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又稱叛逆期,一般是從11歲左右開始,這時候的孩子身體和心理發生變化;男孩子開始變聲,長喉結,女孩子開始來大姨媽;他們認為自己是大人了,開始用大人的眼光看世界,自尊心強又敏感。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必經的階段,這時候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千萬不能像以前一樣訓導孩子,很可能適得其反。
如何讓孩子安然地度過青春期,是每個家長的重要任務,在這裡,要注意3個分寸。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會有打架、罵人等過激的行為,犯錯在所難免,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逼著孩子承認,不然適得其反。
李玫瑾教授說過,青春期的孩子不要逼著他承認錯誤,他知道就好了,要他承認錯誤非常難得。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自尊心強,也就是所謂的面子,他犯錯了不能過度責備,掌握分寸,一旦過度責備,一定會把孩子逼向反面。
欽州市的一名初一學生因為吸煙問題,被父母教育到了凌晨1點,當時他沒有任何舉動和異常行為,在幾個小時候,鄰居看到他走出家門,之後便傳來了他墜樓的消息。
這不得不為我們敲醒警鐘,青春期的孩子要區別對待,責備過分,會讓孩子反感。就像很多粉絲說,搶14歲孩子的手機,結果孩子反抗,並且和大人打起來了;你說他幾句,他就摔門而出,這些都是家長沒掌握好分寸的問題。
有些家長就喜歡用蠻力,他認為孩子不懲罰的重一點,就怕他下次還犯,就用暴力來鎮壓孩子。
哪裡有鎮壓哪裡就有反抗,你懲罰尺度沒把握好,孩子就逆反。
以前用棍棒,逼迫孩子聽話,孩子不得不屈服在你的威嚴之下,而青春期的孩子不一樣,動不動就棍棒上身,孩子要麼是反抗,心裡會想「就知道打人,再打我就還手了」;要麼是默默接受,但是身上的免疫力增強了,但心理的創傷無法癒合了。
所以,家長不能在過度懲罰孩子,好好和孩子溝通,改掉以前的棍棒教育。
有的家長就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既然敏感,那我多關愛一下,總可以吧?其實關愛也要有分寸。
花澆多了水還容易枯萎呢,孩子更是如此,要考慮他們的心理,又不是一兩歲的孩子,他們已經是個小大人了,你過分地關愛,會增加他們的壓力,他們會覺得自己如果不優秀的話,豈不是對不起父母?
那關愛少的話,又不能幫助孩子安然度過青春期,孩子會覺得你不重視他,他內心很失落,心裡覺得沒意思。
所以,關愛要適度,掌握好分寸,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青春期的孩子心裡住著個惡魔,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家庭大戰,搞得兩敗俱傷,明明是為雙方好,只是沒注意方式,沒把握好尺度,就引起了巨大的連鎖反應。
而青春期也是修復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如果你處理得當,就能變成孩子的好朋友,重回親密的親子關係。
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