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胎動」到喊一聲「媽媽」,大概要花費多長時間?

2023-06-26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寶寶從「胎動」到喊一聲「媽媽」,大概要花費多長時間?

因為身體並不算很好,使得莉莉雖然與老公結婚好幾年,也一直到34歲順利懷上寶寶。也正因如此,孕期里受盡苦頭前幾個月孕吐頻繁,後來又是頭暈加腰痛

而每次她十分難受的時候,老公總是為她加油打氣:「老婆,你看寶寶在肚子里也為你加油呢!」這是每次胎動時,老公一定會說的一句話,讓她有了堅持的動力

而好不容易等到女兒出生後,雖然有月嫂,但還在坐月子的她太牽掛孩子,除了睡覺的時間外,全部花費照看孩子的事情上。

就在朋友們都勸她不要太勞累的時候,她總是忍不住說:「我感覺寶寶能認出我,被她這麼直勾勾看著再累也值了!」而朋友們聽到後紛紛笑她「孩子還不到1個月呢,怎麼可能認人了?你這媽媽也太心急」。

但莉莉還是覺得女兒就是能認出自己,並且更加用心的照顧,甚至選擇辭職在家當起全職媽媽

一直到了6個多月的時候,原本只是為了好玩,一直逗只會「咿咿呀呀」亂叫的女兒叫「媽媽」的她突然聽到了一聲簡短的「媽」時,眼淚瞬間流了下來激動地跟一旁的老公感嘆:「這一聲『媽』,讓我覺得1年多的辛苦都值得了!」

相信許多「過來人」寶媽們對莉莉初聽到寶寶喊「媽」時的激動心情都有共鳴,畢竟從初次胎動感受腹中生命的存在,再到寶寶終於能開口說話,其中花費時間付出的艱辛只有寶媽們才有更深刻的認知。以臨床醫學數據可知,這個過程至少需要1年半以上

01、從「胎動」感受到腹中生命,再到一聲「媽」,寶寶要花費多長時間?

醫學表明,一般孕期到了8至12周左右就已經開始有胎動現象。但孕媽媽們真正感受到胎動,則需到16周至20周左右。並隨著孕期時間增加,胎兒的胎動的次數強度不斷增加一直到寶寶出生

而從《兒童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可知,0至6個月新生兒的視力都比較差,僅有01~0.2左右。約到了6個月以後,才逐漸達到成人水平,也就是1.0左右。之後就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視力發育日漸成熟。那時候,孩子就能分辨眼前人熟人還是陌生人

不過,在此期間,1至3個月的孩子就已經能無意識發出一些「嬰語」,如「ma」、「ba」。但因為這是無意識的發音,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說話。哪怕到了6個月,寶寶已經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可以通過長相、氣味等方式辨認媽媽,不過尚未能穩定發揮,只要媽媽換一個髮型,寶寶就認不出了。

所以,以醫學理論看來,至少到9個月後,寶寶大腦發育更加成熟視力、發音更加清晰後,才算是真正認人的狀態。那時候,寶媽、寶爸們就能堅信寶寶是真的認出自己了!

當然,寶寶能認清人,會說一些發音簡單詞彙,對寶媽、寶爸挑戰還未結束,接下來如何引導寶寶能說會道也是大事

02、如何引導寶寶學說話?這些方法很實用

方法一:給予充足的陪伴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通過研究後發現,擁有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寶寶在6至9個月語言發育高峰期里,語言能力發展更快更好

所以,寶媽、寶爸在寶寶牙牙學語時,一定要抽出充足的時間陪伴、引導,且必須是一心一意高質量陪伴,而不是玩手機忙於自己的事情沒有與寶寶保持互動

方法二:多與寶寶說話

醫學臨床研究表明多與寶寶說話,通過音樂、朗讀等都能刺激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哪怕是日常的吃喝照顧,也可以與寶寶進行對話,如「寶寶喝水啦」、「寶寶吃飽了嗎」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寶寶說話時,儘量不要用太大的音量說話的時間不宜過長,且儘量用短句

一是保護寶寶的耳朵,二是因大腦發育水平限制,不宜說過於複雜的對話,讓寶寶難以理解

方法三:藉助手勢

科學研究發現,當寶寶到了8至10個月左右,便能通過手勢表達所需或是幫助他們了解好奇的事物。如與他人交流時,他會用小手指一通指,就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此時,寶媽、寶爸不妨藉助手勢,如指著某一樣物品、圖片引導寶寶看圖說話,讓他能保持專注,更好地認識學說話

除了以上幾個方法外,還可以通過簡單的互動遊戲,讓寶寶在玩樂中學會說話。如在鏡子前指著寶寶的身體部位、五官等進行「說話遊戲」,以趣味的方式讓寶寶沉浸其中

枕邊育兒寄語:

父母通過「胎動」感知生命的最初,而寶寶用清晰辨認父母一聲「媽媽」、「爸爸」讓父母感到為人父母的幸福,這是一個並不算短暫的歷程,但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同時,也因這一聲「媽媽」、「爸爸」,激勵父母們給予孩子最科學、正確、合理教育,讓他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