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也需要谷愛凌們

2022-02-16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中國電影也需要谷愛凌們

作者 / 呂世明

可以十分篤定的說,不管谷愛凌最終冬奧會的成績如何,她一定會成為繼劉翔、姚明之後的全新中國體育偶像,也是第一位成功轉籍的體育明星。

北京冬奧會之前,認識和了解谷愛凌的國人有兩個群體,一是比較熟悉中國體育的鐵桿「球迷」(這裡球迷是泛指),二是對時尚圈比較熟悉、且對明星代言有一定關注度。

歸化(轉籍)身份、陽光靚麗、自信勇敢,這些標籤疊加到一個年僅18歲的中國姑娘身上會讓很多人不可思議,此之前內地大部分奧運明星幾乎都是「舉國體制」下的產物,一些曾經「歸化」過來的運動員也遠未能取得如此輝煌耀眼的成績。

如果從體育、政治和其他角度來看谷愛凌的成功,可以找到不同出發點的解讀方式,不過必須要承認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不斷攀升,未來內地的確可以吸引到更多華裔人士回歸、並參與國內經濟文化和多方面的建設,那麼我們有可能迎來中國電影的谷愛凌嗎?

家庭教育&身份認知,

對中國有一定認同

當谷愛凌獲得個人首枚冬奧會金牌之時,北京某離退休老幹部群爆了,一些朋友可能會知道,小谷的外婆馮國珍是原交通部體改司高級工程師,相信之前股外婆沒少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對其外孫女的優秀表現各種展示,谷愛凌也從小在她的身邊長大,並每年暑假定期回到中國生活一段時間。

谷愛凌和母親谷燕女士

谷愛凌對於中國的高度認同似乎成為她選擇中國作為參賽國的重要砝碼,這當然離不開她優越的家庭教育,要知道愛凌父母很早便離異,谷媽媽在愛凌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愛凌能在今天用中國人身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做一個最直觀的對比的話,可能去年東京奧運會上,為日本點燃火炬的大阪直美(現在女子網球第一人)和八村塁都沒有在奧運會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大阪直美甚至在東京都沒有進入到女子網球單打的四強,如果從奧運備戰和歸化計劃對比來看,谷愛凌明顯要比這兩位日裔明星更成功。

國內出國熱曾經歷了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國人出國的訴求有很大的不同,當國人開始在海外孕育下一代、或同時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海外深造之時,大家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變化,更多還是希望通過此橋樑得到更廣闊和深度的發展空間。

如果說之前更多華裔子女在海外將學業集中到金融和企業管理這些金領行業,那麼近些年更多會向高科技、藝術和體育來延展,這些行業不僅僅在海外「吃香」,即便歸國後也會有不錯的發展趨勢,即便成不了谷愛凌這種高光明星,也會在很多崗位的收入和社會認識上高於大部分國內高校應往屆畢業生。

正因如此,現在在海外學習藝術類的華裔不在少數,而且他們之中也的確有很多取得了不錯的成功,但畢竟能有谷愛凌這樣家庭背景和家教環境的少之又少,制約他們回國的既有個人發展前途的考量,也有長久以來對於中國和中國電影的「刻板印象」,或許這也是一部分在海外華裔導演時不時發出一些言論的原因吧。

吸引華裔的編導演不僅僅需要中國電影有更好的發展態勢,也需要這部分人對於中國有更清晰的認識,如果從谷愛凌的角度來看,更年輕的一代華裔,如果他們能夠總有歸國生活的履歷,毫無疑問會對中國的發展有超過其他人的認識,這也是中國&中國電影吸引他們的第一步。

挖掘潛力股,

提升內地電影硬核質量

現在活躍在海外的優秀且有票房號召力的華裔導演並不少,像溫子仁、林詣彬、朱浩偉等等,他們都拿過好萊塢A級的製作,期待他們來中國參與影片的製作顯然是困難的,畢竟像這樣搶手的一流導演,項目都排的非常滿,不過未來並不排除會參與到合拍片的一些項目。

中國電影快速發展如果從數字來看,已經對於很多海外電影人才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儘管在國內內中下游會對於中國電影發展有一定的擔憂和疑慮,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量,國內是不缺乏產生優質項目的機會和機遇的,可能只是在某些時候欠缺一點點運氣罷了。

