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爹是個智兵,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只有他活下來

2023-12-27   康康歷史

原標題:馬未都:我爹是個智兵,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只有他活下來

戰爭年代的中戰士的經歷總是殘酷的,大部分的人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存活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總有智慧的人會把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殘酷化成輕鬆、有趣口吻的事件敘說出來,譬如說馬未都的父親——馬丹林就是這樣一個人。

馬未都聲稱自己的父親是一個有智慧的勇兵,每逢衝鋒陷陣之時,他總會比別人慢半拍進行,在別人看來唯唯諾諾的一個事件,到了馬未都父親的手裡就變樣子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兒子眼中的「父親」

馬未都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作為中國少有的收藏大家,他的眼光可謂是非常的獨特,尋求的鑒寶傳物深得收藏人的心。

誰也沒有想到,兒子練就的鑒寶功夫便用在親爹身上,這一鑑別就是一輩子的功夫,把老父親從裡到外鑑別透了。

馬未都的父親叫馬丹林,出生在山東榮成,祖上較為清貧,一般是依靠打魚為生。

但是到了馬丹林這一代,馬家在海上捕魚的風格與傳統遭受到「破壞」,馬丹林的爺爺一致認為這祖輩都干捕魚職業很是沒有出息,怎麼能夠乾上一輩子呢?

這乾上一輩子,生活水平都沒有改善不是說明這一行業沒有前途嗎?所以呀,有眼光的爺爺就把馬丹林送到了學堂開始讀書,即使家中清貧,但是也要一定要供自己的子孫讀完。

正如古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任何時候讀書不失為一種爭取獲得美好前程的一種手段。

馬丹林的父親十分堅持讓馬丹林去學習和讀書,不顧一切也要讓他有所收穫,學有所成。

馬丹林也作為家中長孫輩的長子,不負眾望,如願地成為全家的第一個知識分子,回到家鄉當教書先生。

當時他成為全縣有名的教書人,學富五車成為他頭上的代名詞,一家人依靠馬丹林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過得日子還算得上可以,馬家自從馬丹林開始變成書香門第。

但是好在時間持續不久,抗戰爆發後的沒幾天時間,榮成一代也受到波及,當時人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有志青年紛紛踏上這條救國之路。

馬丹林的弟弟出海捕魚遭受到日軍的魚雷攻擊,葬身大海,沒有家庭的經濟收入,馬丹林光靠教書養活不了自己的家人,沒有辦法也踏上這條愛國之路。

因為是一介書生,對打仗半文不懂,對捕魚也是一知半解,若是這樣繼續,誰也無法保證是否有悲劇會再發生。

弟弟的死給馬丹林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面對滅寂的兄弟,馬丹林選擇投筆從戎,嘗試放下筆桿子,拿起手榴彈面對來勢洶湧的敵人。

在部隊學習的幾個月時間,馬丹林便學到了一些基礎的技能知識,譬如說搏鬥、開槍、丟手榴彈等。

最為重要的是他還學習了些可以防身又可抗敵軍的戰略小智慧,靠著這些招數,馬丹林參加過無數次的戰爭,每回要比別人慢半拍,而這重要的半拍,就能夠拯救自己無數次的性命。

文弱書生要參軍

在部隊的生活是艱苦的,比馬丹林想像中的要苦,倘若自己沒有點聰明的地方,無論是力量還是耐力方面,他的表現總是沒有其他人表現的卓越。

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路子走,這不僅僅是吃苦的問題,而且還會涉及到丟命的事情,馬丹林可是學過些理論,能夠把這些理論結合實踐應用在自己無數次的戰場上,活學活用。

有的時候,馬丹林為了不拖部隊的後腿,自己私底下拚命地練習跑步,為了增加力量,拚命地鍛鍊肌肉。

但是想要達成目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日子久了,別人就覺得馬丹林不是一塊當兵的料,嫌棄他說要麼回家捕魚,要麼回家拿筆,這真刀真槍幹起來的參戰,快別讓馬丹林進行了。

誰也知道在戰場之上,如果反應遲鈍上幾秒鐘就會有生命的威脅,更別提行動緩慢了,只要是動作稍微遲緩一些,一顆炮彈炸過來,小命就會終結,所以馬丹林的問題是致命的。

但是他的腿總是不由控制,他何嘗不想讓自己健步如飛,快如一顆子彈,可就是想想罷了,在實際情況中,這是根本達不到的。

不過好在上帝給他關上一扇門,就會給他打開一扇窗,馬丹林自己也知道自己體力不行,那就用腦力進行,他那靈光的腦袋很是聰明。

知道自己跑得慢,那就落在後面觀察敵軍的整個戰局,用自己學過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出敵我的利弊,實打實地思考敵人的真實用意,然後進行推測分析。

馬丹林每次上戰場前都要自我暗示一番,明白自己的弱勢,在慢半拍的基礎上仔細推敲敵人的真實意圖,譬如說作戰計劃、人員調配、兵力部署等活動。

他還會根據地形進行一番戰略進攻的推測,從來不會貿然行動,正因為如此,馬丹林才會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存活下來。

當時,與他同一時期入伍的38名新兵,僅僅只剩下他一人幸免於難,因為他們只是一味地進攻,向前沖,而沒有像馬丹林一樣智者千慮。

就是這樣,馬丹林僥倖逃脫敵人的猛烈進攻,而且創造有利時機給敵人造成重創。

按理來說,馬丹林的表現這不是怯懦,而是一種智慧的展示。

因為他深知自己的弱點,在不擅長衝鋒的前提下,抓住有利時機以退為進,這就足以證明馬丹林是一位很好的士兵。

抗戰結束後,馬丹林身居良功,退役後,他在軍隊中擁有不小的職位,他的兒子馬未都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

隨著時間推移,馬未都也都知道自己父親經歷過很多戰役卻很少受傷,被稱為「智將」也是當之無愧的。

結束語

戰爭帶來的痛苦讓中國人對和平是極其渴望的,先輩們在戰場上用血與汗換的老百姓的安穩。

馬丹林棄筆從戎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和魄力,他用獨特的方式展現出對於戰爭的理解,在那個時代,可謂是一首讚歌,唱出了當時人們對戰爭詼諧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