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簡心的手機攝影秘笈,體會入鏡的百味人生

2022-05-10     Uni旅圖

原標題:攝影師簡心的手機攝影秘笈,體會入鏡的百味人生

手機的普及,使得幾乎人人都能拍照。但是拍照和攝影還是有區別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想提高拍攝水平。我不是高手,沒有單反背景,只是一位用手機攝影多年的愛好者。在此與手機攝影新手們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體會。

因喜歡旅行,拍了不少照片。以前用傻瓜相機,自手機有攝影功能後就專情於手機了。但都是旅拍,走過,看過,留住記憶而已。2017年初偶然看到iPhone攝影大賽IPPAWARDS的消息,正好2016年底去了南極,就試著投了稿,沒料到結果出爐後,居然入選。據說IPPAWARDS 相當於手機界的奧斯卡,有許多專業攝影師參賽。我知道這絕對不是我攝影技術好,而是景好,獨一無二。我一直專情iPhone,簡單順手。

我的手機拍攝經驗體會主要在這麼幾個方面:

1. 了解一些攝影的基本知識比如構圖、光影、色調等非常有必要,當然關鍵是運用,多拍就會慢慢找到一些感覺,多拍,再多拍,再多多拍,最好變成一種本能。

2. 多看大師和高手們的作品,可以幫助提高審美和欣賞水平,有助於拍片時的構圖和取捨。

3. 攝影題材相當多,自然風光、動物、人像、花鳥、運動和人文紀實街拍等等,開始可以都拍,找感覺,拍多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集中在一、兩項上精進。

4. 了解手機的攝影功能。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手機攝影功能都有差別。要熟悉自己的手機,要知道各種拍攝模式,比如延時、廣角、人像、pano 等,它們各自能拍出什麼特色,巧用live等功能,還有音量鍵和耳機的音量鍵都可當快門,還可以用自拍杆的remote抓拍,街拍非常好用。

5. 照片拍完後要看要想。構圖如何?角度如何?光線如何?是黑白好還是彩色好?這些問題都是在幫助你是否表達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用心就會拍出好照片。

我偏愛人文紀實街拍。簡言之,我的手機攝影體會是做到「四到」:走到、看到、心到、拍到。攝影需要用腳丈量,所以必須走到,但不能看到什麼都拍,所以要心到,看到讓你心動的東西。然後要手快,否則看到沒有拍到,就沒有攝影什麼事兒了。

很喜歡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約瑟夫·寇德卡說的「攝影只有一個法則,你覺得自己應該怎麼拍,那就怎麼拍」。當然這是大師的層次,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根據自己的條件、能力、喜好,開開心心拍片就好了。

這張就是入選IPPAWARDS 的照片,沒有後期。拍攝於南極的Deception Island,那裡曾有火山爆發,水是溫的,土是黑的。這個坡不起眼,走近才發現坡前有一個水坑。當看到倒影時我有被震撼到,像水墨潑畫,突出的黑色岩石又像monster的頭。全島上的人只有我走過去了,另外還有一人走近過,但他手上沒有相機和手機。後來看到一位大師說過,你沒拍到好照片,是因為走的不夠近。當時我並不懂這些,鬼使神差地就走近了。

攝於瑞士少女峰。雖然屬於旅拍糖水片,但我很喜歡雪山的背景,很乾凈。當時看到紅球被白雲忖著分外醒目,又看見不遠處有人滑鋼索下來,等他到合適位置馬上按快門。如果圖中沒有人會遜色很多。

去年疫情嚴重期間周末只能往郊外跑,才發現附近有這麼多美景。

有時換個角度拍地標也不錯。這是去年5月初站在二戰紀念碑的水池邊拍的。左邊的白雲像是由跑步者眼睛噴出。

不同角度拍地標。這也是一種框架構圖。

是在去年疫情嚴重時拍的。如果當時把它發給國內的親朋好友看,是不是會讓他們知道這邊的情況不像國內報道的那麼可怕呢?

