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香港,感謝廣東

2022-07-01     抱朴財經

原標題:感謝香港,感謝廣東

中國第一經濟強省廣東,中國最具國際范和開放性的城市香港,它們在各自的定位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沒有香港與廣東的攜手同行,通力合作,就沒有今日中國的經濟體量。

作者:今綸

一轉眼,香港回歸已經25年了。

香港之於中國,之於廣東的貢獻是特殊又重要的。廣東與香港更是血脈相連,同聲共氣的關係。

廣東能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最重要的是開放政策以及全體廣東人的努力,不過,難以否認,香港的商業力量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甚至可以篤定地說,沒有香港,深圳、廣東今天的經濟體量肯定會不一樣。

站在時間的坐標軸上,我們需要回望歷史,關照當下,需要審視經濟,也要追溯文化。

01 不應忘記「華山救親」

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由深圳出發的4次大規模逃港潮,逃港人數達50多萬人。人們想去香港的目的很簡單,無非是希望改善生活。

從1962年5月8日開始,《明報》開始零星地試探著報道。而從5月11日起,下定決心的金庸幾乎派出所有記者——到沙頭角、粉嶺、元朗、羅湖等移民聚集的地方一線採訪。

在大量的實地採訪之後,《明報》在社論中表達了先救人的態度,社論幾乎是大聲疾呼,「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香港華山當時有三萬多偷渡者聚集,面對港英政府強行遣返的政策,不少香港市民徹夜難眠。

一位作家在自己的書中寫道:「不少歌舞廳等娛樂場所都自動熄燈閉門,對華山的事情表示同情,幾乎所有的香港家庭都放棄了手中的事,坐在收音機旁,關心難民營中那些可憐人的命運……延綿數公里的路上,集結的不是四五千,而是上萬市民,他們中有不少是趁著微明,從市內驅車趕來送親人的。」

港人給偷渡者送水、送食物,並且與港英的警察對抗,有的港人甚至把部分偷渡者藏在自己家裡。

這是香港歷史上著名的「華山救親」。

歷史不應忘記,這是香港城市史上悲情的一頁,也是書寫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的一頁,力透紙背的只有兩個字「善良」。

02 粵港經濟關聯日益緊密

改革開放初期,袁庚在蛇口工業區艱苦開拓,一度愁眉不展,因為沒錢,也沒人來投資。

袁庚到香港請港商吃飯,他在蛇口也讓手下人清理出一條船,請港商過來考察,當時的蛇口條件艱苦,連考察時的快餐都是從香港用快艇運過來的。

港商吃完飯之後,一段時間沒有消息,袁庚焦慮得不行,但後來陸續有港商開始到蛇口投資。

馬太(陳惠娟)是投資蛇口的第一位香港企業家,中國內地首家外幣購物商場創辦人。

1982年6月28日上午九時,蛇口購物中心開業。它是中國內地第一家購物中心,也是第一家外幣購物中心。開業當天,中心門口排起了四五百人的長龍,開業第一天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蛇口購物中心開業

如今的深圳,僅2021一年實際使用港資超9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6%。今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13.68億美元,其中實際使用港資占實際使用外資的92.97%,同比增長148.01%,新增港資企業118家。

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廣東省港資企業5.32萬戶,註冊資本(金)2172.56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外商投資企業總量的48.63%和55.74%。其中,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4.72萬戶,註冊資本(金)1932.60億美元,分別占全省港資企業總量的88.72%和88.95%。

1997年至2021年,廣州實際使用港資增長3.6倍。

以東莞為例,廣東省、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太平手袋廠就是港商投資的。

截至2020年10月底,港資企業數量7621家,占東莞外資企業的58%。

香港與廣東在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港商與內地合作夥伴的信息溝通,只有身處其中的操盤者和執行者才會有體會。

