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南北宅子
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說的就是甘肅天水南北宅子......
說句實話:能夠有機會認認真真的遊覽南北宅子,絕對是三生有幸!我僅是2019年就走訪過全國許多名聞遐邇的古宅,比如說雲南喜洲的嚴家大院、福建培田的吳家大院、山西的王家大院等等,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在甘肅天水著實又被震撼到了,天水南北宅子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和氣質非凡......
南宅子始建於萬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400餘年,占地4222平方。天水當地作家薛林榮曾說過在天水的大街小巷裡尋訪古居的一大秘訣:「巷道的高牆後必有老院,瓦欞參差者,必是深宅。」......
在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南側,中心廣場附近,緊鄰天水文廟,有兩株六百餘年的參天古槐巍然屹立,在古槐鬱鬱蔥蔥的掩映之下,一座深宅大院落落大方的呈現給我們,它好像一座不朽的豐碑,記錄著古城天水的古往今來,它就是有著「隴上第一民居」之美譽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民居古建築群是國務院於2002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南宅子也被命名為天水民俗博物館......
胡氏民居古建築與民俗博物館相得益彰、相互映襯,它既是民俗博物館又是古民居建築文化的展示中心。這座西北最大的民俗博物館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海外的專家、學者、遊人慕名而來,就如我的感受一樣,南北宅子總會令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天水南北宅子的歷史
南宅子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別已有411年和404年的歷史。南宅子和北宅子的擁有者和建設者分別是胡來縉和胡忻父子,父子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譽為"父子鄉賢"......
據史料記載,天水秦州胡氏起源於帝舜,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子孫綿延,遍及天下......
我們再追溯的更為詳盡一些,元代經世祖忽必烈的南征北戰、苦心經營,最終一統江山,那時候人民安康幸福,國家經濟逐漸恢復,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和文藝繁榮景象,至元朝末期,吏治腐敗,元帝國內憂外患,經濟簫條,農耕欠收,民不聊生,國內紛紛舉起義旗,其中淮西的朱元璋力挫群雄,橫掃大江南北、一統天下,當時胡氏家族就追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所向披糜,戰功赫赫,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至明洪武年間,淮西籍人胡國用隨軍平定隴右,到達如今的天水秦州,並定居在秦州東川的馬跑泉,為秦州胡氏第一代始祖。現麥積區馬跑泉鎮胡王村,胡姓人家甚多,人丁興旺,即為胡國用之後裔......
南北宅子的歷史與前文的追根溯源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天水秦州胡氏,何許人也
南宅子——胡來縉
胡來縉為天水秦州胡氏第六代,字仲章,號東泉,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舉人,誥贈中憲大夫,後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為正四品大員,其一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才高八斗,特別是其書法出神入化,筆體剛勁有力,留下許多書法作品,由此可見胡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其任大興知縣期間,他的許多親朋好友、官場同道都為胡來縉捏把汗,因為明朝時的大興、宛平兩縣直屬於京都順天府(北平),在皇城根腳下,朝中重臣、皇親國戚、大內宦官多在大興有土地、庭院或親戚,官場和商場利益錯綜複雜,稍有閃失,即會有丟官之危,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可是胡來縉卻處理得迎刃有餘,極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之後胡來縉仕途順風順水,又升任為山西按察副使,誥封為中憲大夫,雁門兵備道......
胡來縉官至雁門兵備道,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為一省的司法和監察長官,按察司副使相當於省級的監察部副部長。因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明王朝,胡來縉才有資格修建這樣規模的宅院......
北宅子——胡忻
胡忻,字慕之,又字慕東。明秦州人,胡來縉之子,生於嘉靖丙辰(公元1556年),萬曆已丑科(公元1589年)進士。據記載:其為官山西臨汾知縣三年,在官期間簡政輕刑,處理訟獄,廷無積案,獄無繫囚,常日申明鄉約,重在自治。因此極得百姓愛戴,百姓與其有如父子。他果敢正直,曾多次直顏上奏,被人們讚譽為「北海瑞」......
天水胡氏古民居北宅子的主人,胡來縉的次子胡忻,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位歷史人物。其進士出身,初任山西臨汾知縣,以後升為工部給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
胡忻從小就聰慧過人,安維俊主編的《甘肅新通志——胡忻傳》中稱:「公生而穎敏,弱冠沈毅有大志,舉止異常。」......
