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自由,分配自主,沒事和老朋友們談天說地,有時間全國各地遊玩,這可能是很多人暢想的退休生活。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很多老人退休之後,日子過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如意。
小區里有位陳阿姨,已經退休整整7年了,她本以為退休以後能好好歇一歇,可誰知道,退休後的生活竟然比上班還難熬。
前些年剛退休的時候,很多朋友羨慕陳阿姨的退休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閒著去逛逛超市、跳跳廣場舞,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像她們還要上班打卡,生活都被限制住了。
起初陳阿姨也確實很享受這樣的日子,覺得還是退休好,有著將近6000的退休金,不愁吃不愁喝,心情愉悅,整個人都容光煥發。
可好景不長,還不到半年,陳阿姨的好日子「到頭」了。
兒媳生了個大孫子,陳阿姨作為孩子奶奶,自然免不了忙前忙後,幫著照顧孩子,一來二去就住到了兒子家裡,專門帶娃。
雖說累是累了點,但想到兒子兒媳工作都忙,又是自己的親孫子,陳阿姨也沒什麼怨言,帶娃勞心勞力,比當初年輕時帶自己的孩子還上心。
然而,同住一個屋檐下,又有孩子需要照顧,婆媳倆哪能沒有矛盾。
有時候兒媳一著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著陳阿姨就是一通數落,陳阿姨心裡有苦說不出,為了家庭和睦,總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
表面上,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和和睦睦,兒子孫子常伴身邊,陳阿姨享受的是天倫之樂,但箇中滋味只有陳阿姨自己清楚,陳阿姨私下跟人吐槽:這退休生活和24小時的保姆基本沒啥區別,還不如回去上班呢。
4年時間過去,小孫子上了幼兒園,陳阿姨總算是能夠「功成身退」,逃脫孩子的束縛了。
可送走孩子又迎來老人,老家的婆婆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必須得有人照顧。
陳阿姨的愛人有個弟弟,因為生活在老家,所以老人原本是由小叔子夫妻倆幫著伺候的,陳阿姨家每月出600元錢孝敬老人,之前這些年一直如此。
但隨著老人生病,徹底離不開人了,小叔子夫妻倆開始不樂意了,動不動就埋怨陳阿姨和愛人每個月就出那麼點錢,現在老人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也不幫忙伺候。
因為愛人還有兩年時間才退休,於是經過一番扯皮之後,陳阿姨只好急匆匆地趕回老家,跟弟媳婦倆人換著伺候婆婆,過得比當初帶孩子也強不了多少。
婆婆老年痴呆的情況很嚴重,有時候甚至認不出來陳阿姨是誰,時而正常時而癲狂,正常情況下還好,可一旦發病,比六七歲的孩子還要淘氣,動不動就把飯吐一地,甚至還會拉褲子,經常要讓陳阿姨親手洗髒衣服。
而除了婆婆難以伺候之外,與弟媳婦的矛盾也讓陳阿姨苦不堪言,弟媳婦整天話里話外滿滿都是抱怨,平時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給她臉色看,借住在人家家裡,陳阿姨可謂是度日如年,只盼著這種日子早點結束。
中國式老人,大多數都是「奉獻型」。
年輕時為了子女付出一腔熱血,好不容易退休了,生活重心也基本離不開孩子,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老人的退休生活不可能太自由。
就像陳阿姨的經歷一樣,退休不過半年,就半自願半被迫地成為了兒子家的「保姆」,24小時幫著照顧孩子,好不容易安生了,婆婆又生病,勞累也是在所難免。
事實上,退休後生活的舒心與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自身的心態,以及對子女的教育。
如果老人以奉獻為樂,本身就是個閒不住的性子,那麼對她們而言,退休後幫子女照顧照顧孩子,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反之如果老人退休後打算好好歇一歇,不打算幫子女帶娃,那麼就要更加注重對子女從小的教育,要讓孩子懂得責任和感恩,別讓他們因為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就把這種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否則等到自己晚年的時候,自己的付出和子女的期望不匹配,那導致家庭矛盾就成了必然。
結語:
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都有所不同,要想退休後能過得輕鬆些,年輕時就要提前規劃。
當然,身為子女也應該明白,老人幫忙帶娃是情分不是義務,父母辛辛苦苦大半輩子,退休後要儘量讓他們歇一歇,別苛求太多。
今日話題:你對陳阿姨的經歷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