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硯山這個鄉,把荒山變成了「金」山··

2022-05-10   家在硯山

原標題:了不起,硯山這個鄉,把荒山變成了「金」山··

·····················以上廣告······················

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

硯山維摩鄉

用行動映證了這句話

荒山變桃林

環境好了,人變富了

日前,記者在硯山縣維摩鄉幕菲勒片區看到,2500畝綠意蔥蘢的黃金油桃林將山坡裝點得生機盎然。崇山峻岭間,一幅綠色產業畫卷正在延綿展開。

石漠化治理後的千畝桃林。供圖

很難相信,在幾年前,眼前的這片綠地還是「九分石頭半分土,還有半分露露頭」的亂石旮旯。土地貧瘠、山大石頭多、可耕地面積有限,嚴重的石漠化成了制約當地群眾發展的最大屏障。

「要發展,首先得找准產業。」2017年,當地黨委、政府引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處和雲南彩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科研+企業+農戶」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在這片土地上種植桃樹,開始進行艱難的石漠化種植技術攻關。一個石窩一棵樹,最終讓裸露的石山披上了「綠裝」。

石漠化治理後的荒山禿嶺。供圖

如今,望著鬱鬱蔥蔥的油桃林,對比舊照片中的荒山禿嶺,不禁令人感慨:「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經過5年的發展,進入盛果期的桃林,桃子總產量預計可達3000噸,成了維摩鄉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該基地還帶動了1654戶農戶種植黃金油桃8000多畝,被列為第一個「雲南省石漠化示範基地」,每年還可吸引富餘勞動力就近務工4萬餘人次,僅務工一項就可助民增收600萬元。

村民們在桃園裡務工。李麗 攝

荒山變綠,人間回春。幕菲勒片區的變化,只是硯山縣石漠化治理的縮影之一。多年來,硯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把造林綠化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讓石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創造了石旮旯里的「綠色幸福家園」。 

走進維摩鄉長嶺街村委會三尖山村,漫山的核桃林滿目蒼翠,林下種植的白芨、滇黃精長勢喜人,聶應菊正在自家的核桃地里忙活。

核桃林下復合種植中藥材。

「過去在荒山上種糧食,春天種一坡,秋天收一籮,天天臉朝黃土背朝天也賺不到幾個錢。」聶應菊告訴記者,三尖山村曾經是全縣石漠化最嚴重的村子,房子建在石頭上,莊稼種在石縫裡,村民常年靠天吃飯,望天喝水,生活十分困難。

窮則思變。為探索致富路子,身為長嶺街村的黨總支書記聶應菊使出渾身解數,與貧瘠的石山「死磕」。100多畝石頭地,硬生生靠用鋤頭挖,栽上牧草,牧草養殖黑山羊,羊糞用來種植核桃,林下又育白芨、滇黃精等中藥材……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在從石漠地里找到了種養循環的生態致富之路。

2015年,聶應菊積極動員群眾,牽頭成立了應菊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鄉親們一起在石漠化地區大力探索「核桃+藥材+牛羊」的復合經營發展模式,最終讓石山披綠,荒山變青。「產業發展+石漠化治理」也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65戶,推廣種植核桃林1000餘畝,養殖黑山羊5200餘只,林下種植滇黃精、白芨等中藥材56畝,社員養殖收入最高達13萬元,最低收入3餘萬元。聶應菊一臉喜悅地說:「現在不僅一抬頭滿眼都是綠色,還有不錯的收益,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山水通富路,生態好文章。如今,硯山縣維摩鄉正在將「治石」與「致富」相結合,不斷探索生態、高效、富民的石漠化治理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力。

來源:文山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