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讀者問我:你事情這麼多,又要讀書、寫作,是不是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呀?
其實不是。
我最擅長的技能,不是心理學,不是寫作,不是項目和知識管理,而是……偷懶。
很多人以為我是個工作狂,其實不是的。我之所以會鑽研時間管理和任務管理,不是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點事情」,而是為了:做完同樣的事情,能省出更多時間。
這些省出來的時間,我會毫不客氣地揮霍掉。比如休息,讀書,陪家人,或者用來發獃和思考。
這不僅僅是創業後的狀態,在辭職前,也是一樣的。
在以加班為美德的幾家公司里,我都是那個自己不加班、還帶動團隊不加班的異類。
所以我從來都不提倡所謂「狼性文化」。勤奮工作當然沒有錯,這是個人選擇,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生活,掌握好自己的注意力、閒暇和「抽屜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方向是什麼。
這才是真正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但生活中,更多的情況是這樣的:
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到家,想做點自己的事情,卻總是想著「好累啊,明天再說吧」;
終於省出了時間,思緒卻總是被各種瑣事占據,腦子像生了銹一樣,轉不動;
睡過十幾個小時,也試過娛樂、旅遊,但總是沒法徹底放鬆,反倒把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
我們總是執著於透支自己,卻很少有人真的懂得如何「休息」。
有效的休息,不是放下工作,也不是不管不顧去娛樂,而是調適大腦的狀態,讓它從忙碌之後的耗竭,回復到最好的運轉水平。
這樣,才能真正擠出注意力,專注在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這才是「休息」的意義。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休息,讓大腦得到放鬆呢?
首先,我們要從「疲勞」開始聊起。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坐著,仍然會覺得疲憊不堪?大腦究竟經歷了什麼?
基本上,大腦的「精力」,或者說工作狀態,主要由四種神經遞質調控:多巴胺,血清素,乙醯膽鹼,以及去甲腎上腺素。
首先聊聊血清素。
血清素,學名5-羥色胺。它在我們的大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你可能體驗過這種狀態:覺得內心一片寧靜,思維非常澄澈、清晰,哪怕伏案工作再久,也不會厭煩,會有一種平和的幸福感 —— 這其實就是血清素在起作用。
究其原理,是因為它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既能起到興奮作用,又能起到抑制作用。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今年5月,一項刊登在《Neuron》上的研究表明:血清素能夠有效刺激神經元的交流,促進新記憶的形成和增強。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海馬體某特定區域中,血清素的含量增加時,該區域的神經元交流也會增強。而我們知道,海馬體正是形成短時記憶的位置。
這就是血清素的興奮作用:通過刺激神經元,來促進神經元的聚合和聯結。
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抑制作用:血清素能夠抑制我們的負面情緒,避免我們陷入焦慮、壓力、煩躁和沮喪之中。
舉個例子:血清素作用於杏仁核,能增強大腦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信息聯繫,從而讓我們更加能夠「自製」。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會自行其是,導致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另外,血清素還能抑制「厭煩」情緒的產生。實驗表明:當分泌血清素的神經元被激活時,參與者表現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積極性。哪怕接連碰壁,也不會失控和不耐煩。
同樣,血清素作用於大腦皮層,能夠抑制我們的衝動性,讓大腦能更穩定、持久地運轉,不容易衝動。你可能會見到有些人做事很「急躁」,這也許就是缺乏血清素的表現。
