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各級媒體都傾盡全力投入報道,中央和省市縣媒體刊播了大量報道,全方位、全時段、全媒體的反映浙江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情況。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精品力作。眾多媒體記者主動投入防疫一線,與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並肩戰鬥,用他們的筆、鏡頭和話筒共同描寫浙江的戰疫故事,記錄溫暖瞬間,凝聚時代精神。
3月19日下午,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記者見面會(第三十七場新聞發布活動),現場請來了5位記者,並連線隨浙江醫療隊支援湖北的4位記者,和大家一起分享抗疫一線的報道故事。
網友提問:我是一名傳媒系的學生,這次疫情中,看到你們發回的一線報道,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新聞工作的價值,向你們致敬。同時,我也想問各位前輩,與平時的新聞報道相比,這次抗疫一線的報道中,你們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李 婷
浙江廣電集團記者
疫情發生後,我就給領導發了一條信息,說如果能進一線請讓我去,一是醫院的情況我比較熟悉,二是這樣的疫情報道中,女記者的視角會更細膩一些。
記得除夕那天,杭州下著小雨,特別冷,白天我和許勤已經作為省里第一組進到負壓隔離病房的報道團隊,完成了一條蹲點報道。但回到單位,還是放心不下,惦記著醫院裡的情況,又主動申請和同事孫漢臣、黃利偉去醫院蹲點。在臨時改建的宿舍里,我想到每年春節都回老家看望父母,尤其是去年我還成立了自己小家庭,本該是幸福團圓的時刻,但這個春節,我一個人留在了杭州。除夕晚上這天我們來到醫院之後,當我看到有一對雙職工的夫妻,醫生楊青和護士方蘭芳,一人一碗片兒川,沒吃上幾口又匆匆趕去加班。而醫生劉麗珍的年夜飯就是手中一份冷掉的盒飯,可她吃得津津有味,那是她七個多小時來吃的第一口飯。
看看這些醫生,再看看我們自己,我不禁感慨萬千,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誰不想歇一歇,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飯?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沒得抱怨。醫生是和死神搶時間的戰士,而記者是鏡頭後面的新聞戰士,必須盡我所能,記錄真實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看到一條條傳遞正能量的獨家報道為大家加油鼓勁,我很欣慰:全國上下都在抗擊疫情,我們新聞人也貢獻了一份力量,一份沉甸甸的社會力量!
李 萌
杭州文廣集團記者
作為一個70後新聞工作者,我很想誇誇我們的90後、00後。經過這次疫情,他們好像一下子成熟起來了。
印象很深的是,我們團隊有一位97年的女孩,去年才入職,疫情期間採訪回來稿子寫好後,我就說了一句:「你要問自己,哪些內容是不到新聞現場一定采不到的,那就是稿子的精華。」她不聲不響,人不見了,傍晚第二稿出來,採訪得特別生動。原來是她自己又去了一次社區,跟著為隔離戶服務的社工跑了幾個小時。這個姑娘很有趣,她每天在單位食堂里打包6個饅頭,一頓吃2個,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爸媽都在醫院工作,最近非常忙,她平時在家也是很寶貝的,不大會做飯,就吃單位的饅頭。但採訪的時候一點沒有畏難的情緒,很有新聞理想,有衝勁。
記者們去一線採訪,我其實心裡是很牽掛的,就像個老阿姨一樣重複:你們口罩千萬不要拿下來,鼻子要罩牢,回台里馬上洗手,儘量不要在外面吃東西之類的。但同時我也能夠很明顯感受到,經歷了疫情的考驗,年輕人更有擔當意識和責任感了。他們是希望,他們能快速成長,有自己的堅守,很了不起!
厲曉杭
寧波日報記者
我想這次疫情過後,我會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善意和溫暖吧。
春節假期剛過的時候,物資還是比較緊缺。我一直買不到酒精。有次我去一個採訪硬核物業的題材,一位物業經理知道我也買不到酒精,特意要把她「珍藏版」的酒精拿過來,還說:「你經常在外面跑,要特別注意防護。」雖然我沒有收,但是我從內心感受到了他那種只有一面之緣的人給予的善意。我想通過這次疫情,我會更加珍惜這個城市如此來之不易的繁華,還有生活中那些點滴的溫暖和善意,都將成為我2020年裡面的生命微光。
姜巽林
溫州日報記者
這一次疫情對我們新聞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場特殊的經歷。在一次次的採訪中,它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在疫情之下,溫州作為全省疫情最特殊的一個地市,為什麼能夠上下一心共克時艱,打好一場人民戰爭?我想這背後肯定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堅強有力的領導,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民群眾守望相助的「抱團」精神。
我再分享一個報道之外的小故事:那是在我親歷集中隔離期間,看到值班人員24小時輪流堅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打這場戰很艱苦,出於感動,有一天,我點了一份肯德基給他們當點心,沒想到,過了兩天,我的房門上掛了一碗裝在塑料碗里的雞湯。值班人員跟我說:「在隔離點,我們值班是戰鬥,你們堅持做報道也是戰鬥,我們都在為家鄉並肩作戰。」我當時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也感受到並肩作戰、與子同袍的團結。
我想,這種團結互助精神,在溫州的發展史上有過很多次生動的展現,而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更是集中地展露出來。有這種精神,相信我們溫州,我們浙江一定能打贏這場人民戰爭!
