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是感染控制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在異國抗擊伊波拉病毒60多天,圓滿完成任務;他17年前奮不顧身抗「非典」,今年又迎難而上來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前線。
他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專家、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從大年三十星夜馳援武漢至今,毛青和戰友已連續工作30多天。
衝鋒在前,增強戰「疫」信心
2月12日,火神山醫院綜合科收治首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作為科主任的毛青與醫護人員一起,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嚴陣以待。救護車門打開,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出現在眼前。老人沒法自己走下救護車,怎麼辦?毛青二話沒說,走上前去,把患者抱了下來。
科室醫護人員來自陸軍、海軍、空軍、聯勤保障部隊等多個單位,很多人沒與毛青一起共事過,親眼見到感控專家與患者「親密接觸」,戰「疫」信心倍增。
與病毒打交道,是毛青工作的常態。「作為感控專家,給別人信心,不是用嘴巴講的。遇到危險不往前沖,別人不會相信你。」毛青坦言。
作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春節前毛青一直忙著做好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準備,大年三十凌晨兩點多,剛回到家休息的他接到醫院電話——「組建醫療隊支援武漢,徵求你的意見。」「當然是我去,不去我放心不下。」就這樣,已近退休年齡的毛青毫不猶豫來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
為增加收容量,火神山醫院臨時決定成立綜合科,身為醫院醫療專家組和感控專家組副組長的毛青主動請戰擔當科主任。毛青笑稱自己是能跑全場的「老運動員」。
上了跑道,毛青才意識到,歲月不饒人。每一次查房,他都累得渾身濕透。早在出征武漢之前,他的身體就報了警,沒等拿到髖關節核磁共振的結果,就上了「戰場」。這些天,平素走路帶風的毛青步子慢下來了,有時走著走著突然就要失控摔倒。即便如此,毛青衝鋒的腳步仍未停歇,他說:「不大獲全勝,就要戰至最後一秒。」
嚴謹求實,秉持科學態度
「防控疫情離不開科學。」這是毛青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進行傳染病救治,首先要構建一個完備安全的救治流程。「病區結構合理、流程規範科學是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關鍵。」醫療隊抵達武漢,毛青和醫療骨幹就奔赴金銀潭醫院,第一時間完成了病區改造設置和流程制定,為收治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也為醫務人員築牢了安全防線。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初期,有醫護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引發身體不適,在污染區嘔吐,不得不換掉口罩。這樣會不會感染病毒,需不需要隔離?有的人提出要隔離。可毛青堅持認為不用隔離,原因是患者都戴著口罩,病房裡還有新風系統,空氣中病毒濃度不會太高,瞬間暴露感染的可能性極低。
「不隔離不代表不處置。」毛青建議對當事人加強體溫監控,多安排休息增強免疫力。
「進入污染區需不需要戴面屏?」有隊員覺得面部已經有護目鏡和幾層口罩的防護,完全可以阻斷病毒,而且長時間佩戴面屏會引起眼睛疲勞、綁帶壓痛等問題。但毛青提出反對意見:「正常情況不戴確實沒問題,但你們考慮突發情況了嗎?」毛青一錘定音,戴面屏成了污染區醫護人員標配。
第二天,一位護士在護理時,患者突然摘下口罩嘔吐起來。「幸虧戴了面屏,要不感染風險可不小。」這位護士嚇出一身冷汗,「多虧了毛青主任讓我們戴上面屏。」
準確的論斷既緣於科學理論的支撐,又源於實戰經驗的積累。根據抗擊伊波拉病毒的經驗,毛青和他的戰友在病區設立了監控機制,通過攝像頭實時觀察醫務人員洗手消毒、穿脫防護服等各個環節,一旦發現不規範操作會馬上喊「停」,並提供專業的補救措施。
真情關懷,溫暖每位患者
「不吃飯就沒營養了,怎麼回去遛你的小狗狗」「我明天再來看你,要看到你笑啊」……近日,一段毛青穿著防護服用重慶話「吼」一位老婆婆吃飯的視頻火爆網絡。「最溫情的狠話」「遛小狗狗,有愛」,從那一刻起,「萌凶」成為毛青身上一個新的符號。
把患者當親人,用大愛強信心。毛青用親切的話語、精心的診療、暖心的行動,溫暖著每一位患者、激勵著每一個病人。他堅持每天查房4個小時以上,逐張病床了解情況、修改治療方案,逐個病人開導鼓勵、增強信心。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毛青說,他熱愛自己的專業,願傾盡所有治病救人、戰勝疫情,但更希望世界永遠沒有瘟疫,讓自己畢生所學毫無用武之地。
作者:記者 劉小兵 通訊員 李大勇、張旭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