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先烈是為了更好地繼承革命文化

2020-04-02     白城日報

4月4日是清明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在清明節祭祖早已內化為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感寄託,並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傳統代代相傳。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祭祖早已不限於家族宗親中舉行,祭祖的對象也從直接血緣關係拓展到非血緣關係的祖先,即出現「共祖」的現象,誠如每年民間都會舉行隆重的炎帝祭、軒轅黃帝祭等。當然,這中間也包括在清明節祭奠和緬懷革命先烈。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經過數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奪取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讓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沒有當年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愛國主義精神,也就無從談起今天中華民族之崛起。革命先烈是人民英雄,也是共和國功臣。祭奠他們不僅是為了銘記英雄與功臣,更是為了傳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新中國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與底氣。出生於和平年代的人們,沒有親眼目睹過戰爭年代的殘酷、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所以每當聽到革命先烈如何為國之崛起、民之福祉而犧牲自我時,難免如隔靴搔癢,缺乏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和認同感,而對英烈的敬畏感和為國奉獻的使命感,也就更無從談起了。然而,在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平發展和國家繁榮昌盛的今天,沒有人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忘本。堅守敬畏革命英雄、崇尚革命文化的底線不動搖,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使命。

那麼,如何利用清明節來祭奠英烈,激發國人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呢?《史記·禮書》言「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祭奠革命先烈需要一種濃厚的儀式感,以充滿儀式感的祭奠活動,喚醒國人心中對革命先烈無限的敬仰之情,並藉助儀式上的「在場感」觸發人們從對革命先烈的情感認同到對革命文化的價值認同。祭奠革命先烈,也需要講好先烈故事。要充分藉助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各種紅色資源,通過展覽、影視、文學、舞台等多種形式,講述好英雄的光輝事跡,闡釋好英雄的偉大精神,在全社會倡導崇尚英雄、尊重英雄、讚美英雄、學習英雄的時代風尚,自覺傳承紅色基因,接力革命文化。(來源 :白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4cOXEBnkjnB-0zUI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