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范仲淹,本是文弱書生,又如何推行慶曆變法?

2022-08-18     一耿歷史

原標題:一代文豪范仲淹,本是文弱書生,又如何推行慶曆變法?

引言: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的一生,他經歷了許多旁人所沒有經歷過的苦難,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而母親選擇改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大,范仲淹從小勵志苦讀書籍,想要有一天能夠脫離養父的撫養。經過多年來的寒窗苦讀,范仲淹最後終於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狀元及第的身份。

范仲淹

他有了能夠參與朝中大事的決策機會,也逐漸被皇帝重用,但是每次都會因為自己的秉公之言,而被皇帝斥責甚至貶官,這並沒有打擊他一心為皇帝、為百姓的決心。皇帝也漸漸地發現了范仲淹的才能,並且支持他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雖然這次新政最後也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給宋朝帶來的改變也是非常大的。

一代文豪蘇軾在《正公文集》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予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自小堅韌,唯願兼濟天下

在范仲淹小時候,他的父親范墉就因為生病不幸去世了,並且沒有給他留下任何的財產,而范仲淹的母親,因為貧困沒有依靠,只能抱著年僅兩歲的范仲淹改嫁給了長山人朱文翰,並且范仲淹因此改姓,取名朱說。在范仲淹漸漸長大之後,他從母親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為了不寄人籬下,於是他毅然決然的辭別了母親,踏上了求學的道路。

范仲淹"劃粥而食"

在他數年的寒窗苦讀之中,他生活得十分艱苦。或許是由於他的經費不允許,也或許是因為他想節約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他總是會在每天早上煮一盆粥,劃分為三塊,早中晚各一塊,這也是成語劃粥濟薊的由來。

在不懈努力之下,范仲淹精通儒家經典名作,並且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終於他的付出沒有白費,終於得到了回報,在

科舉考試中,他脫穎而出,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主要掌管訴訟案件一類的事情。

在他成功之後,他也仍沒忘記自己的母親,便將自己的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來撫養。

看重教化,品德高尚,受朝臣推薦

在范仲淹的官路逐漸暢通之後,他的母親卻不幸去世了,為了能為母親守孝,范仲淹也只能辭官回家。回到家鄉之後,范仲淹並沒有隻待在家中無所事事,而是在家細細專研儒家經典,另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對自己文采的培養。

晏殊

在那個時候,他恰好遇見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晏殊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在聽聞范仲淹的才華之後,親自邀請他到府學中任職,教導學生。在范仲淹的教導期間,他常常以身作則,並且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他還經常與學生們討論天下的大事,將自己自身其中不能自拔。或許正是在他的影響之下,范仲淹培養出了一大批真正有才華的讀書人。在當時正好遇見士大夫,推行嚴於律己,崇尚高尚品德的節操,而范仲淹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倡導之下,整個書院的學風也煥然一新。

范仲淹

因此,范仲淹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在他的母親孝期一結束之後,他便又重新回到了朝廷,並且向朝廷上疏了《上執政書》,想要讓皇帝同意開始進行對官員的改革。雖然當時的宰相十分的贊同,但是因為范仲淹的想法觸碰到了貴族的利益,於是便不了了之了。

改革得皇帝支持,政治局面煥然一新

在范仲淹的堅持不懈之下,皇帝終於認識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在宋仁宗調整了大臣結構之後,多次召見范仲淹等大臣問他們關於對朝政改革的意見。雖然范仲淹對皇帝採納他的意見十分的高興,但是他仍然認為朝廷已經存在問題很久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宋仁宗

為了表達對變法的支持,宋仁宗甚至親自寫下了聖旨,給予了范仲淹十分大的權利,范仲淹也終於開始進行了改革。

范仲淹的改革分為幾個方面進行:

在官員方面,范仲淹主張澄清吏治,精簡機構,撤銷多餘的官員,以此減少財政支出。

在教育方面,他還積極進行對科舉的改革,使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了破格提拔,並且在全國各地建立學校,以保證朝廷人才的通暢。

在農業方面,他還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並且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來鼓勵農業生產。在他的改革之下,北宋的整個社會風氣有了極大的變化。

結語

范仲淹的政績十分的顯著,並且文學成就也十分的突出。他曾寫下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也是他的為人處事原則的一個縮影。

范仲淹

在朝堂上,范仲淹剛正不阿,不畏懼得罪權貴,哪怕頭破血流也要推行變法,並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做到了豁達二字。他對北宋的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雖然變法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卻有他的方式來實現了自己兼濟天下的願望。

紀昀也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作為一名政治家,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情況,而作為一名文學家,他也留下了不朽的詩篇,所以,他是偉大的。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續資治通鑑》

《正公文集》

《岳陽樓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0c909307be322edf5dd6ba91e786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