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懷
宋·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詞牌釋義
行香子,據宋人程大昌 《演繁露》考證,「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燒香。調名本此。平韻雙調,六十六字,始見 《東坡詞》,前段八句五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此調短句多,上下片結尾以一字領三個三言句,前人在句中這一字常用相同的字,尤為別致。音節頗流轉悅耳。 《詞譜》以晁補之詞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諸體。
詩文寓意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皎潔空靈的月色之下一片寧靜清新。此番美景怎能無酒?「酒斟時、須滿十分」,十分的酒十二分的情。「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可嘆吾等碌人還需為此忙碌奔波。「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切皆是煙雲,夢裡方知身是客,浮世貪歡。「且陶陶,樂盡天真」,如若有心,微霜何懼,樂由心生,此樂何極!「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溪畔游雲,玉琴瓊漿,人生若此,夫復何求?美哉,快哉!
題為述懷,不免有嘆。縱是洒脫豁達如東坡者,對酒當月,仍不忘塵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著是自己身外之身;銀月一輪,寄託著是自己夢中之夢。於是乎,放眼未來之閒時,可得頭頂輕鬆松一片雲,手撫悠悠然一張琴,陶樂溪邊,再飲一壺真正的舒懷酒。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其實社會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做個閒人,何其難呢?古人也只能感嘆: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看到這些詞句時心情震盪,心弦被觸動,然後就夢想著也會有那天那時,做個閒人歸去,品茶彈琴,看書採菊。
註解
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內藏風帆十幅。酒滿一分則一帆舉,十分為全滿。
嘆隙中駒:感嘆人生短促, 如快馬馳過隙縫,擊石迸出的火花,睡夢中的經歷。
陶陶:和樂、無憂無慮貌。
賞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里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里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於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嚮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緻,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慾,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多清高而富有詩意!蘇軾是一位思想複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願望。其實他並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閒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並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願望,臨到晚年竟被遠謫海南。
致酒行
唐·李賀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譯文
我潦倒窮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勸,相祝身體健康。
當年主父偃向西入關,資用睏乏滯留異鄉,家人思念折斷了門前楊柳。
哎,我聽說馬周客居新豐之時,天荒地老無人賞識。
只憑紙上幾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有迷失的魂魄,無法招回,雄雞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人應當有凌雲壯志,誰會憐惜你困頓獨處,唉聲嘆氣呢?
注釋
致酒:勸酒。
行: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零落:漂泊落魄。
奉觴(shāng):捧觴,舉杯敬酒。
客長壽:敬酒時的祝詞,祝身體健康之意。
主父:《漢書》記載: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後來,主父偃的上書終於被採納,當上了郎中。
折斷門前柳:折斷門前的楊柳。
馬周:《舊唐書》記載:「馬周西遊長安,宿於新豐,逆旅主人唯供諸商販而不顧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主人深異之。至京師,舍於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書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經學,周乃為陳便宜二十餘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對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間,遣使催促者數四。及謁見,與語甚悅,令值門下省。六年授監察御史。」
龍顏:皇上。
恩澤:垂青。
迷魂:這裡指執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拿云:高舉入雲。
嗚呃:悲嘆。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客居長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難處境和潦倒感傷的心情。詩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飲酒,前四句寫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傷的心情。中間四句,詩人由自傷轉為自負和自勉,引漢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馬周自比,說明他自己有經世之才,早晚會得到皇帝賞識。後四句,詩人又由自負和自勉轉為自傷,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處境。三層意思轉折跌宕,沉鬱頓挫,而以懷才不遇之意加以貫通。《李長吉集》引黃淳耀的話評價說:「絕無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簡評價說:「長吉少有此沉頓之作。」
