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背景下生豬供應鏈重塑及其對策研究

2019-10-24   愛農者言


摘 要:2018年8月初我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疫情,其後有多個省份相繼爆發疫情。雖然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處於總體可控狀態,但也對生豬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限制生豬長途調運是防止非洲豬瘟疫病傳播的重要手段,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相對於以往大規模的活豬運輸,豬肉的調運很大程度上需要重塑供應鏈。供應鏈中的生豬屠宰、冷庫儲藏、運輸等關鍵環節都必須做出調整。為此,本文梳理了非洲豬瘟背景下從調豬到調肉供應鏈重塑的關鍵節點,並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自2018年8月初我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呈現多點散發、趨於平穩、防控有效、總體可控的態勢,但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農業農村部的新聞通報和有關研究表明,活畜禽長途調運是引發動物疫情傳播的重要原因。為了防止非洲豬瘟疫病的傳播,限制生豬長途調運是必然的。對此,農業農村部重點管控生豬調運環節,監管政策不斷加碼,從調豬到調肉的供應鏈重塑成為必然。那麼,生豬供應鏈整合的關鍵節點有哪些,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扶持生豬供應鏈轉型升級成為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對非洲豬瘟背景下從調豬到調肉供應鏈重塑的關鍵節點進行梳理,並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豬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鑑。

1 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供應鏈的影響

生豬供應鏈是指以有效提供豬肉為目的,以豬肉加工貿易企業為核心,通過大範圍遠距離的調配,由生豬養殖場/戶、屠宰、加工、豬肉物流配送、流通銷售等組成的網鏈結構[1]。從產區到銷區的長距離大範圍運輸生豬是傳統的供應鏈形態,其起點是生豬經紀人的收購和運輸。生豬收購來源可能是散養戶,也可能是規模養殖場,收購之後,經紀人一般也會負責長途運輸,一種是直接運送到當地屠宰場,另一種可能是通過長途運輸到異地屠宰場,然後進入批發和零售渠道(圖1)。



圖1 我國生豬供應鏈的主要環節

市場機制和消費習慣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長距離大範圍的生豬供應鏈,一方面帶動了我國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產業布局調整留出了較大的空間,穩定了生豬產業。但生豬在長途運輸中,易受冷熱、飢餓、缺水、疲勞、擁擠、外傷等應激因素影響,引起機體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免疫力下降,嚴重時會引起感冒、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還會造成損耗、成本加大、食品安全等問題[2]。2017年,我國生豬總量在6.89億頭,經過由產地到銷地供應鏈的生豬約1.02億頭,占比14.8%。生豬供應鏈中的五大產區主要是東北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華北的河南、山東、河北,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華東的安徽、江西和華南的湖南、廣西;三大主銷區是京津為核心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生豬供應鏈的主要物流流向為華南的湖南、廣西銷往廣東等地,華北的河南、山東、河北銷往華南的廣東和華北的北京、天津以及華東的上海、浙江,東北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主要銷往華北的北京、天津地區。近年來,受環保、原料等因素影響,生豬供應鏈布局迎來了較大調整,北豬南運的態勢更加明顯,生豬調運量也持續增長。如此長距離、大範圍、多環節的生豬供應鏈,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造成資源浪費,也是布氏桿菌病、口蹄疫等疫情傳播的重要方式[3]。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加強生豬調運的限制。作為生豬主產區,生豬調運基本停滯,造成大量生豬被動壓欄,供應過剩,價格走弱。而京津等大城市和東部的浙江、上海需要從其他省份大量調入生豬,調入量往往占據總供應量的40%以上,生豬調運禁止後,生豬供應缺口明顯,豬價快速上漲。鑒於當前中國大量的生豬產能集中在東北、河南、湖南等地區,產能過度集中,在出現疫情之後容易出現南北豬價分化和畜牧產業的波動局面。受當下非洲豬瘟疫情、畜禽運輸政策、環保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生豬供應鏈將面臨重塑:一是屠宰場主導供應鏈的權力增加,流通領域主導權將更多地向屠宰場傾斜;二是肉類的冷鏈物流發展將帶來空前的機遇,跨省的冷鮮肉運輸將大幅增加,但目前的冷鏈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三是將主要由集約化、現代化的養豬場,或者專業化的養殖小區提供豬源,生豬收購和運輸環節將會更加規範;四是鮮豬肉售賣地區的集中化與標準化,既能減少鮮肉在售賣過程中不法分子投機取巧的事件發生,又能保證到鮮肉「最後一公里」的衛生和安全。新型供應鏈將直接以豬肉冷鏈物流為核心,採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由現代化的養殖場為起點,通過大型現代化的屠宰加工,再通過全程冷鏈,最後通過超市、專賣店進行銷售、直供給消費者(表1)。由於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傳統供應鏈逐漸向新型供應鏈轉型,更加重視豬肉質量,通過全程冷鏈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把握和控制。

2 生豬供應鏈重塑的關鍵環節

2.1 收購環節

生豬收購與運輸是生豬市場流通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為整個流通環節第一步,成為了產銷體系的紐帶[4]。生豬收購面向的主體是生豬養殖者,包括散戶和中小型養殖場。通過調查發現,我國生豬養殖戶飼養的生豬幾乎全部通過販運商進入生豬流通領域。如江蘇雨潤集團採購的生豬60%來自販運商,40%來自合同戶。目前這種生豬販運商活躍在我國全國各地,數目眾多,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收購體系。並且生豬販運商面向的生豬養殖者中,大中型規模養殖場所占比例為50%左右,企業化經營程度較高的養殖場逐步轉向與一些屠宰商簽訂合同進行直接銷售。

