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鄧公給深圳站題字,為何少寫個「站」字?背後深意令人折服

2022-10-15     晴捺生活

原標題:1991年鄧公給深圳站題字,為何少寫個「站」字?背後深意令人折服

深圳火車站這四個字,曾經當年是鄧公所題,但為什麼只有四個字,卻缺少一個「站」字?

實際上,這是鄧公故意為之,而當人們知道了背後的用意後,不禁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

1979年,鄧公大手一揮,改革開放正式步入正軌,中國乃至世界的格局為之一新。

與此同時,鄧公創造性地提出了經濟特區的概念,表示要在一些地區進行經濟試點改革,勇於「摸著石頭過河」。

不過關於在哪裡設立經濟特區這一問題,卻成了當時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有人提議在天津試點,也有人提議在老牌經濟強市上海試點。

最終,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和實地考察,鄧公力排眾議,將經濟特區改革地點設立在了廣州以南、香港以北的寶安縣,並於次年改名深圳市。

要知道,寶安縣此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當地也基本上是農業人口,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值得發展的潛力。

對於人們的這一疑惑,鄧公給出了答案:一方面,與南方經濟大市、廣東省會廣州接近,意味著當地不會缺乏勞動力和人才,也便於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毗鄰香港地區,寶安縣又可以利用華僑、外國人的資金和技術,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擴大我國影響力。

可以說,建立深圳經濟特區是一個一石二鳥的政策,同時還可以加強廣東和香港之間的聯繫,加快香港回歸和祖國統一的步伐。

就這樣,隨著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片荒涼的寶安縣城,正式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經濟特區建設。

不過與此同時,又一個關鍵問題浮現在了眾人眼前。眾所周知,要想富先修路,尤其是被譽為經濟命脈的鐵路,但當時深圳的交通條件卻不是很好。

早在1911年,寶安縣城下屬的深圳地區就修成了一條鐵路,連通廣州和香港,只是這條鐵路到建國前,也只有兩條可憐的股道,候車室也不到35平米。

儘管後面進行過兩次改造,但深圳站依然只有一座兩層的小站樓。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當地一天只有三趟客列從這裡出發,運送的乘客還不到2000人。

不過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當地的鐵路交通建設也隨之不斷騰飛。

1983年7月14日,深圳火車站改造工程開始動工。車站大樓、聯檢大樓、人行天橋等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深圳站也從一處三等小站,發展為了一等大站。

然而,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實在是過於迅速,每年輸送旅客510萬人次的深圳站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最終,上面決定對其來一次徹徹底底的動工。

出於對這次重建的重視,鄧公親自指示李灝擔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要知道,李灝曾作為特派員之一考察過西歐,十分看重基礎設施建設。

在他的主持下,深圳市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基建,尤其深圳市老火車站大規模重建,更是重中之重。

當年11月10日,新深圳站重建正式破土動工。這一次的重建,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造的規模都大,花費的時間也最長。

歷時將近3年,直到1991年10月12日,全新的深圳站才最終落成。

很快,深圳站也正式升任為一等站,而按照當時我國鐵路交通發展情況,國內也沒有幾個一等站,深圳站卻能名列其中,足以看出國家的重視。

而在深圳站重建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之時,兩個關鍵問題同時呼之欲出,那就是新的火車站該如何命名?又該請誰來題字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向來有一個傳統,每當一項大型工程落成時,為了討一個好彩頭,施工方都會請一位重量級人士題字乃至命名。

發展到現代,一項大型工程落成如果不請名人題字,人們甚至會覺得這項工程缺少了靈魂,從而間接對工程產生厭惡,影響後續工作。

而受到鄧公特別指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新深圳站,自然也不例外。

為此,當時負責人李灝可是愁白了頭,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深圳經濟特區對我國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而新深圳站更是關鍵工程,命名題字可不能隨便將就。

如果請一名書法大家題字,字體固然漂亮,但體現不出深圳站的政治意義;如果請一名國家高層題字,又不知道誰寫的字好看。

實際上,早在新深圳站落成的前一年,李灝實在想不出辦法,就親自飛赴首都,在述職的同時,向鄧公詢問命名和題字事宜。

對於這個問題,鄧公其實已經有了腹稿。只見鄧公當場揮毫,乾淨利落地寫下了「深圳」兩字,隨後向李灝問到:這個字怎麼樣?

直到這時,李灝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在騎驢找驢,最適合的命名題字人選一直在身邊。

鄧公從小就在學堂讀書,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同時又曾在法國和蘇聯留過學,長期擔任報紙主編,因此練就了一手瘦高清秀、爽朗有力的書法。

毛主席故居、郭沫若銅像等著名人文景點的命名和題詞,都出自鄧公之手。其字跡瀟洒流暢、氣勢昂然,完全不輸一些書法大家。

不過,1991年鄧公為深圳重建火車站題寫的站名,雖然筆法蒼勁有力,不輸一些書法大家,但仍然有一點讓人很不理解,那就是少寫了個「站」字。

而深圳的負責人李灝,也感到一頭霧水,不解地向鄧公請教,深圳站不寫站字,背後有什麼深意。

對此,鄧公早已有了腹稿,向李灝緩緩說出了如此題字的深意所在,主要有兩層。

首先第一層意義,深圳兩個字是為全體深圳人民題的,而不單是為了深圳火車站。

改革開放政策,可以說是鄧公一生中意義最重大的政策結晶之一,而作為改革示範排頭兵的深圳市,無疑具有極為非凡的意義。

毫不誇張地說,鄧公對深圳傾注了全部心血,像照顧子嗣一樣精心呵護著她,而又有哪家父母,不衷心希望子女長大成才呢?

事實上,此前在給重建的天津火車站題字時,鄧公是題了站字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天津還不是經濟特區,相對沒那麼受重視。

不僅如此,鄧公作為總設計師,帶領我們走上了新道路,他的視野自然是著眼於全國乃至全球的,同時他又心懷人民,根本心愿還是讓我們富起來。

因此,鄧公為重建後的深圳火車站題字,不可能只是像尋常一樣題深圳站三個字,而是題寫了「深圳」兩個字,代表著對深圳及當地人民的無限期望。

其次,鄧公給深圳火車站不題「站」字的第二層深意,是希望深圳火車站永不停站。

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市的前身寶安縣其實是一片荒灘,當地由於經濟困難,經常會有農民出逃。如此惡性循環,寶安縣只會衰落至撤縣。

然而,這一情況隨著鄧公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而大為改觀。短短20年間,經深圳從一個幾乎無人問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了超過千萬人口的全國特大級城市。

即便是在世界範圍內,深圳也打出了知名度,由於政策的便利性和開放性,大量外資紛紛入駐,其知名度甚至一度超過了傳統世界經濟強市上海。

深圳火車站重建完成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1月,鄧公還專門乘坐專列抵達深圳火車站,開啟了深刻影響改革開放進程的南巡之旅。

當他看到深圳站大樓上,自己親手題寫的「深圳」兩字時,不禁感慨萬千,隨後再次重申了這樣題字的深意:深圳不需要停站。

在南巡途中,鄧公總結出了改革開放的核心思想,並作了一系列講話,包括「黑貓白貓」「膽子要大一些」「發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理論。

這些理論,可以說源頭就出自深圳,和深圳永不停站的理念一脈相承。在鄧公看來,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代表著我國人民不是沒有富起來的可能。

而「摸著石頭過河」的深圳也沒有辜負鄧公的期望,在這四十年間,深圳一躍而成了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位列世界級城市第46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05b3ecc90ac2aa8b6c22bf5fd50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