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光」年,夢想續航,上影節始終在路上

2023-06-19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三十「光」年,夢想續航,上影節始終在路上

作者 / 無念

上周六6月17日晚,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式在微微細雨中落下了帷幕,金爵獎各項大獎新鮮出爐,給為期十天的電影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過去的一周多時間裡,對於上海這座城市來說,是充滿活力的;對於整個電影行業來說,更是充滿激情和希望的。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因為疫情原因缺席一年,今年的成功歸來,無論是對於行業內的從業者,還是廣大的影迷觀眾們來說,無疑都是最積極的信號。

影迷們積極趕場,瘋狂地靠精神食糧充飢,並在幾乎每場映後給予熱烈的掌聲,樂此不疲;《悲情城市》《瞬息全宇宙》《殺人回憶》《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等等,各個新老佳片一票難求,微信群里發布著各種求票轉票信息,絡繹不絕;而在創投、市場,以及論壇等活動現場,從業者們也積極建言獻策,為整個行業、為各個創作者們傾盡提供幫助……可以說,6月的上海是幸福的,更是令人難忘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電影行業最初最好的樣子。

而從今年各單元獎項的頒獎結果來看,作為全國唯一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上影節也正在愈發地彰顯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對於電影藝術的尊重。同時,對於電影節本身來說,作為全國一年到頭最重要的行業盛會之一,上影節也正在不斷凸顯著其重要的行業橋樑和展示舞台的作用

從1993年第一屆上影節開始,到如今已經過去了30年。又一年上影節結束了,但是,大家對於電影的熱愛,以及對於行業發展、文化交流的期待,相信永遠不會結束。

金爵獎新鮮出爐,

華語影人大獲全勝

今年的金爵獎頒獎結果,三部入圍的華語片均有所斬獲,是繼2016年之後的又一次「大獲全勝」。

其中,《不虛此行》斬獲兩大重要獎項,導演劉伽茵獲得了最佳導演,主演胡歌同時獲得了最佳男主角。這是繼2015年的曹保平(《烈日灼心》)之後,時隔8年,金爵獎最佳導演榮譽重新回到了中國導演的手中。本片也是導演劉伽茵暌違多年的全新創作,講述了一個失意的編劇聞善改寫悼詞,並在他人的故事裡收穫希望、重拾信念的故事。本片也正式宣布將於今年9月9日全國公映,很快就能夠和全國觀眾見面了。

而新晉金爵影帝胡歌也表示,聞善這個角色幫助他邁過了一直以來表演上過於理想的這個「障礙」。《不虛此行》並不是一部張力很強的作品,雖然片中有很多涉及到生死離別的現實議題,但導演處理的很輕巧,演員們也始終處在一個「敘述」和「傾聽」的狀態中,對於表演其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聞善這個角色,其實是需要把很多情緒「藏」起來的,需要通過他人的故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是一種「去戲劇化」的表演形式,可以說胡歌很好地詮釋了這個人物。

令人驚喜的是,當晚的影帝開出了「雙黃蛋」!和胡歌一起分享最佳男主角榮譽的,是來自《第八個嫌疑人》里的大鵬。這也是繼2015年《烈日灼心》的「三黃蛋」後,金爵影帝再次由超過一位演員獲得,而且還都是中國演員。

《第八個嫌疑人》是香港導演李子俊的新作,以上世紀一場震驚全國的武裝搶劫案作為故事背景,真實地呈現了案件的發生經過,以及參與者的內心經歷。其中,大鵬飾演的劫匪要演出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對於演員來說提出了巨大的考驗。而大鵬也憑藉細膩入微的表演,很好地詮釋出這個角色的張狂和無奈,堪稱是他從影路上的重要轉型之作,令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驚艷。就在今天,本片也宣布將在9月9日全國公映,和《不虛此行》同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大鵬本人和上影節之間也有著相當深厚的淵源。十幾年前,大鵬就曾作為記者參與過上影節的報道。之後,他轉型成電影人,並在2018年帶著第二部導演作品《縫紉機樂隊》入圍了當年的亞新獎。一年後,他主演的《鋌而走險》也曾入圍過上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又過了一年,他執導的《吉祥如意》也入圍了當年的金爵獎。今年,他憑藉演員身份成功摘得影帝,而他的導演新作《熱烈》還擔任了本屆上影節的閉幕片。可以說一直以來,大鵬在導演和演員的不同身份之間自如切換,而無論是哪個身份,大家對於他的進步也都有目共睹。也期待他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與大家見面。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華語片《尋她》則獲得了本屆金爵獎的藝術貢獻獎。此前,《尋她》中的舒淇也被觀眾們稱為了今年影后榮譽的最大熱門。雖然最終沒有如願以償,但無疑也是巨大的鼓勵和成就。