這就是血清素的作用。一方面,它能興奮、活躍神經元,增強我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它又能有效地抑制我們的情緒反應,尤其是負面情緒,讓我們能夠更持久地「堅持」工作狀態。
簡而言之:它可以把我們的狀態,穩定地、持續地保持在較高水平。
如果把人體看作一台機器,那麼,多巴胺提供了「動力」,乙醯膽鹼提供「靈活性」,去甲腎上腺素提供「警覺」,血清素就是提供「穩定性」—— 讓機器能夠更好地受控,既不容易磨損,也不容易出現波動。
因此,當缺乏血清素的時候,我們就容易陷入「焦灼」的狀態: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總是靜不下來,一點點小事就很容易發火……
當然,除了血清素,另外幾樣神經遞質,也同樣重要。
多巴胺並不僅僅影響「愛情」,它在不同的神經迴路之中,會起到不同的作用。
例如:在「中腦-邊緣系統」迴路中,有一個部位叫做「伏隔核」,當它受到刺激,就會分泌出多巴胺,使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快感。這就是我常說的「獎賞迴路」。
許多上癮性藥物,作用機制都是,刺激這個部位大量產生多巴胺,從而讓我們上癮。
乙醯膽鹼是一類「中性」的神經遞質。當我們面對新異刺激、需要進行分析時,就會刺激乙醯膽鹼的產生。
它會經過一系列的路徑,最終跟受體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激活「沿途」的各種腦區,包括學習、認知、記憶、自我反思……諸如此類。可以說,乙醯膽鹼對思考和認知都很關鍵。
而去甲腎上腺素,則是一種反向的神經遞質。當我們面臨恐懼和強烈刺激時,去甲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從而導致機體進入「高度喚醒狀態」,注意力大大加強。
所以,我們說:適當的壓力是有益的。原因就是,輕度的壓力可以刺激去甲腎上腺素,使機體進入「準備戰鬥」的狀態,從而更好地執行我們的指令。
綜上所述,我們感到疲憊、厭煩,本質來講,就是身體中的去甲腎上腺素過高,而多巴胺、血清素和乙醯膽鹼過低,導致大腦高度疲勞,喪失了激活和喚醒的能力。
這就是「休息」,所要克服和改善的情況。
必須要指出的是:大腦的疲勞是由於缺乏神經遞質,但直接通過藥物補充,是絕對不可取的:它會摧毀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
舉個例子:有一種典型的抗抑鬱藥,就是通過阻斷神經元對血清素的吸收,從而治癒抑鬱症和焦慮症。但正常人服用,會導致血清素過量,引起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很多人喜歡吸煙,因為覺得吸煙時頭腦清醒,舒緩解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尼古丁在大腦中,會跟乙醯膽鹼的「煙鹼受體」結合,產生相同的作用,替代掉乙醯膽鹼,讓你感到提神醒腦。
但長此以往會怎麼樣呢?大腦會習慣這種模式,從而降低乙醯膽鹼的合成和分泌。屆時,就只能從外界攝取尼古丁,來代替乙醯膽鹼。這就是煙癮的來源。
而尼古丁的危害,也不用多說了。
所以,還是強調一句:絕對不要隨便吃藥。身體的內平衡非常精密,外來的力量極其容易把它毀掉。
那麼,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
是通過把「休息」應用到每天之中,用合理、健康的方式,對身體進行引導,促進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平衡,從而保持整個人的專注和活力。
具體來說,可以參考這些方法:
1. 在陽光下散步
為什麼人在陽光明媚時,會感到清爽舒適;而陰天或雨天,會感覺煩悶?
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血清素的合成,需要高強度的日光。
所以,有些人喜歡「全封閉」工作:每天上班,在自己的工位開始忙碌;中午叫個外賣,打個飯,回座位對著電腦吃;下午繼續忙碌,直到夕陽西下才走出辦公室……一整天沒有接觸到陽光,血清素的含量自然可想而知。
因此,我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工作了一陣子,一定會出去散散步,無論事務多麼繁忙。
以前上班的時候,我會每隔1-2個小時下樓散散步,大概15分鐘再回來;一邊曬太陽,一邊步行,一邊整理思維,讓大腦有得以喘息的機會。
有些人會以為我在怠工,但其實,散完步回來,狀態會漲回到高峰,接下來的1-2個小時里,產出和效率都會非常高。
尤其是中午。12點-1點這段時間,不要待在辦公室里,出門走上幾分鐘去吃飯,不但能轉換環境和心情,也能補充耗損了一個上午的血清素。
午休的時候,如果不需要午睡,找個地方,在陽光下讀讀書(當然注意不要直射),吹吹風,是再愜意不過的事情。比起看劇、打遊戲,要更放鬆、舒服得多。