清晨的最高法院前,金斯伯格大法官剛剛去世的第二天。大華府人得天獨厚可以看到、經歷很多歷史事件。

喜歡iPhone的人像模式,拍人、花、美食都不錯。但是它對拍攝對象的距離有要求,這點要注意,否則拍出來的照片無法後期轉換。這是8plus拍的,人像模式還不是那麼完美。抓拍。

不同人像模式效果。上面是自然光,下面是舞台光。喜歡拍花兒的朋友可以多練習熟練掌握這種模式。

荷花已經被高手們用單反拍得美輪美奐到極致,手機無法相比,但是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和角度。這張用藍天倒影當畫布,有不一樣的調調。

拍美食大概是手機攝影者(當然啦主要是女生)的最愛之一。用人像模式有虛化效果。這張構圖不是太好,下邊太滿了點。

瑞士伯爾尼街頭時裝秀。人群中我一眼看到她,把手機調到人像模式,找個機會蹲下快閃。很幸運,還算清晰。非常喜歡她專注的表情,估計長大後當模特的願望在此時種下。街頭人多,根本不知道誰是她父母,無從事先徵得同意,儘管大膽拍。

這張就先徵得大人同意後再拍的。很喜歡孩子們的服飾和率真。我半蹲與他們平視的水平拍,所幸孩子們的動作表情都很自然。攝於馬里蘭的弗雷德里克堡集市 Fort Frederick Fair Market。

讓圓月點亮聖誕樹。借位拍攝要天時地利,那晚的月亮,高度大小都很合適,就是被凍得夠嗆。沒有後期製作。

攝於2019年DC藝術館。憑直覺拍的,事後看片時很驚喜,一是黑衣人和雕像的姿勢很像,而且衣服上寫著Cash。好像Verrocchio的年輕大衛很瀟洒地拿劍尖指著男士:「拿錢來!」

非常喜歡拍櫥窗,會呈現一些特別的效果。這張照片攝於DC DuPont Circle。櫥窗里的模特,馬路對面的townhouse,樓前的farmer market重疊在一個平面,展現出城市生活和時尚。

這是巴爾的摩Baltimore 一個橋洞下。手機也能拍這類帶點滄桑感的片子。後期用了filter。

Georgetown,有一種復古感。

DC City Center。現代人的通病,從背影就可看出兩人正在做什麼。地上寫著「Spread joy, not germs」。

DC Eastern Market 賣鏡子的小攤。如果倆人向右看,從構圖上會更好些。拍片總會有遺憾,但也有驚喜。這是我喜歡拍攝的原因。

要進餐館了,朋友趕緊開包找口罩。倆人的動作和帽子很有意思,趕緊按快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好題材。

美女與流浪漢。這是在香港一個天橋上。流浪漢很有意思,脖子懸空著睡覺。光拍他沒有太大意思,我抬頭左右看看,見不遠處一位女士向這邊走來,就等著她走到我要的位置後按快門,巧的是她正好回頭看。旅行在外,沒有時間守株待兔,如果剛好有你期待的人或機會出現,就可以等個1、2分鐘。如果沒有,我一般會放棄。

這也是在香港。香港真是個人文街拍的好地方。我當時在計程車里,看到這些等著過馬路的人,神態各異,讓人很好奇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外地人或遊客?路不平,車很顛,照片拍的有點模糊。因為背景較亂,為突出人,就把背景轉黑白了。

這也是在車中拍的。我有不少照片都是在行進中的車裡拍的。Georgetown 的早晨。

拍片不一定要到遠處,家門口也可以。有天晨跑完回家上梯子時突然發現光影不錯,來了一張自拍。要趕上對的季節,對的時間,才有這樣的光影。

喜歡用16:9的規格拍片,而不是default的4:3。16:9也是視頻的標準規格,iPhone的16:9有隱藏的邊,後期可以調整,這對抓拍和盲拍非常有用。比如圖中所示,白框里是拍到的片子。但從相冊里打開編輯,在crop里可以看到更寬的邊。如果拍的畫面太滿,或者人腳被削掉了一點,都可以用這個功能補回來。當然如果只拍到膝蓋,要把腳補回來是不可能的。

想學點後期,上了Emma和其實不遠老師的第二期手機攝影課,這是一張作業。將在成都拍的大熊貓和在大華府太極節上(表演者是夫妻,先生用小提琴為太太的武當太極伴奏)拍的兩張照片雙爆合成。用的Snapseed,這是最被推薦的手機攝影編輯app,不僅功能強大還免費。跟著兩位老師學到很多東西,但後期要花時間,我練習的不多,水平有限。如果喜歡後期,手機有很多app可以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意。

網上各種手機攝影知識非常多,群里也有轉發的手機攝影系列講座,非常全面詳盡,值得收藏學習。我不是高手,我的片子也不一定是好片,上面寫的僅是我個人拍片的經驗體會和想法,希望對手機攝影新手有些微啟發和幫助。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話: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個百分之一秒的瞬間!

圖文:簡心

作者授權發布,作品版權歸攝影師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ceec86dca4b60d36e1359a9e58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