一次向印度主動投出「橄欖枝」。馬斯克曾多次公開表示:他很看好印度在可持續能源領域的發展潛力。

一邊是14億人口的「巨無霸」汽車市場,另一邊是大舉開疆拓土的美國電動車先鋒勢力。幾度交涉,為何還是僵持不下?

如果算上今年,特斯拉與印度官方談判,斷斷續續已有五六年的時間。

早在2016年,馬斯克就曾暗示要進入印度市場,但受制於高昂的關稅,特斯拉遲遲沒有行動。

這裡需要劃重點——高額的關稅。按照當時印度的關稅制度,4萬美元以下的進口車關稅為60%,4萬美元以上的汽車稅為100%。

什麼概念?相當於一輛4.7萬美元的Model Y進口至印度,光是關稅就得再收4.7萬,再加上其他成本,特斯拉車型在當地的售價可能翻倍不止。

此後,「算了算帳」的特斯拉覺得不划算,一度擱淺了進軍印度的計劃。

直到2017年,印度突然毫無徵兆地下發「禁油令」,稱為了改善空氣品質,到了2030年,將只能銷售仰賴電力驅動的汽車。為此,印度將大力支持國內電動車產業發展,包括一系列稅收政策的補貼。

這也讓特斯拉看到了「曙光」,消息一出,馬斯克立即派團隊前往印度,與當地政府交涉看是否雙方的談判能有新的建設性進展。

但面對老奸巨猾的印度,馬斯克顯然還是有些too young too naive。

在此次談判過程中,印度的意思很明確,降稅是不可能降稅的,給你特斯拉開了先河,其他跨國車企豈不是都要「蹬鼻子上臉」?

而想要跳過關稅其實很簡單,就是來我印度建廠投產,在此期間,還必須用我們印度當地的工人以及當地供應的材料。

更關鍵的還有一條:要等特斯拉建廠投產,並且在當地把產品銷售出去之後,才能拿到相應的補貼。

馬斯克一聽,這不是妥妥的「霸王條款」嗎?還沒嘗到一點好處,就讓我把先扔上百億的投資,這和當年的談判有何區別,無非多了個「空頭支票」。

於是,強硬如特斯拉並未妥協,談生意本就講個互利共贏,你既無誠意,我也絕不慣著。

走運的是,不久後,馬斯克遇到了「命定的」合作方。

在經過多方交涉後,2018年7月,特斯拉與上海政府簽訂了純電動車投資計劃,雙方在上海臨港建立集研發銷售生產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初始年產能計劃達到25萬輛/年。

對比摳門的印度,可以看看中國對於特斯拉的絕對「力挺」。

首先,允許特斯拉獨資建廠,不用和當地車企合資,說白了利潤一個人掙一個人花;其次,中國銀團給予豐厚支持,2018年5月,特斯拉總計獲得中國銀團總額近5.21億美元(約合3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再疊加當時中國市場對於電動車一系列的優惠補貼政策。可以說,為了此刺激本地電動車市場發展,不論政策還是融資,都一路給特斯拉「亮綠燈」。

更令馬斯克想不到的是,中國建造的速度也如此驚人,上海超級工廠從破土到投產僅僅只用了11個月的時間。

看到特斯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印度又「酸」了。

2021年初,印度方面主動聯繫馬斯克重啟雙方的談判計劃。這次,印度方面承諾願意提供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將原本100%的關稅降到60%,60%的則可以降到40%,但是來印度建廠這一條「不容置喙」。

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印度的電動車產業鏈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也就意味著,就算特斯拉本地生產可以跳過關稅,但是大量的零部件都要依賴進口,成本還是hold不住。

當年2月,有印度當地媒體爆料,特斯拉首家印度工廠將落戶卡納塔克邦;12月,又有消息稱,特斯拉計劃將三款車型進口至印度市場,但這些消息均再無下文。

可見,雙方就一直在「建廠還是不建廠」之間反覆拉扯。

馬斯克的謹慎不無道理。

印度市場有著「外企墳場」之稱,在特斯拉之前,多少跨國企業「高興而來,敗興而歸」。

比如,印度高額的零件進口關稅讓通用汽車在26年內虧損了5.88億美元,福特汽車在10年內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兩家公司最終都選擇在今年退出印度市場。

而這些都還算是小兒科,一直以來,印度在地方經濟保護上的「騷操作」可謂是令人瞠目結舌。

以大家熟知的小米為例,自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後續步伐相當迅速。

2014年,小米3在印度第一次亮相。1個月的時間內,小米通過線上搶購的方式賣掉了12萬部手機;短短一個季度,小米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就達到1.5%。2017年,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慧型手機品牌。

但在今年6月,印度執法局發文確認,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冒充「特許權使用費」向外國實體非法匯款,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扣押其555.1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幣48.2億元,這幾乎相當於小米去年經調整凈利潤的56.7%。

如果說以往印度還在通過高昂的關稅暗地抽取利潤,針對小米的這波操作,幾乎相當於「明搶」了。

一句話,印度面前「人人平等」,什麼中企美企,統統都要雁過拔毛。

正因如此,大部分跨國公司選擇逃離印度。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裡,選擇關閉印度子公司或者辦事處的跨國公司高達2783家。

面對此等「殺豬盤」,特斯拉依舊頭鐵的原因也很簡單。

其一,印度市場的潛力很大。2022年,印度至少銷售了超過425萬輛汽車,這個數字超過了日本的420萬輛,使得印度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

關鍵是,這還只占其整體人口的3%不到,由於當前基數太低,所以每一年都能比上一年增長接近百分之二十,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增長數字。

對於特斯拉來說,要想2030年完成年產2000萬輛的目標,確實離不開這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其二,印度的電動車市場堪稱「處女地」,電動車占比只占該國總銷量的1%左右,大概每年4萬輛左右。

此外,印度當地的熱銷電車型依舊以入門級為主,平均售價約為92.6萬盧比,相當於1.2萬美元。

而隨著印度GDP的持續增長,消費升級帶動下的電動車市場,對於特斯拉而言有著無限想像力。

據悉,特斯拉新推出的全新車型,其價格將低於2.5萬美元,很大可能是為進入印度做準備的。

「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於外企來說,印度的營商環境算得上「地獄級」難度副本。

但對於特斯拉來說,仍不甘心輕言放棄,因為一旦你放棄,仍有後來的競爭對手趁虛而入,去占領這個龐大的新興市場。

或許,只有比誰更能熬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