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在用的「旭日旗」是什麼情況?為何屢次令中韓等國憤怒?

2019-10-26   國史拾遺

大家知道,二戰的時候因為日軍的暴虐,亞洲各國深受苦難,至今日本的國旗和國歌都會讓一些亞洲人民不舒服。然而,最令人反感的日本旗幟,還不是日本國旗(日本國內稱為「日之丸」),而是另一種衍生的旗幟,就是下面這個,這個旗子到現在還在用。

這個旗幟看著就令人很不舒服,因為相對於日本國旗,這個旗幟似乎是日本軍隊的軍旗,二戰的時候日本軍隊就經常使用這種旗幟,那這是日本的軍旗嗎?日本軍隊二戰後不就解散了嗎?怎麼還用軍旗呢?

其實這個旗子在日本的官方名稱是「旭日旗」,它確實是日本軍旗,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帝國體制,這個旗幟就是日本帝國陸軍的「聯隊旗」,日軍聯隊編成的時候,天皇會親自授旗,聯隊旗除了是所謂「聯隊團結」的象徵之外,更是天皇神格化的象徵。

當時的「旭日旗」,有著特製的旗杆,旗頂金屬制菊花徽(日本皇室象徵)和圍繞旗面的金色飾穗。

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以「太政官布告」的最高法令形式發布定製了「旭日旗」,這是日本國旗的衍生旗幟,有16道血紅的光芒線。

我們知道,舊日本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神道),天皇被神格化,那日本軍隊中對軍旗的崇拜自然是登峰造極,行軍時,軍旗裝在旗套之中;而在正式的操典之時,擎出的是象徵軍旗的旗杆、旗冠與流蘇。由於聯隊旗不會有另一面(天皇親自賜予的就這一面),因此不容許老化及修理,和普通的軍旗不同。這個旗幟就是天皇的分身,向這個旗幟敬禮,就等於是向天皇敬禮。

當然,海軍旗幟是可以換的,因為海軍旗不是天皇親賜,而且使用頻繁,掛在外面,經常會有損毀的情況。

當然,如果這支部隊滅了,那旗幟自然也廢了,通常部隊會「焚燒旗幟」以表示殺身成仁的決心,如果部隊沒滅,軍旗就遺失了呢?那是大罪,1942年日軍170步兵聯隊指揮部乘坐的運輸船「波士頓丸」被美國潛艇擊沉,軍旗沉沒海中,僥倖生還的聯隊長渡邊嘉幸大受打擊,自殺未遂。當然這支軍隊後來損失慘重,受到了撤編。

海軍也一樣,1889年(日本明治22年)10月7日,海軍旗章條例中規定日本帝國海軍的軍艦旗確定為十六條旭日旗(現在日本海軍的自衛艦旗也是十六條旭日旗)。

戰時日軍的新聞檢查制度曾明確規定,軍旗不能在報刊上公開出現。

二戰的時候,日本陸軍444面軍旗毀滅大半,隨著日本戰敗,聯隊旗被廢止,剩下的也在「軍旗奉燒」儀式中毀滅,目前日本僅有一面「旭日旗」,在東京靖國神社「游就館」保存著一面步兵第321聯隊軍旗。

二戰後日軍被解散,旭日旗自然也被廢了,但是1954年,日本自衛隊組建時陸上自衛隊採用了與十六條光芒同時期出現的八條旭日旗(這一設計可在1880年描繪箱館戰爭的的《箱館大戰爭之圖》見到),並被駐日盟軍總司令批准。

其實二戰後日本的國旗國歌也是一波三折,由於舊國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法西斯主義,所以上世紀50-70年代日本左翼勢力龐大的時候, 「日之丸」、「君之代」的國旗、國歌地位在日本國內爭議很大。其實,1870年以來,雖然「日之丸」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日本代表旗幟,《君之代》成為事實上的日本國歌,但官方並沒有確認。

海上自衛隊軍艦旗

二戰後,日本社會有正式立法將其作為官方代表的法案,但爭議極大,1974年就有一項將日之丸和《君之代》官方化的法案,可最終未能通過國會審查。當時日本有些教育部門要求確保日之丸與《君之代》出現在每一次學校儀式上,結果引起教師強烈反對(日本教師組織歷來是左翼為主,日本教職員組合堅稱這兩樣事物與日本軍國主義有關)。這個爭端甚至引起過自殺事件。

一直到1999年這個事情才確定,1999年7月22日,日本眾議院以403比86票通過《關於國旗及國歌的法律》,7月28日轉送參議院;8月9日,參議院以166比71票通過法案,該法於8月13日生效施行。

「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別正式定為日本的國旗及國歌,同時也調整了國旗製作的規格。

然而,國旗可能還好,但「旭日旗」因為二戰時期日軍暴行累累,受到了周邊國家的強烈抵制,現在日本若是在外交場合展現「旭日旗」往往會被視作挑釁。韓國多次對日本使用「旭日旗」進行了強烈抗議,甚至鬧到了國際社會。

韓國民眾抗議旭日旗

有人想說,為什麼不像德國徹底廢止納粹標誌一樣廢除旭日旗呢?這個原因比較複雜,當然主要是因為日本軍國主義沒有被清算乾淨,但同時,日本的旗幟歷史確實比納粹的卐字旗早很多,納粹的旗幟完全就是黨旗,但日本的這些旗幟歷史確實要早很多,日本人就辯解稱這個完全是民族圖案,和意識形態無關。

當然,現在在咱們看來,這些旗幟是相當的刺眼。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