據由胡氏後代胡伯虎倡導編著的《天水胡氏民居》記載:在天水的歷史上關於胡忻的很多事跡被廣為流傳,比如在麥積區馬跑泉,至今還流傳著一段民謠,「牛頭山,尖對尖,胡家出了伴君官」。牛頭山是麥積區馬跑泉背靠小隴山的一段,兩山如牛頭環抱著馬跑泉鎮,民間認為這是馬跑泉山脈靈氣的表現,結果胡家出了一位伴君的大官,便是胡忻......
父子鄉賢
胡來縉、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被譽為「父子鄉賢」......
胡來縉和胡忻父子因為為官清廉,功蓋於世,百年後均被萬曆帝誥賜「崇祀鄉賢祠」。因而在南北宅子的門前又有為崇祀父子二人而修建的二座高大跨街牌坊,矗立於大街中央,氣勢宏偉,左側牌坊匾額上書誥賜「父子鄉賢」四字,為明戶部尚書李三才題。右側牌坊上書誥賜「恩綸三錫」四字,以紀念胡氏父子。可惜,牌坊於民國初年被拆除了......
南北宅子建築特色
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是明代庭院建築群,它們是典型的明代官邸式建築,具有極高的人文、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南宅子是一處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古樸典雅的明清建築。南宅子整體布局與建築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組合,分別由天井、前院、中院、後院、書房院、後花園等組成,現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其中國家保護古建築面積為860平方米,民居保護面積2400平方米......
北宅子呈正方形,門朝向正街,大門外矗立石獅一對,內有照壁,整個宅院由6個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四合院組成。東二院正庭廳樓為主要建築。廳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重檐二層樓閣式硬山頂磚木結構......
胡氏民居由於是胡來縉、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國傳統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構建。我們都知道,四合院是從正房圍繞中間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中國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國初年四合院為代表和典範,而胡氏民居——南北宅子雖為四合院形制,卻以其西北地區特有的建築方式,獨具特色,與以北京四合院為典範的建築有許多不同和創新......
胡氏民居除了正房與倒座為馬鞍架結構外,兩側廂房則採用俗稱「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構建方式,具有濃厚的西北地域特色。整個房間是進深外前,因此採光不是很好,廂房都是這種半坡式的結構,外牆高內牆低,下雨的時候雨水會流到自家院落內,古人視雨水為財物,俗稱:「肥水不流外人田」,它們相信這樣的格局比較聚財,同時也體現出西北乾旱,雨水顯得極為珍貴,綜上所述也就會形成南北宅子這樣的建築及採光布局......
胡氏古民居是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這些古建築設計精巧、古樸典雅、布局嚴謹、獨具特色,文史專家認為:在中國南、北兩大古建築流派中,天水古建築風格兼有北方的粗獷和南方的精美。尤其置身於南宅子古院落,陳列的民間民俗物品與南宅子莊重大氣的建築相得益彰。南北宅子堪稱中國古民居建築瑰寶......
跟我走進南北宅子
南宅子的黑漆大門面開三間,為懸山頂式,正對一條大街。門樓上方匾額上題有「副憲第」三個大字,「第」指的是官宦貴族人家的大宅子,「副憲」是明代官位,即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職,「副憲第」表明了大宅子主人的身份。據記載,大門上的「副憲第」三字,是胡來縉請當時的「分巡隴右道右恭政」李國士所題......
門間鑲補有一牌坊,上題楷書「太學生胡松秀之妻蒲氏」,這是為胡家第十二代胡松秀之妻搭建的節孝牌坊......
我們走過南宅子垂花大門,南北通道將整座宅院分隔成東西兩區。西區為國寶區,由桂馥院、書房院、槐蔭院、棋院、暢竹院組成,是南宅子的主體部分,也是主人居住的區域。東區為古民居保護區,由芝蘭堂、凌霄院、楊家樓院、銀杏院、董家院和天水繡樓院等五個小四合院組成,除了董家院是胡家女婿所住,其餘為下人居住。其中民居保護區中的部分建築為現代整體搬遷而來......
整個南宅子由上文所述的十二個院落組成,我們穿過西邊垂花門,進入四合院,院內巷道相聯,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明朝萬曆年間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氛圍,整個參觀遊覽過程就是一場與歷史對話的歷程......
