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地名故事】青龍廟與索姑廟

2019-10-25     扶風同城

【扶風地名故事】青龍廟與索姑廟

文/扶小風

扶風縣段家鎮青龍村,有一座古廟歷史悠久。古人曾以「湋水古柏繞鷲嶺,三面臨壑懸青龍」來讚譽這座廟的英姿。因該廟建於山嶺之上,西面猶如刀劈,山下湋水蜿蜒環繞,如一條青龍盤身,故被世人也稱為「青龍廟」。

其實,這是世人的誤解。青龍廟應為索姑廟,因廟內供奉索姑得名。青龍村有大廟和小廟之分。據《扶風縣誌》乾隆三十一年刻本記載:「青龍廟,縣東南十五里。索姑廟,青龍廟後。」可見,青龍廟與索姑廟並非同一廟宇。世人統指的青龍廟其實是指大廟,即為名副其實的索姑廟。不過到現在,大廟與小廟均供奉的是索姑。大廟位於青龍二組之後的山嶺之上,小廟則位於青龍一組村後。

張塤關於索姑廟的詩

兩座廟建於何時,史料中已無法查證。但從清代學者張塤《竹葉庵文集》中《五月廿四日游青龍寺寺後有索仙姑廟》一詩詩名可以應證,大廟確實為索姑廟,小廟實則為青龍廟。張塤全詩如下:

青龍寺里古柏重,古柏長葉青如龍;

龍身下引山腰路,柏子細落吹天風。

五月齋廚薦新麥,一個道人打午鍾;

石常作榻花先埽,風為開門雲又封。

獾兔偶來露尻腳,躡之嚴實青濛濛。

豐草過頭衣盡綠,老樹隔樓日不紅;

青溪優塑小姑像,南嶽豈識夫人蹤。

侍女翠鬟捧佩悅,香爐寶蓋避游蜂;

何心惆悵下山去,流水殘霞映晚春。

青龍廟中鬱鬱蔥蔥的千年古槐

這一年,是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而《扶風縣誌》嘉慶二十三年刻本記載:「湋峰山之東曰青龍山,在縣東二十里,古柏蔥蘢,山坡蜿蜒,山上有索姑廟,即索姑故里也。有萬曆三十四年鍾與鐵碑。又正德元年張諝碑,國朝嘉慶十五年邑令謝時懋碑。」可見,索姑廟即大廟已無疑。萬曆年間鍾與鐵碑在文革中均已遺失,文獻中記載的正德碑和嘉慶碑均立於廟內,但卻早已漫漶,文字也極難辨認。

關於索姑,在扶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正史中並無記載。

索姑為西漢時期右扶風索家村人。父親長年奔波於隴西經商,很少回家。索姑兩歲時母親亡故,便於與哥哥相依為命。索姑自小禿頂無發,哥哥甚是愛惜。待哥哥長大娶妻成家,嫂子卻對索姑看不順眼,肆意虐待。放羊紡線的活逼著索姑去做。紡線從一天四兩一再追加,直到三斤,累得索姑腰酸腿疼。稍不如意,嫂嫂就對她非罵即打。索姑生性溫順善良,總是逆來順受,隱忍不發。一夜夢中索姑得一仙長指點,食其仙丹,遂生秀髮齊腰,模樣更是蛾眉杏眼、櫻口桃腮,艷若仙子。自此,索姑暗中修煉,長更坐禪,深習道門法旨。經年累月習之不輟,終成正果。而其兄卻未知其變。一日索姑離家將走,其嫂舔破窗紙窺得索姑隱秘,甚悔其行。索姑牽出父親從西域帶回的白馬,夾上包袱,趁著拂曉微明,急馳出青龍山,向終南而去。嫂嫂追趕不舍,口喊「姑姑——等」,「姑姑——等」。索姑把所帶紡線梭子放開,回頭道:「跟我線走。」過了渭河,嫂嫂未能追上,急切間摔倒在地,斃命而亡,化為鳥雀啼號不息。索姑幾經奔波,最終到了山高林密的翠峰山。

在青龍村,每年依舊可以聽到一種鳥鳴,便是「姑姑等」。據說這是索姑的嫂嫂悔恨當初的罪過,一直守在索姑廟周圍呼喊「姑姑等」,懺悔至今。

唐初,秦王李世民因遭太子與齊王嫉恨,對他聯手排斥。高祖李淵將其貶居至武功縣慶善宮。李世民精神壓抑,鬱悶不樂,為排遣心中憤懣,時常過渭河走啞柏遊玩。一次,李世民率將士一行上翠峰山狩獵至車峪口,追獵于山間溝壑,迷失歸路。在半山腰一小塊平壩處歇息入睡,夢中面前出現一位裊裊娜娜,風姿灼約的仙女,正是索姑降臨。她輕移蓮步,趨前獻上一杯茶水。李世民飲之,頓覺神清氣爽。又聽仙女要言稱道,指點迷津,使他撥朦見宇,茅塞頓開。李世民不勝感激,乘興封索姑為全貞娘娘。幾年後李世民稱帝,他不忘所言,冊封索姑為全貞聖母。此後,索姑故里青龍山建廟供奉,翠峰山也建廟供奉。索姑獻茶之處便是現在的煎茶坪。