表1 非洲豬瘟對生豬供應鏈影響


生豬收購與運輸環節需要強化管理,建立登記備案制度、黑名單制度、車輛登記制度等。從長期來講,要加強生豬合作社和專業化第三方物流體系建設。

生豬合作社可以按照區域劃分建立,最好把一些散戶和小規模的生豬養殖場聯合起來,制定統一的養殖標準和收購標準,也可以根據養殖方式的不同來定製不同的收購價格,給生豬養殖戶更多選擇,也提高了鮮肉的質量,保證了鮮肉的營養價值[5]。

在生豬的收購環節,儘量把生豬合作社和屠宰場之間的運輸路線規劃為最短、最安全,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小,但在此基礎上,要不斷加強運輸環節的硬體措施和生豬的質量監管。例如,運輸車輛的活載密度,對生豬體溫、健康狀況的監測體系建立等。

2.2 屠宰環節

在生豬供應鏈的屠宰環節,每年我國生豬屠宰量約在6億頭以上,2017年全國屠宰企業共有20 658家。目前,屠宰行業依然存在企業規模小、分布不合理、監管制度不完善等問題[6]。非洲豬瘟疫情頻發的背景下,由於活豬禁運,生豬銷區屠宰加工能力短期內尚不能完全滿足屠宰需求,按照2017年1.02億頭生豬調出量,毛豬主產區(調出省份)應該抓緊時機適當加快現代化屠宰廠的建設,按照目前30%左右的開工率,提高到3倍,基本能夠滿足目前活豬的屠宰量,但仍需新建大約3 000萬頭屠宰能力的屠宰場。主產區屠宰企業屠宰能力有待強化,技術裝備亟待提升,關鍵是大幅提升機械化率、現代化水平和屠宰完成後的保鮮率。目前,主銷區依然約有30%左右的屠宰企業,由於禁止活豬運輸,主銷區的屠宰企業產能嚴重過剩,可能面臨「無米之炊」。對於銷區的屠宰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為專門化的冷鏈物流中心,保留少量的屠宰能力即可。

2.3冷庫倉儲環節

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作為豬肉主銷區冷庫總量大,冷鏈企業強,物流網絡設施相對完善。作為豬肉主產區的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冷庫總量不足,在生豬供應鏈轉變過程中難以適應冷鏈需求量在短期內迅速增長。江西、陝西、黑龍江、吉林等地區冷鏈物流網絡較為薄弱,難以滿足豬肉調運的需求(表2)。

由此可見,我國豬肉冷鏈物流發展區域性矛盾突出。一是產區和銷區的不平衡。豬肉主產區冷鏈物流發展難以滿足需要。二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冷鏈物流供給過剩,西部地區甘肅、寧夏等則嚴重不足。三是冷鏈物流地區性分布和冷鏈網絡互聯互通不平衡。目前冷鏈物流主要是地區性分布,而冷鏈物流發展本身要求全鏈條、全國性布局,這導致冷鏈企業散、小、亂,難以統籌規劃。在運輸過程中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薄弱(車輛消毒不徹底,不同豬場生豬混裝,不同豬販子生豬分裝),且行業長期以來都較為不透明,生豬供應鏈需要進一步規範化[7]。

表2 各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


註:數據來源於中國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的《2018年中國冷鏈發展報告》。

按照一般0.73的出肉率,2017年1.02億頭生豬,每頭生豬120 kg,轉化為豬肉是89.35億kg,則需要新增893.52萬t冷庫數量。目前,東北三省冷庫容量是229萬t,河南是192萬t,湖南是100萬t。現有冷庫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新增冷鮮肉需要的冷庫數量。而且目前冷庫結構也不合理,以冷凍庫為主,缺乏多溫帶的設計,冷庫設施設備也比較落後。因此,重塑生豬供應鏈重要的任務就是新建冷庫和改造原有冷庫。相應的冷藏車需求也會大幅提升,根據估算大致需要新增3萬輛冷藏運輸車。

3 對策建議

一是嚴格生豬流通環節監管體系。目前,活豬歸農業農村部管轄,運輸則由交通運輸部管轄,冷鏈、零售則屬於商務部管轄,建立生豬流通環節監管體系[8]。從生豬供應鏈入手,建立監管制度體系,嚴格執行日常檢查、重點排查、隨機抽查等各項監管制度,建立供應鏈核心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區全程記錄製度和檔案管理制度,做到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追究[9]。

二是強化供應鏈中對豬肉冷庫、冷藏車的補貼。在從調豬到調肉的供應鏈轉變過程中,冷庫、冷藏車是關鍵,而且缺口比較大。一方面,建立政府財政專項補貼,對於銷區屠宰場轉型升級為豬肉冷鏈物流中心的給予專項財政補貼建設冷庫,購置冷藏車。另一方面鼓勵銀行、產業基金等社會資金優先支持冷庫建設和冷藏車購置。

三是加強第三方豬肉冷鏈物流建設。豬肉冷鏈是專業性物流,對於溫區控制、車輛規範等有獨特的要求。目前,缺少對豬肉冷藏供應鏈進行溫度控制的物流供應商,要明確扶持第三方豬肉冷鏈物流企業發展,鼓勵豬肉供應鏈服務商發展,建立扶持體系。支持企業採用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冷鏈物流的效率,保證產品質量。

四是逐步建立生豬供應鏈認證供應體系。我國豬肉供需市場正在發生明顯變化,應推動主銷區與主產區有效銜接,探索建立雙向認證,點對點調運措施。強化豬肉冷鏈物流建設,加快調整重構生豬供應鏈,建立完善畜禽產品跨區域流通體系和新型生豬供給體系,確保肉品供給充足。

來源:中國畜牧雜誌2019年09期

作者:張喜才 湯金金 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

基金:北京市社科一般項目,京津冀冷鏈物流市場需求及發展模式研究(18GLB041);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