2. 適當補充糖分
血清素的低谷是什麼時候?往往是傍晚。這時,一方面,工作了一天,大腦的運轉已經接近極限;另一方面,陽光強度降低,合成血清素的能力受阻。可以說,傍晚的狀態,基本決定了整個晚上的狀態。
所以,這時,不妨適當補充一點糖分。這既能激活多巴胺的獎賞迴路,又能為血清素提供原料,促進血清素的合成。
簡單來說:早餐和午餐少吃碳水化合物,避免胰島素升高導致「昏昏欲睡」,可以適當攝入蛋白質;下午茶和晚餐,則可以多吃一點碳水,既補充能量,又能維持良好的狀態。
補充糖分時,儘量避免飲料、果汁,它們無法提供飽腹感,很容易令你攝入過量糖分 —— 更好的選擇是一些富含纖維素的新鮮水果。
當然,過了晚上八九點,就儘量別再吃東西了,這是常識。
(為了給自己吃零食找個理由,我也是蠻拼的……)
3. 接收新鮮刺激
讓每天保持活力的秘訣,就是摒棄一成不變的生活,每一天都給自己一點「全新」的東西。
比如:
……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一樣全新的事物,一點點無所適從之後,產生的是一種興奮、新奇和愉悅感,大腦中很多沉寂的記憶都被調動了起來 —— 這就是乙醯膽鹼在發揮作用。
我有個習慣,會買許多不同領域、種類的書,時不時隨意翻開一本,看上幾頁,或者搭配著一個主題,同時看好幾本書,不時翻看、跳讀 —— 並不是為了真的學會和記住什麼,而是為了打開思維,讓大腦轉起來。
同樣,散步的時候,走一些不同的路,逛一些小店,讓思維跟不同的場景、對象發生聯繫,這也是一個有效刺激大腦的方法。
它可以活化你的大腦,讓你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4. 設置遊戲化挑戰
如何刺激多巴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設置一些微小的目標,再一步步去達成它。
我很容易分心。怎麼克服的呢?不是強迫自己去堅持,而是設置一些任務 —— 比如「我能否在15分鐘內,弄清楚這個概念?」
然後,再去搜集資料、整理信息、梳理脈絡,在期限截止的時候,輸出一個可視化的結果。
這種做法,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行動,以及行動產生的結果,能帶給你明確的反饋和激勵。
這樣,我就能在這15分鐘裡面,達到一種近似「心流」的狀態。
重點在於什麼呢?不要等著別人給你布置任務,你要自己有一種「闖關」的心態,把身邊的工作、學習,用遊戲的視角來看待,不斷給自己設置挑戰,採取行動,攻克目標,用這些細小的挑戰和任務,堆積起一整天的成果。
設置任務的時間,以15分鐘和45分鐘為宜。前者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極限,後者是持續專注和聚焦的極限。
每15分鐘一個小任務,每45分鐘一個大任務,再休息幾分鐘,轉換心情。臨下班前,不妨再做一份工作日誌,記錄自己一整天的任務和成果。
慢慢來,你會發現,工作變成了一件有趣的挑戰,再也不會輕易感到勞累和疲倦。
5. 積極拖延
前面提到過: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刺激機體,達到高度喚醒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注意力、思維和分析能力,都會得到強化 —— 你會有一種「大腦突然變得清醒」的感覺。
如何刺激去甲腎上腺素呢?有一個方法,是給自己適度的壓力。
不妨把一些工作儘可能壓縮,克服「帕金森效應」。
簡而言之,也就是積極拖延:事先安排好一段較短的時間,去完成任務。在此之前,把精力放在別的事情上;時間到了,立刻動手,再不拖拉。
我自己寫不出文章的時候,有時會破釜沉舟。怎麼做呢?就是先讀書,思考,找靈感,但不動筆。等到快截稿的時候,留出三四個小時,再開始寫。
有了時間限制的緊迫感,往往,這個時候會文思泉湧,之前做過的積累全部在腦子中閃現出來,思維從未有過的清晰。
更有趣的結果是:在這種情形下完成任務後,不但不會覺得疲倦,相反,會大量刺激多巴胺的產生,讓你覺得神清氣爽,甚至,可以恢復到完成任務之前的狀態。
我有些時候,下午寫完文章之後,狀態非常好,晚上還可以寫上兩千字,甚至把下一篇文章的梗概寫完,也是得益於這種做法。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方式只適用於短期、高度集中的工作。如果時間過長,高強度的壓力會對精神造成損害,那就得不償失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偷懶」。畢竟,工作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對自己負責,才是最大的盡責。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