清代索姑廟壁畫

據《扶風鄉土志》光緒三十二年刻本可查,索姑廟隸屬定安里,廟前有索家東村,索家西村。定安里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區域調整而成,直至清末基本未作變動。後隨民國村鎮合併變遷,解放後歸屬段家鄉,並將周邊的官莊、成李、張卜、周家等合併統稱青龍村。而青龍廟和索姑廟的舊址分別就在原索姑東村和索家西村北面的山嶺上。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青龍廟和索姑廟均會舉行廟會。三月廟會除舉行祭祀、設壇齋醮等法事、道場活動,為群眾申疏文表、祭祀聖母,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之外,還會舉行隆重的「迎轎子」活動。從三月初八開始,廟會總會長召集八社理事會,組織恭請索姑的隊伍,抬著轎子專程前去翠峰山迎請索姑聖母「回家」。沿途各鎮、各村數座廟宇均設有接待站,舉行隆重的迎送儀式。一路上,不但有上百人的鑼鼓隊、彩旗方陣護送,更有旱船、嗩吶、社火等民間藝術表演,直至三月初十索姑誕辰之日,將她迎請到青龍廟(小廟)歇息。三月十四當天正式迎轎上青龍山,進索姑廟(大廟)。期間場面宏大,遊人如織,轎子所到之處信男善女或虔誠膜拜、伏地恭迎,或打圍助抬、鳴炮助陣,熱鬧非凡。

與索姑廟有關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人物——張化龍。

九十年代初的青龍廟索姑梳妝樓

張化龍是為扶風絳中人。自幼習武,擅長大小連枷,有「手舞連枷,豆粒難入」之美名。

光緒三十二年,由於清政府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因此官府給民眾攤牌捐稅,加上劣紳貪污,民眾生活叫苦不堪。扶風的鹽商馬臨太更是對鹽加價銷售,還慫恿鹽勇四出巡查,對向武功臨縣等地買鹽的群眾橫加辱打,激起了民眾普遍的憤恨。於是,張化龍同李化虎等在索姑廟作為據點,準備抗爭事宜,後率領數千群眾,扛著钁、鋤等農具,敲鑼打鼓,扛著旗幟,擁向扶風縣城東門外,要求官府停路捐,減鹽價,清算劣紳。縣官派文書名出城調解,答應了群眾的要求,群眾才離開而歸。這一年十月間,馬臨太又給鹽加價,張化龍與昝化熊等氣憤不過,又率領數千人放火燒毀了馬臨太的酒坊,打毀了馬家的石碑。群眾當時贊稱編了一首打油詩:「張化龍、昝化熊,他們個個是英雄,青龍廟上扎大營,馬十四他們弄不成。」事後,張化龍即率眾到太白山上的九陽宮樹起義旗。因春節過年,張化龍讓起義人員暫時回家過年。誰料想官府早有埋伏,在臘月十九日將李化虎,帥大旗,帥懷疆、權占疆等四人抓捕入獄。臘月二十三日張化龍指揮張應虎、鄧夢熊等數人前去扶風縣城劫獄,救出被捕人員。劫獄後,官府又調來大批兵勇,於臘月二十八日晚將李化虎、帥大旗、帥懷疆、昝化熊等逮捕入獄。二十九日晚又去杏林追捕張化龍,張化龍怕累及別人,挺身而出,遂被捕。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初一,群眾為了營救張化龍等諸多英雄,周圍四縣十萬多民眾蜂擁到扶風縣城外,將縣城圍的水瀉不通,要求釋放張化龍和其他被捕義士。但是當日深夜,李化虎、帥大旗、權占疆等都在西門外被殺害,初三又秘密將張化龍殺害。

張化龍起義是清末西府農民的導火索,喚起了民眾對清政府腐敗無能最初的抗爭。而作為這次起義最早的據點,便是索姑廟。

西安碑林里的《邑武生升雲張公道碑》

西安碑林有一石碑,名為《邑武生升雲張公道碑》。此碑是扶風民眾在張化龍就義後為紀念其而立。碑文如下:「當公入獄之日,即三十三年元旦之際,扶眉數縣人民救公之情急,佳節不賀,不期而來者數十萬人,皆臨邑城下,為公乞免焉。府大人尹,縣令大人陳,官帶大人張,因眾民之誠懇聯名,而轉請上憲,上憲以為法難廢,不允所請。至初三日,公竟赴義焉。」

青龍廟遺址碑

「山高十萬長,水盤一窩松。九溝十八堡,有水不行舟。」這是一位沒有留下名字的詩人站在索姑廟前極目遠眺時而作的詩。那時,索姑廟城牆環繞,青磚灰瓦,香火裊裊,十分輝煌。湋水蜿蜒腳下,翠柏掩映其中。而青龍廟,一棵千年古槐,滄桑蔥鬱,見證著歷史的流淌。索姑廟和青龍廟,這兩座在中國廟堂中並不顯眼的廟宇,依舊在時光的流淌中熠熠生輝,讓索姑那個美麗的傳說永久傳頌,也讓張化龍起義的勇敢的事跡世代相傳。

來源:廣廣傳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wMHDG4BMH2_cNUgfc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