本片也是青年導演陳仕忠的長片首作,講述了一個意志堅定的母親,與自我和現實不斷對抗的殘酷故事。導演在上台領獎時也表示:「這是對整個劇組的表彰。」同時,他也提到了,演員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感謝主演們毫無保留地參與這場冒險,讓劇本中的每一個文字,變成了鮮活生活的人物。」

本屆金爵獎的最大獎——最佳影片的榮譽,則由日本導演熊切和嘉的新片《658公里、陽子的旅途》摘得。此外,本片還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兩項大獎,當晚直接抱走了三座金爵獎盃,堪稱整晚的最大贏家。

熊切和嘉是當下日本國內十分優秀的創作者,雖然不少國內觀眾對於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他也曾創作過《海炭市敘景》《我的男人》等優秀作品,還是《深夜食堂》系列的導演之一。

本片講述了一個中年宅女勇敢走向新生的故事,女主角菊地凜子十分出色地詮釋了這個角色,並稱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與中國導演合作。她是繼2016年藤山直美憑藉《團地》獲得金爵獎最佳女演員後,又一位摘金的日本影后。

這也是繼2005年的《鄉村照相館》後,日本電影時隔近20年又一次摘得金爵獎最高榮譽。不過,本屆主競賽單元的另一部收穫廣泛好評的日本片《你好,媽媽》則顆粒無收,有點可惜。導演山田洋次也是中國觀眾的老朋友了,本片也是他以91歲高齡創作出的全新作品,映後與觀眾們見面時收穫了相當熱烈的反饋,大師風範令人難以忘懷。

至於評委會大獎和最佳攝影兩項榮譽,則由西班牙電影《遺蹟的聲音》獲得。這是一部黑白影像,帶有些實驗性的影片。能夠嘉獎這些具備較高藝術造詣的電影,並將它們帶到觀眾面前,為觀眾們呈現一個觀看世界的新視角,這也是國際電影節重要的藝術價值的體現。

「亞洲新人」單元,

年輕但成熟的一屆

除了主競賽單元,今年上影節的「亞洲新人」單元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甚至被不少觀眾稱為「選片水準比主競賽還要高!」

今年的「亞洲新人」單元一共有12部作品入圍,其中華語片共有6部,占據了一半的比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華語電影創作新人不斷湧現的趨勢。電影節連接溝通內容和市場的重要橋樑,本身也應當承擔起向行業輸送新鮮血液的重要責任。

最終,在該單元頒出的6個獎項當中,共有3部華語片成功獲獎。

哈薩克影片《奔逝》導演艾蘇丹·塞特和中國影片《梅的白天和黑夜》導演羅冬共同榮膺最佳導演的榮譽。這部《梅的白天和黑夜》是一部紀錄片,導演用歡快詼諧的鏡頭記錄下一位上海阿婆的動人日常,以及她對於愛情的追尋,被不少觀眾稱為是「老年版《愛情神話》」、「近幾年最好的滬語片」。整個觀影現場氛圍也很好,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笑聲。

最佳男演員的獲得者是來自《漫漫長日》中,年僅10歲的小演員岳昊。《漫漫長日》是一部很生動靈巧的電影,跟隨一個孩子展現了他天馬行空又趣味不斷的校園生活日常。雖然是一部兒童片,但反而是台下的成年觀眾們共鳴更深刻,正所謂「小朋友看幼稚,成年人看剛剛好」,用來形容本片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本片也是小演員岳昊的首次「觸電」,他在片中更是展現了天然的未經雕琢的真實表演。

最佳編劇得主是《乘船而去》的陳小雨,本片也是他自編自導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江南家庭里,母親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時光里,與一對子女的相處。整個片子筆觸輕柔,有著獨特的地域氣質,卻又在無形中揭露出了更為深刻的話題,並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了生命的厚重感。

