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王愷全新散文集《地球上的陌生人》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王愷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莉,著名演員、主持人柯藍,水墨畫家林曦以及播客《除你武器》主理人吳呈傑一起暢聊新書創作緣起以及書內書外的文字因緣。
過去四十餘年,中國社會發生著劇烈的社會變遷,財富的積累,重新定義著大眾的口味、穿著、娛樂方式以及習俗,小龍蝦、瓷器、茶道、花道,新的美食現象、消遣趣味的湧現,蔚為風尚還是曇花一現?古老中國與當代世界的碰撞,一切都有待評估,一切都需要重新發現。《地球上的陌生人》是王愷的全新散文集,以十四篇文章,書寫當代生活的吃穿用度、婚喪儀軌、財富與景觀、口味與風俗。
王愷在《三聯生活周刊》擔任了十餘年的資深主筆,他寫的文章,曾被主編朱偉評價說流淚最多。辭職之後,真實的性情開始浮現,那個隱藏在新聞特稿背後的王愷躍然紙上,從《浪食記》到《浪遊記》,從《中國人超會吃》到《茶有真香:懂茶的開始》,他的興趣廣泛,茶道、花道,塑造著有別於媒體記者身份另一層維度里的他。他說:「新聞斷裂的地方,自我的寫作生長出來。」
在《地球上的陌生人》中,王愷不迴避自己的臧否好惡,在野地中找到生命的脈動。無論是紅遍大江南北的舞者,還是街邊小店裡的老闆娘,無論是寺廟裡的高僧大德,還是縣城裡的歌詠隊,都一一在他筆下呈現出豐饒之姿。
林曦作為王愷的多年好友,他們結識於一次採訪,卻因共同的志趣和相互的欣賞成了十幾年的老友。在她看來,王愷「有一種天賦,他會用非常舉重若輕、不損失事物精度,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又帶著完全個人捕捉到的靈光乍現的東西呈現在文字上。」她說:「文字中的犀利是他才華、率真的一部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非常慈悲和充滿俠義的心腸。」
張莉每年都會編選中國當代散文選集,《地球上的陌生人》里的多篇文章曾入選張莉主編的散文年選,在她看來散文是明心見性的文體。對於王愷的寫作,她說:「在我眼裡,王愷是有趣的人,因為有趣,所以他能發現這個世界的有趣和豐饒。王愷的散文表述里有很多鋒利、機鋒,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也有他鄙夷和批判的態度,還有一種懶洋洋的東西,這一切雜糅在一起,使他的作品保有了複雜的聲音和調性,以及難得的真實感。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面對世界的表達,不遮掩、不偽飾。在我看來,好的散文寫作者面對這個世界時要保有赤子之心。好的散文應該真實地表達真實的理解和真實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面對自我,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我們現在的照片喜歡用濾鏡,那樣看著會很年輕、很美,但是,那是虛假、是遮掩、是說謊話。真正地有力量的寫作者就是要努力穿透那層大家早已習慣的濾鏡。《地球上的陌生人》有穿破濾鏡、抵達真實的美學追求。」
在個人趣味與審美被算法綁架的年代,唯有從真實中抵達,才能見到多元的人性。文學的動因則是身居文字中那個明辨清晰的自我,一個可以看到個人的趣味、個性、眼光的自我。王愷在《跋》中引用錢穆的話來描述這種文學性:「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我們的真生命。」
柯藍談道:「王愷寫的不是食物,他寫的是食物背後的每個人。所以很多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他寫生老病死、災難、光與悲傷,寫災難之後語言不通,找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小翻譯,憤憤之餘看到叢林中雕塑的存在,藝術的偉大見證著所有的悲傷。其實我跟所有人都是陌生人,但是每個陌生人的悲喜也是共通的。」
在王愷多年的採訪生涯中,他曾見證汶川大地震、波蘭總統墜機等重大事件,也曾寫下多篇重要報道。但在那些「事件」之外,真正與自己的情感產生聯結的卻是在避難時與當地農人吃的一頓飯,在異國他鄉與半吊子翻譯鬥智斗勇。這種生命的經驗成了他「忘不了的人與事」。真的性情,方見真的文字。他犀利地戳破世界的假象,也寫自己的尷尬侷促,《地球上的陌生人》浸潤著王愷最真實的生命體驗。當《地球上的陌生人》這本書出版時,王愷說:「我終於有了我的第一本文學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46c573017be47a1c6b70a2563f9c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