在感受南北宅子古建築民居神韻的同時,我們在遊覽過程中還能體味和觸摸到到眾多的地方民間民俗物品。除了大戶人家的八抬大轎、轎馬車、明代悶戶櫥、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繡緝掛燈、清代官帽盒、架子床、民國香妃榻等,還有普通百姓的獨輪車、紡線車、織布機、炕桌、箱櫃、食盒、灶具等等......
桂馥院
桂馥院的「桂馥」二字可是由康熙親筆所題,桂馥院也正因其垂花門刻有「桂馥」二字而稱桂馥院。它是主人居住之所,建於明萬曆十七(1589)年,是南宅子主要建築群......
桂馥院的東廂房主要展示著胡氏家族主要人物的介紹,以及部分書畫作品和收藏,其中兩道聖旨尤為珍貴......
正廳坐南向北,面闊五間,懸山土木結構,威儀古樸,柱粗梁寬,直欞隔窗,雕刻精美。前後均設門,可穿堂入後院。其中五言堂內有四尊塑像,其中胡來縉和他的夫人分別坐在兩把明代四出頭官帽椅上,桌子前方放置著用來取暖的碳盆,由此可以想像出來,秦州的冬季會比較寒冷......
桂馥院明間和兩次間是會見重要客人的場所,兩稍間供家裡的主人或年長者居住。與正廳對面的是清代重修的倒座,是用來接見一般客人和僕人休息的房屋,東西廂房供晚輩居住......
書房院
從前院正廳東邊雙重夾門進入即為書房院。該院落十分隱秘,其纖巧素雅、茂林修竹、清靜幽雅、藏而不露......
書房院,胡家第19代傳人於2003年才從這個院子裡搬出,所以整個書房院也是保存的最為完好的一個院落,院內的地面由鵝卵石鋪就,下方鋪有一層吸水性很強的三合土,下雨的時候雨水會自然滲透入土,因此庭院內不會形成積水。院落南測即是私塾,足以證明胡家尊師重教的美德......
此院西為穿廊,南房是家庭學堂,北房是主人的書房,實為家庭藏書、會見客人之地......
棋院
棋院為下棋、休息、娛樂的場所。古時家眷習課間隙或下課以後,即會聚集到此院放鬆娛樂。室內有做工精美的貴妃床榻,院內有天水市最大的臘梅樹一棵,至今樹齡已有300餘年,據說每當寒冬冷冽,大雪紛飛的季節,黃色的臘梅紛紛綻放,使其成為天水隆冬的一大景觀......
槐蔭院
槐蔭院因後正廳門懸掛「槐蔭蔽芾」而得名,屬於明代建築。此院由後正廳、東西廂房和廚房組成。後正廳面闊三間,為祭祀祖先的祠堂。堂中三面立隔扇門屏風,正面屏風寫有楷書「謙受益」家訓,左右隔斷為明代山水畫。在重要節日裡全家都會來這裡祭祀祖先......
槐蔭院是老人所住的地方,東、西廂房分別是兒女來居住的地方,東廂房門外陳列著一個清代的大花轎......
正廳東面為廚房,它是民居建築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參觀時看到,灶台及木樑上擺放或懸掛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食材樣品,都有著美好的寓意!案板上陳列著天水的十全,即天水當地的十種菜肴,酸辣裡脊、雜燴、扣肉等等......
整個宅子在文革時期到2003年,除了胡家人居住在書房院和槐蔭院,其他的院落都有普通老百姓居住著,據統計當時居住在宅子裡的居民有56戶,家家戶戶搭建的廚房就有十幾間,我們看到的廚房是2004年重新修建的......
後花園
後花園地方不大,但非常精緻典雅,水塘、假山、曲橋相映成輝,青竹迎風擺動,花卉朵朵芬芳。後花園南側有一洞月亮門,內有一座坐東面西的南宅子管理處辦公用房。後花園還有一口轆轆水井,是當時南宅子的主要水源,現在水位下降,基本已經枯了......
後花園北邊,有一座大碾盤,碾盤上放置著沉重的碌柱,專門用來碾米。相鄰碾子就有一座石磨,是用來推磨磨面用的,厚重的石磨和碾子記錄著當年下人們艱苦勞作的歷史......