香港與廣東早就是一個經濟上的大灣區,而且聯繫日益緊密。

香港與廣東的商業力量,真的是一種血濃於水的關係。

中國改革開放的豐碑上,有港人寫下的重重一筆,甚至在一些關鍵節點上,港人起到了重要的標誌性作用。

03 港人的慈善捐助不該被忘記

港人在內地遭遇災難的時候,從來都不吝惜錢財。

1998年洪水,港人捐款6.8億。2003年SARS疫情,港人掏出一個多億。

據《大公報》報道,2008年,香港賑災200億!汶川地震後不到48小時,香港立法會就通過了3.5億港幣賑災撥款,隨即又成立了救災專屬基金,撥款90億港幣!最後總計超過200億港幣。

港人當時的熱血與俠義,堪比1962年的「華山救親」。只不過前者是用金錢力挺內地抗災,後者是用肉身抗擊強力遣返,但其中深情厚誼都值得感嘆。

我們更不應忘記香港藝人古天樂在內地捐贈學校上百所,被央視點贊。

港商田家炳前前後後在內地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等,還有數以千計的圖書館。為了能夠方便老百姓看病,他捐贈了二十多座醫院,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他捐贈了一百三十多所道路橋樑。

1985年10月29日,港商包玉剛總捐資2000萬美元,在他的老家附近舉行了寧波大學的奠基典禮。一年後,寧波大學就正式開學。

邵逸夫捐助的「逸夫樓」遍布全國各地……

港人的慈善捐助不應該被忘記,而應該被銘記於心。

無論我們遇到多麼複雜的情勢,我們都要記住這些掏出真金白銀扶危救困的善心人。

慈善讓社會少了許多悲傷與病痛,行善者是社會的功臣。

04 香港文化「潤物細無聲」

幾天前,數千名年輕人圍聚廣州某商場,紀念香港Beyond樂隊29周年,大家齊唱「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有不少人已經潸然淚下,相關視頻流傳甚廣。

粵港一家,音樂也是傳遞情感的紐帶。

香港文化、藝術、音樂在改革開放之後迅疾北上,呈破冰之勢。

言情小說、商戰小說、武俠小說以及香港音樂一度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港台音樂是從什麼時候進入內地的呢?有人認為,標誌性的時間是1991年的春晚,這一年,一次來了五位港台大牌歌手,包括譚詠麟、甄妮、鄺美雲、潘美辰和姜育恆。香港音樂開始在內地加速流行,譚詠麟在內地的人氣也急速上升。

譚詠麟參加春晚

不過,我的看法是:香港文化、藝術、音樂是伴隨著改開的步伐而逐漸擴散的,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廣東人深知有銳度的文化有助於衝破藩籬。當時在廣州工作的武漢人黃樹森於1981年首次引進《白髮魔女傳》在《南風》連載,該刊物一時洛陽紙貴。

1983年,黃樹森主持的《當代文壇報》創刊,開始大力推介金庸、瓊瑤、梁鳳儀等人作品,武俠小說開始風靡大陸。

2001年5月,黃樹森以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的名義邀請金庸赴穗講學訪問,金庸訪穗盛況空前,他在中山大學梁球琚堂發表演講時,座無虛席。

金庸在中山大學演講

香港與廣東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某種平衡,同時又不斷探索前進。

因為黃樹森是內地率先引進港台小說和新派武俠小說的「第一人」,有媒體評價黃樹森是擅長「咬破小孔」的文化名人。

其實,廣東不止一個黃樹森,各行各業都有黃樹森,包括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大家在各自領域裡不斷「咬破小孔」,日有寸進,方有後來的改開碩果。

廣東人「咬破小孔」的支撐點在哪裡?香港。

香港是新思想、新文化、新音樂的樞紐之地,是內地與海外的「氣孔」,其中的益處只有廣東人體會最深。

改開之初,思想上的破冰,觀念上的疊代,香港貢獻頗多。

中國第一經濟強省廣東,中國最具國際范和開放性的城市香港,它們在各自的定位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沒有香港與廣東的攜手同行,通力合作,就沒有今日中國的經濟體量。

廣東與香港,各有壓力,各有發展的瓶頸,但大家沒有退路,用粵語來說就是只能「頂硬上」。

天既生廣東與香港,就是給了我們閃亮的希望。

有廣東在,有香港在,我們當安心。

謝謝香港,謝謝廣東,祝福祖國繁榮富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1df4a52796fac6e238d66e7bf98b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