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精妙之處在後半句,道出眾多父母育子通病

2022-03-15   耀眼生活

原標題:「兒孫自有兒孫福」,精妙之處在後半句,道出眾多父母育子通病

引言

關漢卿曾在《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時至今日也仍被人們奉為經典。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孫們自有自己的福分,長輩不必為他們的前途和人生過於擔憂。然而,這句話的後半句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被人們選擇性地忽視了,久而久之人們也只能記得「孫子自有兒孫福」這一句了。

01

雖然這句話在民間流傳甚廣,但其實後半句才是精妙之處,所有的真諦也都藏在後半句,道出了眾多父母教育子女的通病,並告誡做人父母者應當銘記於心。但在中國家庭之中,長輩們卻往往都做不到這麼洒脫。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為子女的人生做謀劃,正如《觸龍說趙太后》所提到的那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正是出於對子女的深切關愛,長輩才會做不到那般洒脫,放任自己的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可見,這世間任何的情誼都比不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

父母陪伴孩子完成作業

關於這句話的起源,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傳聞中,「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在還沒能得道成仙以前,家中狀況非常淒涼。一年的除夕之夜,鐵拐李的妻子因為沒有錢去置辦年貨,於是偷偷地躲在家中暗自垂淚。再加上看到鄰居們家中都是一派燈火通明、喜氣洋洋的景象,再想到自己家冷落蕭條的樣子,心中的酸水就更是止不住的往外冒。

合肥鐵拐李藥王廟

然而,身無分文的鐵拐李面對這樣悲慘的場景,也只能無奈地搖搖頭。後來鐵拐李一心求仙,得到了仙人的指點後,終於脫胎換骨得道成仙,而他的妻子則留守人間含辛茹苦的養大了他們的孩子。在兒子成婚的這一天,已經位列仙班的鐵拐李下凡探看,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破敗的屋室已經變成了一座燈火明亮的府第。

鐵拐李劇照

見到此番景象的鐵拐李嘆息不止,順勢就在牆上寫下了一首詩,而這詩中最為經典的兩句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馬牛」。看到這裡,人們可能會認為鐵拐李太不近人情了,不僅沒有為家庭和養育孩子做過任何的貢獻,還在兒子大婚的當天寫下「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樣的話。無論是從現代人,還是古代人的眼光來看,他都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父親。

02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實則不然,若是我們能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鐵拐李的這句話其實包含了非常深遠的智慧。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的家長們,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之中會感到滿足和幸福,但這種美好的感覺會漸漸隨著孩子的長大,開始自立門戶而消失。家長們也要慢慢學會接受,長大後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會同父母漸行漸遠的事實。

送別孩子哭泣的母親

可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孩子成家以後,也依然不願意放開手,時常會向其提供幫助。雖然這樣做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應對新生活,但是也容易讓孩子變得過於依賴父母,從而在人格上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莫為兒孫做牛馬」和「誰給兒孫做馬牛」是一個意思,都是指:父母等到孩子成年以後,就不要再為他們忙前忙後地當牛做馬了。因為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如果家長不能在這時及時地放開手,就會束縛孩子的發展,而家長對於孩子的依戀也會越來越深,這樣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

父母送別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越對孩子依戀,那麼他們對於孩子的管束就會越多,對孩子也會更加的驕縱。所以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父母也仍然會對其操心個沒完,嚴重的甚至還會一手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從而扼殺了孩子自身的發展潛力。在現代社會當中,父母窮盡一生精力照顧孩子的事例並不少見,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因為孩子成年而放鬆對孩子的管束,甚至還會給予已經成年的孩子更多的幫助,拿出一輩子的積蓄為孩子買房、房車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

送別孩子後在車站哭泣的父親

常言道 「慣子如殺子」,長期在父母管束下成長的孩子,不僅會喪失獨立性,還會給父母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如果孩子在長大之後,什麼都不會做,那麼父母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於孩子的管束過多,從而造成了孩子長大之後依然無法獨立的問題。

結語

歸根結底,在教育子女這一事情上,如果父母不能夠及時放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幫助孩子,其實卻是害了他。父母的過度管束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的問題,他們不僅因此失去了讓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還容易養成養尊處優、凡事依賴父母的巨嬰思想。

參考資料: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觸龍說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