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探討

2024-09-30     山西經濟日報

成建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入,我們迎來了融媒體時代。如何在融媒體新語境下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路徑,提高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成為新聞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時政新聞領域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的新特點

全面傳播特徵顯著。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媒體形式,而是實現了多種媒體內容、形式上的深度融合。對於同一新聞事件,融媒體能夠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讓受眾在獲取新聞內容的同時,還能實現與新聞事件的互動。這種全面傳播的特徵極大地豐富了新聞的表現形式,提升了受眾的新聞體驗。

個性化服務趨勢明顯。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路徑的多元化使得新聞平台能夠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的新聞瀏覽記錄進行深度挖掘,從而了解用戶的興趣偏好和閱讀習慣。基於這些數據分析結果,新聞平台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如定製推送、精準推薦等。這種個性化服務的發展趨勢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新聞傳播市場的進一步細分。

二、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

1、主動構建融媒體傳播體系。

融媒體時代為時政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時政新聞部門應主動構建融媒體傳播體系,利用多種新媒體傳播平台進行新聞傳播,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通過這些平台,時政新聞可以突破傳統媒體的限制,實現跨平台、跨終端的傳播。同時,時政新聞部門還應加強與這些新媒體平台的合作與互動,通過共享資源、互通有無,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效率和覆蓋面。

2、樹立正確的時政新聞傳播理念。

在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從業人員需要主動轉變新聞傳播理念,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觀念。這意味著在時政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要注重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同時,時政新聞還應堅持真實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既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又注重表達方式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和支持,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3、創新時政新聞傳播模式。

語言創新。媒體部門應加快時政新聞的語言創新力度,摒棄僵化呆板的報道語言,採用更加生動、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例如,可以通過故事化、情境化等手法講述時政新聞事件,讓受眾在沉浸式體驗中了解新聞內容。

形式創新。除了語言創新外,時政新聞還應注重形式上的創新。例如,可以製作短視頻、H5頁面等新媒體產品來呈現新聞內容。這些新媒體產品具有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能夠有效吸引受眾的眼球並提高傳播效果。

互動創新。融媒體時代強調受眾的參與和互動。時政新聞部門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提供的互動功能加強與受眾的溝通與交流。

三、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創新的挑戰

技術挑戰。融媒體時代對新聞采編、製作和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政新聞部門需要不斷更新技術設備,提升技術水平,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傳播環境。然而,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如何保持技術的前沿性和適用性,成為時政新聞部門面臨的一大挑戰。

人才挑戰。融媒體語境下的時政新聞報道需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全媒體人才。然而,目前新聞行業的人才結構普遍偏向傳統媒體,新媒體和數據分析方面的人才相對匱乏,這限制了時政新聞的創新發展。

內容挑戰。在融媒體時代,信息海量且繁雜,如何篩選出有價值的時政新聞,並在保證權威性的同時,提升內容的吸引力和可讀性,成為時政新聞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

四、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創新的對策

加大技術投入與人才培養力度。時政新聞部門應加大技術投入,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升新聞采編、製作和傳播的技術水平。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引進等多種方式,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多媒體技能、數據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時政新聞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優化內容生產流程。在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部門應優化內容生產流程,建立高效的內容篩選、編輯和發布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精準把握受眾需求,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通過故事化、情境化等敘述,讓時政新聞更加貼近民生、接地氣。

加強跨界合作與資源共享。時政新聞部門應加強與其他媒體、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跨界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例如,可以與新媒體平台合作,拓展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可以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引入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支持。

總之,融媒體語境為時政新聞報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時政新聞部門應主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創新報道路徑和傳播模式,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通過構建融媒體傳播體系、樹立正確的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模式和加大技術投入與人才培養力度等措施,時政新聞可以在新的傳播環境中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為我國新聞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時政新聞的創新發展也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共同推動新聞行業向更加繁榮、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台新聞融媒體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64f5de7cfae1fb626d8fc12debf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