從開篇到「家人折斷門前柳」四句一韻,為第一層,寫勸酒場面。先總說一句,「零落棲遲」(潦倒游息)與「一杯酒」連綴,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從主人祝酒寫起,而從客方(即詩人自己)對酒興懷落筆,突出了客方悲苦憤激的情懷,使詩一開篇就具「浩蕩感激」(劉辰翁語)的特色。接著,詩境從「一杯酒」而轉入主人持酒相勸的場面。他首先祝客人身體健康。「客長壽」三字有豐富潛台詞:憂能傷人,折人之壽,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七字畫出兩人的形象,一個是窮途落魄的客人,一個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緊接著,似乎應繼續寫主人的致詞了。但詩筆就此帶住,以下兩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棲遲」的意思,顯得委婉含蓄。「主父西遊困不歸」,是說漢武帝時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關,鬱郁不得志,資用匱乏,屢遭白眼(見《漢書·主父偃傳》)。詩人以他來自比,「困不歸」中含有無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樹而念別。「家人折斷門前柳」,通過家人的望眼欲穿,寫出詩人自己的久羈異鄉之苦,這是從對面落筆。引古自喻與對面落筆同時運用,都使詩情曲折,生動有味。經過這兩句的跌宕,再繼續寫主人致詞,詩情就更為搖曳多姿了。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到「直犯龍顏請恩澤」是第二層,為主人致酒之詞。「吾聞」二字領起,是對話的標誌;同時通過換韻,與上段劃分開來。這幾句主人的開導寫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進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詩人引古自傷的心事,有針對性地講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終於否極泰來的奇遇:唐初名臣馬周,年輕時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長安途中投宿新豐,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販還不如,他的處境比主父偃更為狼狽。為了強調這一點,詩中用了「天荒地老無人識」的生奇誇張造語,那種抱荊山之玉而「無人識」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來表達,看似無理,實際上極能盡情。馬周一度像這樣困厄難堪,以後卻時來運轉,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將常何代筆寫條陳,唐太宗十分高興,予以破格提拔。(註:原文見作品注釋。)「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說的就是這件事。主人的話到此為止,只稱引古事,不加任何發揮。但這番語言很富於啟發性。他說馬周只憑「兩行書」即得皇帝賞識,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種途徑,「囊錐」終有出頭之日,科場受阻也不能悲觀。事實上,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發現,這裡卻說成「直犯龍顏請恩澤」,主動自薦,似乎又在慫恿少年要敢於進取,創造成功的條件。這四句以古事對古事,話中有話,極盡循循善誘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終為第三層,直抒胸臆作結。「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主人的開導使「我」這個「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頓開。詩人運用擅長的象徵手法,以「雄雞一聲天下白」寫主人的開導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開朗。這「雄雞一聲」是一鳴驚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這一景象激起了詩人的豪情,於是末二句寫道:「少年正該壯志凌雲,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聲嘆氣,那是誰也不會來憐惜你的。」「誰念幽寒坐嗚呃」,「幽寒坐嗚呃」五字,用語獨造,形象地刻畫出詩人自己「咽咽學楚吟,病骨傷幽素」(《傷心行》)的苦態。「誰念」句,同時也就是一種對舊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頗具興發感動的力量,使全詩具有積極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為主,卻運用主客對白的方式,不作平直敘寫。詩中涉及兩個古人故事,卻分屬賓主,《李長吉歌詩匯解》引毛稚黃的話說:「主父、馬周作兩層敘,本俱引證,更作賓主詳略,誰謂長吉不深於長篇之法耶?」這篇的妙處,還在於它有情節性,饒有興味。另外,詩在鑄詞造句、辟境創調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棲遲」、「天荒地老」、「幽寒坐嗚呃」,尤其是「雄雞一聲」句等等,或語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對表達詩情起到了積極作用,是李賀式的錦心繡口。
創作背景
806年,李賀帶著剛剛踏進社會的少年熱情,滿懷希望打算迎接進士科舉考試。不料竟被人以避諱他的父親「晉肅」的名諱為理由,剝奪了考試資格。這個意外的打擊使詩人終生坎坷。但這首困居異鄉,有所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現明快,別具一格。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
韻譯
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
遠在他鄉和大夥喝著菊花酒,身隔萬里傷心望著雁飛南天。
散譯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遠望山河,回歸故鄉的心思、回歸故土的熱望,濃得如眼前聚集的風塵。
身在別人的家鄉我們一起喝下這菊花酒,我們離家萬里,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玄武山:蜀地山名。
積風煙:極言山川阻隔,風煙瀰漫。
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黃,稱黃花,又稱金花。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鴻雁天:鴻雁飛翔的天空。
創作背景
總章二年(669)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秋冬之間,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這首詩即為盧照鄰當時所作。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首句點明題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九月九日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的習俗。遊子在外,都難免思鄉思歸,登高遠望時,當然會遙望古鄉的山川。這一句非常恰切地寫出了遊子此時此地的望鄉動態。次句由動態轉寫心情,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不是直抒胸臆抒發出來,而是寄寓在「風煙」中,一個「積」字很有分量,道出了歸心歸望的程度。風煙有多濃多廣,那麼詩人的「歸心歸望」也就有多濃多廣。這樣表現了詩人的歸思歸望是濃濃的厚厚的。
最後兩句寫詩人遠在他鄉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著節日的菊花酒,而這裡與故鄉身隔萬里,只能傷心地望著鴻雁飛向南天。重陽登高喝菊花酒是習俗,飲酒是敘事,而遊子此時思歸,難免多飲幾杯,藉以消鄉愁,這就是事中寓情;飲酒消鄉愁,敘事中寄寓了鄉愁之情。「鴻雁天」是寫景,是鴻雁南飛之景,而詩人是范陽人,雁南飛而反襯人不能北歸,這就是景中含情了。
楊慎舉出此詩與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認為兩詩雷同。實際上,王詩與此詩正好可以參讀。王、盧的《九日》詩,雖然題材相同,構思相似,但是王詩的結句,問得痴情,問得無理而妙,表現詩入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詩的結句,是以雁南飛反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但藝術特色不同,非抄襲雷同可比。這兩首詩,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所謂「王、揚、盧、駱當時體」也。具實盧照鄰的詩,以「適意為宗」,「不以繁辭為貴」,題材廣泛,深情流麗,雄勁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無論是在「初唐四傑」中還是在整個害初詩壇,都是十分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