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稱呼「大」講究

2024-01-14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小」稱呼「大」講究

稱呼,就是我們平日裡說的「叫人兒」。無論是生活在高大的小區樓群里,還是成長於胡同四合院,我們從小就被大人管教著學「叫人兒」,要分得清輩分關係,要搞得懂遠近親疏。誰家孩子要是叫不好這個「人兒」,是要被親戚、鄰里、街坊笑話的。

在家庭里、職場上、社會中,我們待人、接物、說話、辦事,一張口先用稱呼。俗話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稱呼用好了,我們辦事情,就會事半功倍;稱呼用不好,人家就把你剛剛敲開的門又給關上了。可見,稱呼雖「小」,事關「重大」,可不敢當兒戲。

著名京味作家劉一達新著《中國人的稱呼》,講了中國人從古至今常用的300個稱呼的由來、故事、使用禁忌等,每一篇文章都落腳在中國文化上,深入淺出,趣味盎然。

例如,最常見的對父母的稱呼,這裡面就大有學問。

我們平日裡用「爸爸」「媽媽」,正式場合用「父親」「母親」。在別人面前,我們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家嚴」,稱母親「家母」「家慈」,合了中國人「嚴父慈母」的家教傳統。在說話辦事的時候,我們敬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稱對方母親為「令堂」。「令」在古代是「美好」的意思。在一個古代家庭里,這家裡的父親是一家之主,所以用「尊」這個字來稱呼。「堂」,指的就是家裡的堂室、內室,一般這裡不住人,而是進行祭祀活動或會客的地方。家裡的事,由家庭中的賢內助來主持操辦,當然是當家主母的責任。用「堂」借代母親,側重於對方母親端莊睿智、持家有度的美德,實在是一種含蓄的讚美。

《中國人的稱呼》還介紹了多個中國人對父母的美稱,在此也不妨說說。

「椿庭」指父親,「萱堂」指母親。這兩個聽起來就春意盎然的詞語,如果知曉了它們的來由,就會覺得古人的生活真有情趣。椿樹是一種生命頑強、壽命很長的高大樹木。《莊子·逍遙遊》里就有對它生命力的讚嘆:「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椿樹的繁殖能力又特彆強,在《中國人的稱呼》里講:「一些枯萎的老樹,根已經斷了,但依然能長出芽子,而且在它的周圍會繁衍出新樹。」中國人用它來代指父親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歷史悠久。

「庭」有「趨庭」之意,孔子的兒子孔鯉小步緊跑到門庭接受父親的教導,這個字暗含感恩父親教誨之意。

「椿」「庭」合成「椿庭」,如此形象化的稱呼蘊含著中國人對一家之長——父親的無限讚美與美好祝願。

同樣是用植物來美譽長輩,中國人對母親則用了「萱草」這種植物。

在《中國人的稱呼》這本書里,作者寫道,萱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開橘紅或橘黃花」,它的植物特徵象徵著溫柔、含蓄、樸實、堅韌,正與中國對女性的傳統審美不謀而合。另外,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忘憂草」,所以,又被稱為「母親草」。

「萱堂」稱呼母親,既幽美且恭敬。一個稱呼,叫出來或者寫出來,就漾滿了對母親濃濃的深情。對母親的愛,何須言表?「誰言寸草心?」必是「報得三春暉。」

說到對父母的稱呼,那麼也得提提對岳父岳母的美稱。我們常聽說的是管岳父叫「泰山」。泰山,可是五嶽之首,是皇帝封禪之地。這級別,您說高不高?您說,這女婿嘴兒甜不甜?自己女兒選婿的眼光好不好?山水相依,既然岳父被叫「泰山」,那麼岳母是不是可以被稱為「泰水」呢?這個,您還真說對了!的確有用「泰水」來稱呼岳母大人的講究。但是,這個稱呼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叫了,所以現代人對這個稱呼也都比較陌生了。

作者這本書的創作,是歷時十年的日常積累。他曾隨身帶著小筆記本,遇到機會隨時記錄下來,積累了三四千個稱呼,又從這些稱呼里精選了300個人們常用到的、有趣味的,編排成十二章,包括:講稱呼的歷史演變,人的名、字、號,家人、親屬的稱呼,社會交往的稱呼,職場稱呼的講究,對男性、女性的風雅稱呼,各種各樣的謙稱、俗稱,當今流行的稱呼,以及使用稱呼的禁忌。像「驢友」這個稱呼,書里這樣寫道:「這些戶外運動愛好者,白天風吹日曬,夜晚睡帳篷,像驢一樣能馱能背,吃苦耐勞,一走就是幾十公里,而且相互鼓勵,樂此不疲,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他們為『驢友』。」然後呢,話題拓展開去,談到了跟「驢友」構成稱呼的方式類似的其他稱呼——「車友」「球友」「棋友」「書友」「歌友」等等。文章的最後,作者還不忘幽默一下,說叫什麼「友」,一聽也就能知曉這群朋友是「玩」什麼的。

這本書談的是稱呼,最終的落點都是尊重他人、講究禮節的一種文化精神。

小小稱呼,見的是生活的趣味、為人處世的智慧。

讀讀書,增了趣味,長了智慧,美哉之事,何樂而不為?

圖文來源於貴陽日報

編輯:董容語

編審: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e4553181861885b6331a192ad4b0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