並不是每個華裔電影人都可以成為溫子仁或者林詣彬的,好萊塢對於進入到編導演環節的人員有著比內地更苛刻的條件和限制,更何況是華裔的身份,也給很多電影人一定的限制和門檻,很多華裔電影人只能做一些技術要求較低的工作。

製片人江志強&導演許誠毅

相對大部分仍在海外拍攝和製作影片的華裔電影人,許誠毅和他的《捉妖記》無疑是更幸運的,他也是少有華裔導演可以在內地一飛沖天,僅靠一部影片便取得成功的典範,這其中著名電影人江志強對他的發現和挖掘功不可沒。

從許誠毅的履歷上不難看到,從中國香港長大的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TVB打拚過一段時間,進入到好萊塢的系統後,用較短時間對動畫片進行了深耕學習,似乎等待他的只是一個機會。

成為「史萊克之父」之後,讓他成為了有可能去操盤進一步動畫大片的導演,恰好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契機需要有一部真人+CG的頭部魔幻影片出現,由內地電影教育體系打造的人才似乎艱難把控此類的新類型和新項目,這個重擔便幸運的落到有海外電影製作和教育環境成長經歷的許誠毅身上。

當然許誠毅的海外留學經驗和華裔導演身份可能只是《捉妖記》成功的一個側面,從2015年之後,大部分國產賣座影片更多用了對中國更熟悉的年輕導演,也有一些是演員跨界轉行的,從對更年輕觀眾的適應和迎合的角度來看,似乎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但如果從影片的製作水準和專業性提升來看,似乎很難再看到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夠出現降維打擊和疊代升級,工業化的升級可能只會體現在一部分影片之上,儘管在硬體層面和一些軟體配置方面,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全球領先和與歐美日韓同步,但在使用者方面,我們仍舊有一定的缺口和差距。

建立更好的規則,

吸引更多的人才

可能到現在對於谷愛凌的身份還是會有很多國內外人有一定的質疑和疑慮,但這已經不重要的,畢竟她所獲得的冬奧獎牌已經實打實落在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名下,正如我們同樣不會對華裔男子花樣滑冰選手為美國取得金牌而質疑。

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會更清晰和透明,這也會帶來更多的人才交流和互通的機會。像歐美很多已開發國家之所以能夠在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取得領先,也來源於他們優厚的人才政策和法規,在利益和發展前途面前,很多國家歸屬感的他國人士,往往會選擇能夠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國家。

這屆冬奧運我們只看到了最閃亮的谷愛凌,她一口地道的北京腔讓國人倍感親切,但我們也忽略了其他項目上中國本次也歸化了多名運動員,甚至在男女冰球項目都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歸化運動員。

相對於其他外籍&華裔人士獲得中國內地國籍,體育似乎成為一個缺口,同樣電影和文化層面也應該成為一個重點被關注和照顧的點,在希望我們有像奉俊昊那樣成功的導演之前,我們要在吸引人才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當然現在中國內地的電影人已經有點內卷的跡象了,優質的人才有一定的流失跡象,甚至出現了斷層和轉行的情況,中國電影人才已經到了疊代和需要輸入更多人才的時候了。

國內當然是可以提供一定的人才供給和儲備的,這遠遠不夠,用好的條件吸引到更多海外人才和華裔電影人的回歸仍舊必要,而且這種人才的回潮,會形成良好的競爭趨勢,也能變現促使內地形成新一輪的產業升級。

不過希望從芸芸眾生中直接在挖掘出一個許誠毅顯然是困難的,更不用想可以快速的找到中國的溫子仁,畢竟國內的電影的製作環境仍舊有一些制約和短板,這些問題和陰影也讓很多人才有一定的顧慮回國。

如果從谷愛凌入籍能夠找到一些規律和便捷方法,還是有希望來挖掘一些未來可期的華裔電影人。只不過有可能這些電影人還在一個學習和磨礪的階段,畢竟當中國能夠通過自己的發展實打實的拿到並站穩全球電影第一(不僅僅是票房和銀幕數),不僅僅是華裔電影人,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優秀的電影人的吸引,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e12e1d6ade3c01971f98861f02039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