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教孩子,才不會適得其反 | 健康過暑假

2023-07-10   保健時報

原標題:如何管教孩子,才不會適得其反 | 健康過暑假

暑假來了,孩子長時間在家,考驗著家長的教育智慧。 通常情況下,家長看到孩子做他們不樂見的事情時,往往習慣進行批評和說教。比如,「不要每天玩得那麼晚,對你身體不好,早點睡!」「整天打遊戲,再這樣下去,我把網斷掉!」「讓你出去是為了你好,別人家的孩子我管嗎?」孩子的許多狀態都需要我們去管教,但如何管教才不會適得其反呢?

學會描述而非說教

有過類似經驗的家長會發現,在大部分現實情境中,運用說教的方式未必能帶來好的效果。孩子要麼置之不理,要麼就是一番抗爭。所以,當你想要「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學會簡單地敘述自己所看到的現象。這樣,孩子會很清楚你在說什麼,並且在接受這種表達方式時,他們會少點戒備心理和逆反情緒。

如果孩子沉迷於打遊戲,家長可以這麼說:「從下午開始到現在,你已經連續玩了4小時,這個時間有點長了。」對於不做作業的孩子,家長可以說:「放假都好幾天了,你似乎連作業本都沒有拿出來。」或者說:「我發現你的書包,這幾天都沒有動過。」

這樣表達的原則在於,我們 只是在敘述我們所看到的景象,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了評判或是下了命令。在心理學中,這種表達方式被稱為描述性語言而非評判性語言。研究表明,採用描述性語言與孩子溝通,更有可能與他們對話,或者說,更有可能達到我們的預期。這樣做的效果,遠好於我們採用訓斥的語言。

和孩子好好說話

採用簡單、清晰、直接的表達方式,會比指責、命令、恐嚇等表達方式更有效,因為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明白你所表達的重點,並給出語言或者行為上的反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你所見的描述是某種帶有魔力的語言,能立刻制止孩子表現出的不好行為。這只是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的教育,光停留在理念上是不夠的,家長也要學習如何與孩子好好說話,有意識地琢磨如何表達好那些需要說的話。

「你很久沒有動書包了」,傳達的意思與「你應該去學習」並無根本上的不同。但前一種表達方式,與後者相比有一些明顯的優勢。

第一,它能避免將孩子逼入戒備狀態。對於家長的話,孩子也許會防備一下,但描述性的語言,會讓他覺得家長並沒有責備自己。

第二,我們的描述是想給孩子帶去一項任務,那就是藉此啟動他們自己的理性思考。幫助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鍛鍊,學會社交。我們還需要幫助他們學會怎麼提升自控力,怎麼進行理性思考,這些能讓孩子受用一生。如果我們說「你別玩遊戲了」,從微觀層面上體會,這等於我們不需要孩子去培養什麼能力,只需要孩子聽我們的就行。而「我看到你在電腦前坐了很久」的提示,可以給孩子機會去獨立思考,去判斷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

第三,描述性話語可以開啟一段對話。這裡面蘊含著一個意思,那就是孩子在做了家長不樂見的事情時,家長的反應是與他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讓他解釋。如果有必要,我們還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去辯護或者道歉,並針對他的行為可能造成的麻煩提出解決方案。

「你是怎麼想的」「你能讓我知道嗎」「我不太清楚」……這些話對教導孩子很有用。當你嘗試著用描述的方式來表達時,你可能會發現,這在孩子身上激起的反應是很不一樣的。孩子聽到這樣的描述,有可能會暫停正在做的事情,並開始思考,甚至還願意與家長對話。這才是父母們需要把握住的管教時刻。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州師範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主任醫師 駱宏

策劃:譚嘉 余運西

編輯:穆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