該單元的剩下幾個獎項,最佳影片得主是烏茲別克的《星期日》,最佳女演員是伊朗電影《伊人自強》里的索羅爾·佩羅瓦尼,最佳攝影獲得者同樣來自伊朗電影《死因不明》。

另外,剩下幾部入圍影片雖然並未有所斬獲,但同樣展現出了相當高的水準。這其中,情報君個人強烈推薦兩部香港電影《年少日記》和《白日之下》。這兩部影片同樣出自新人導演之手,且不約而同地聚焦社會現實議題。前者通過一封真實到令人揪心的遺書,揭露了這個社會少年抑鬱症的話題,並展現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巨大戕害。而後者則聚焦社會上殘疾養老院的虐待問題,同樣以冷靜、克制,甚至是反高潮的敘述視角,來展現媒體、輿論,以及公眾社會責任在這其中的角力,壓抑又真實。

整體看來,本屆「亞洲新人」單元的整體選片質量還是比較高的,雖然獲獎者大多都很年輕,但是在創作中又展現出相當成熟老練的手法,甚至「不像」新人。同時,評委也表示:「參賽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有洞察力,技術非常成熟,題材非常具有時代感,能夠表達出對社會和人性的洞察與思考。」

自2004年的「亞新獎」設立以來,一直就有著極其重要的分量和意義,不僅給來自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創作者們提供了重要的展現舞台,更是挖掘、培養,並向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創作者,寧浩、萬瑪才旦、高群書等知名的華語導演均是從這裡啟航。如今,取而代之的「亞洲新人」單元也將繼續發揮「亞新獎」的行業地位和價值,繼續鼓勵和扶持具有創作潛力的亞洲新人創作者,促進整個亞洲地區電影的交融和發展。也期待今年從這裡走出去的各位獲獎者們,未來會帶來更多出色的作品!

發揮行業平台效應,

上影節始終在努力

雖然今年上影節已經告一段落,各個獎項也已經塵埃落定,但是對於今年上影節的思考,並沒有就此停止。

從大的創作方向來看,不論是競賽單元的入圍作品,抑或是最終的獲獎選手,都能從中提煉出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對於現實議題的呈現和問詢。一定程度上,這也成為了國內,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當下重要的創作趨勢之一。這種對於社會題材不同角度的選取和切入,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觀看世界的不同窗口,在當下的後疫情時代,更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重要連接,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不論是從整個外部的世界格局來看,還是內部的自我出發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極其重要,且難以替代的創作視角。

同時,除了對於整個入圍作品創作主題的提煉,情報君也在思考,從電影節本身來看,上影節在行業中還應當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對於上影節這樣一個體量龐大的國際節展來說,展映環節當然是整個節展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但不應該成為唯一。

上影節通過這一周多的時間,將來自全球共7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50部電影,集中帶給了國內的影迷觀眾們,讓大家接觸到了商業院線片以外的更為龐大的世界,這對於豐富老百姓的精神娛樂生活,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如何將這短短一周多的時間,延長到全年?如何讓上海這樣一個超一線城市的觀影文化氛圍,輻射到周圍乃至更多的城市,進而培養更為廣大的觀影群體和觀影氛圍,這或許是上影節,乃至國內所有電影節展,都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上影節其實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它的「一帶一路電影周」單元,就在除了上海之外的其他多個周邊城市,包括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合肥這幾個長三角城市,安排了多場放映。這已經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而且,上影節本身應該如何發揮自身的積極能動性,更好地盤活電影節的各個環節,在創投、亞新、競賽、市場、論壇等之間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並能真正為行業添磚加瓦,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今年在「一帶一路電影周」單元獲得「媒體關注影片「榮譽的《雪雲》,在項目出發之初,就曾來過2019年上影節的創投單元,並獲得「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的榮譽。這是一個積極的循環,對於整個行業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除了在不同環節之間形成連接以外,上影節也應當思考內容和市場之間的聯繫。電影節本身對於發掘來自世界範圍內的優質佳作自然是責無旁貸,但是這些作品被發現之後,是否能夠通過版權方的介入,從而推廣到更為廣闊的市場,豐富國內院線市場的供給,而不是只成為少部分影迷的「狂歡」?國內電影走出去也是同理。這也是需要電影節平台本身,還有來自國內外的買家賣家們,需要共同努力的。

當然,上面提到的這些思考,上影節其實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績和表率,在發揮電影節平台功能的同時,盡力促進行業內的積極良性循環以及行業外的互聯互通。尤其是今年,疫情後電影節的回歸,更是讓人再次看到了觀眾們的熱情,以及整個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的各個電影節展對於全行業的參與和推動,國內的電影市場也會越來越紅火。

上影節暫告一個段落了,但暑期檔才剛剛開始,今年也才剛剛過去一半,未來還有更多精彩的可能,對電影的熱愛更不會終止。讓我們明年6月,上海再相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cca22b7a7d72badfe53fac2836ce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