蔡 謙
溫嶺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電影《蜘蛛俠》里有一句經典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這次疫情中,每一個人都肩負起了自己的職責,而我們新聞人的職責,就是在發生公共事件的時候,沖在一線,發出聲音。
與其他幾位同行有些不同的是,我作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在這樣的疫情中可能沒有機會到武漢前線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我每天面對的是最基層的普通百姓,可以用更貼近的視角、更接地氣的語言,做好每天的報道,與基層老百姓互動交流。
胡元勇
浙報集團赴荊門記者
今年是我做記者14個年頭,我的家人都習慣了我常在外跑的狀態。但這次採訪的時間特別長,女兒初三了,馬上就要中考了,每天晚上我和她通電話,她總是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我告訴她,這是非常時期,國家有難,爸爸是男人,好男兒就是要衝在最前面。
這一場戰役也最危險。平時我很樂觀,在荊門這段時間我一開始進醫院採訪,心跳也是加快的,但是鏡頭前面白衣天使那一抹抹藍色和白色給了我信心和力量。每天聞著醫院裡濃濃的消毒水的味道,突然體會到平凡的生活是如此的讓人嚮往。陽光、春天是那麼的美好。摘掉口罩呼吸新鮮的空氣,是多麼地讓人期待。
目前,荊門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在浙江醫療隊的精心救治下,患者數字每天在變化,這些變化背後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院,看到荊門市區的馬路上也開始堵車了,大家都覺得一切的付出、一切的奉獻都非常值得。這周開始,荊門也開始有序復工。我相信,「荊楚門戶」很快就會走出疫情的陰霾,走上星辰大海的征途,奔向希望的春天。
王堅穎
浙報集團赴武漢記者
我做記者的很多紀錄在武漢期間都被刷新了,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認識也更深了。其實剛到武漢時,到底是做一個能幫助醫療隊的隊員好,還是做一個專心於報道的記者好,我的角色認知也曾一度搖擺。
剛開始,武漢的醫療防護物資非常短缺。那時候我覺得,做一篇稿子,不如幫忙搞定一批口罩,我聯繫的最大一單口罩是2萬隻。雖然過程很繁瑣,但一想到隔離病房裡的武漢護士8、9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只為省著用隔離服,我覺得那是一種責任,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過,漸漸地,當一篇篇前方報道出來後,經常有醫護人員對我說,這是他們非常珍貴的記錄;每次進隔離病房,醫生護士都很高興,有護士開心地蹦起來,說:「記者來報道我們了」;還有醫生護士說:「王記者,你不能總去20樓,19樓等著你呢」,這一刻我覺得記者的責任感是滿滿的,每一篇報道都能激勵醫生護士的戰鬥,也能安撫他們的家人和同事,更能增強整個社會抗疫的信心。所以我一定會把戰疫的記者繼續往下做好。
石磊
浙江廣電集團赴武漢記者
我們曾經跟拍過三位護士一次夜班的過程。她們是在晚上9點上班,一直高強度的工作到凌晨3點。脫下所有的防護裝備,消好毒到房間睡覺已經是接近凌晨5點了。而這是幾萬名奮戰在武漢抗擊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的一個常態。
那天我站在凌晨5點空無一人的武漢街頭,我看到道路一側是還有零星燈光的,裡面在爭分奪秒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而在道路的另外一側,是燈光幾乎已經全部熄滅的住宅區。那一刻我特別感慨,我在想,此刻有很多的醫護工作者可能才剛剛休息,有很多人還堅守在崗位上,而這些馳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在竭盡全力,為了就是讓這座城市和此刻還在熟睡的人們能夠儘快恢復平靜和幸福的生活。那一刻什麼叫眾志成城,什麼叫萬眾一心,我感受得特別地具體。
周家齊
浙江廣電集團赴武漢記者
其實自從疫情發生以來,鋪天蓋地的新聞圍繞著疫情,壟斷了大家的注意力和表達欲。很長時間以來,真相、謠言以及站在不同立場的言論都甚囂塵上。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來武漢,每天獲取信息的渠道就是手機,其實這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作為記者來說,我們沒有辦法在這個時刻把自己高高掛起。在歷史的緯度來說,記錄的意義值得被追問,而參與這場疫情的每一個親歷者都值得被記錄。那我們記者需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在一線把這些真實的情況轉述給大家。或許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是那些在上升和下降的數字背後能夠讓我們真實去感受這個時代、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