繡樓
庭院最深處的這個樓叫繡樓,是胡家小姐在12-15歲訂婚待嫁這三年生活的地方,這三年小姐不允許下樓,只能透過窗戶來觀看外面的世界,想想都覺得寂寞難耐......
在古代,女眷、幼者 、通常都是安排在院落最深、最安全、也是最隱蔽的地方。正如本文開篇所云「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繡樓是清代的建築,一樓是小姐貼身丫鬟的住處,二樓就是小姐的閨房,以當時的封建思想以為:「大家閨秀,待字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美德......
小姐閨房陳設的家具、琴棋書畫,都顯得典雅溫馨。後牆開的那扇窗戶對小姐極為重要,小姐平時只能通過這扇窗戶或廊檐觀看外面的世界,這是南宅子中很有特色的建築......
東區:除了董家院,其餘院落均為僕人居住
銀杏院
原屬南宅子後院部分,由北房和兩廂房、磚雕影壁組成,屬於清中晚期建築,因歷史上有棵大銀杏樹而得名......
院落雖小,但很緊湊,兩廂房的隔扇門做工極為精美,雕有富貴平安、琴棋書畫、草龍、人物等各種吉祥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蘊藏著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這裡現為皮影專題展覽區......
胡家的戲台,過去經常會請戲班子來表演,即使是現在這裡也是一個聽戲喝茶的好地方,周六、日下午都會有當地的戲班子在裡面表演......
董家院
董家院古上原是胡家女婿居住的一個院落!後來成為原國民黨高級將領董承烈故居......
該院始建於清末民國初,為二進四合院。其磚雕、影壁、垂花門、雕花、斗間板、窗欞異常精美,是天水清末民初古民居院落建築的代表。院內寬敞明亮,環境幽雅,地面以色澤深淺不同的鵝卵石鋪成步道,院內有上百年棕樹一棵,董家院與雜院通道相連。現室內陳列著精美的明清家具和名人字畫等......
董家院在當時有一個地下通道,內有藏寶洞,以前用於儲藏糧食和躲避戰爭之用,藏寶洞有兩個出口一個是董家院、一個是芝蘭堂,這兩個出入口同樣都可以通往街對面的北宅子......
2006年,文物部門在修繕宅子時,偶然在門廳一角發現了一座極為隱蔽的底下石室,高2.5米,長有114米。民間流傳著發現時地下藏寶洞裡面藏著百箱黃金財寶和百壇好酒,堪稱名副其實的地下金庫,至於為官清廉的胡氏父子為何會藏有如此之多的金銀財寶,至今成謎......
楊家樓院
這個二層樓原在西關的澄源巷,是整體搬過來的,院子命名為「楊家樓院」,屬於清代建築。其原來所在區域面臨拆遷改造,直接採用了異地搬遷的方法,楊家樓院被完美的搬到了民居博物館當中......
在楊家樓院一樓有一副雍正年間的壽幛,這幅壽幛目前是全國體積最大的一副,是雍正10年(1732年)的刺繡品,距今約287年歷史,四周是用金線和七彩絲線繡上去的,中間部分文字均為楷書,共計1200餘字......
楊家樓院南房為主體建築,二層懸山頂廳樓,屬天水古樓群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其中廳樓懸置張三丰手跡「跡駐黃鶴」匾額,更加增添了該院的文化內涵。此院北房現布置為反映天水及隴右地區祭祀先祖的仙人堂展室,其餘為名人書畫......
凌霄院
這座庭院裡一棵百年的凌霄,我們見到它時開得正艷,凌霄原本是藤類植物,這棵凌霄卻在院落之中生長了百年之後,由一棵藤類變為一棵古樹,實在是奇特無比......
意猶未盡南北宅子
雖然南北宅子面積不大,不像南方的那些大戶人家四進四出,動輒就是幾萬平方,但是它小巧玲瓏、精緻優雅......
我們一不留神就足足參觀瀏覽了兩圈,但是依然意猶未盡、欲罷不能,讓人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
我們把更多的篇幅都留給了南宅子,實則是所有對於南宅子的欣賞與讚美也同樣適合一街之隔的北宅子,最後,我們把一份祝福送給南北宅子,我們相信在天水市相關部門及天水市人民的守護之下,南北宅子會越發的充滿魅力,它也必將成為中國古建築民居最耀眼的瑰寶......
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