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中美直航

2023-11-23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漫長的中美直航

航班密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兩國關係。

文 | 華商韜略 燕玉涵

最新一輪對等調整之後,中美直達航班將達到每周70班。受此影響,不少直飛往返機票開始更大程度的「親民」,有的航線往返報價更是從兩萬跌到了八千多。

但每周70班,對中美兩個大國的往來而言,還是太少了。

【航線復甦,中美墊底】

過去三年中,中美直飛航班,一直都是票價昂貴且供不應求的緊俏狀態。

緊俏之下,之前只需要三四千的單程經濟艙票價過萬算是便宜,兩三萬才是常事。而且,即便價格如此高昂,也常常要靠運氣才能搶到,甚至買到票飛不了也不稀奇,因為航班頻繁熔斷。

與之對應,是買不起或者買不到的機票,難回的家,難以抵達的目的地,這讓往返中美的人都或多或少吃到苦頭,一些往返的常客,更是提到往返行程就頭疼。

大量中國赴美留學生,就是吃夠苦頭的一群人。

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2019-2020年度,中國赴美留學人數高達37.2萬。最近幾年,往返飛行對於他們來說成了一件困難且奢侈的事。

2020年4月,美國疫情爆發,大學停課又恰逢假期,大批留學生渴望回國。但當時中國民航局剛剛發布了「五個一」政策,即「一家航空公司一個國家一條航線一周一班」。

往返中美航班的供需形勢急轉直下,一批票務黃牛也興風作浪,美國回國的直飛航班,就算是經濟艙也常常能炒到超過15萬的天價。

這樣的價格,對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都難以接受,很多家境不寬裕的留學生更是望而卻步。

2021年4月,隨著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解除,大量留學生開始準備赴美。機票價格也隨之瘋狂飆升,經濟艙飛漲到兩三萬,商務艙更是貴得離譜——一張從北京飛往洛杉磯,需要在成都和廣州中轉兩次耗時61小時的機票,需要八萬多人民幣。

更有甚者,即使花重金買到了直飛航班,也並不能保證能順利回國,因為航班隨時可能熔斷。

在美國讀高中的小南,曾歷時28天才從美國回到北京。因為她好不容易搶到的直航航班接連熔斷,所以只能不斷中轉,曲線回國。最終,她先從美國明尼阿波利斯中轉紐約、然後從紐約到香港、最後從香港到深圳,再從深圳抵達北京。

一個人在路上整整漂泊了28天。

航程時間短則多出五六個小時,長的話可能要多出幾十個小時,單程機票的價格則是2019年的四到五倍之多,這也是大多數中美旅客這幾年的寫照。

2023年以來,疫情對交通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全球出行市場井噴式增長,中國民航業也迎來復甦:國內航線基本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國際航線也在持續恢復。

但中美航線,依然不堪重負。

據航空數據分析公司Cirium統計,今年十月,中國國際航線的單周航班量已經增至疫情前的56%。中秋、十一假期期間,一些國際航班的班次甚至超出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其中歐洲、東南亞、中東地區的航線恢復最快。

與2019年相比國內每日出境航班數據百分比變化數據來源:Cirium Core

以東方航空為例,跟2019年相比,今年往返荷蘭、英國、德國航線恢復率均達到100%;義大利、匈牙利、西班牙航線恢復率達到143%、167%、140%,往返阿聯、越南、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亞洲國家的航班恢復率也分別達到100%、182%、200%、233%。

經歷疫情和航空業大幅裁員後,今年的美國航空業也在逐漸復甦。

按美國官方統計,到今年9月,美洲之間的航線復甦最為強勁,其航班頻次已經超過疫情前30%,歐美之間的大西洋航線復甦也不錯,美日、美澳的航線客運量都恢復到了疫情前的60%左右,美韓航線恢復到疫情前的92.1%,而中美航線卻——

只有疫情前水平的11.7%。

最新一輪對等調整之後,2023年11月9日起,中美定期直飛客運航班將從之前的48班增至70班,雙方航空公司每周各運營35班。

但相比2019年高峰期,中美往返航班曾達到每周超300班的水平,即使70班全部投入運營,中美航班也才恢復至當時約20%的水平。

往返中美的直航票價,雖然已比此前的天價有了根本性改變,但也依然大大高於2019年的水平。

兩個最大經濟體,也是往來需求規模最大的國際航線,其航班數量依舊處在各自對外主流航線的墊底位置。

【關係微妙,復飛之難】

中美航線數量斷崖式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疫情的影響。

2020年初,美國航司往返中國的班機上,空乘人員都捂得嚴嚴實實,甚至認為執飛中國航班就是危險之旅。

隨後,美國政府宣布對往來中國的乘客進行入境限制,美國三大航空公司更直接宣布停飛中國航線,直航往返中美的需求全部落在了中國航司身上。

但沒過幾個月,2020年6月,眼見中國疫情好轉,機票也被炒到天價,復飛航線顯然穩賺不賠,此前主動關閉航線的美國開始向中國請求恢復航線。

但中國民航局出於防控境外疫情的考慮,未予批准。

被中國民航局拒絕後,美國不淡定了,美國交通部當下便宣布:於2020年6月16日起禁止所有中國航司運營的商業客機航班飛往美國,雙方一度陷入斷航的重大危機。

這讓中國陷入兩難境地:美國疫情肆虐,通航會導致輸入性疫情傳入國內,加重防疫壓力;但若不同意通航,完全斷航對中美雙方,尤其有迫切往來需求的人民來說後果難以想像。

於是,不到12小時內,中國民航局緊急修改相關政策,批准了美國達美航空和美聯航的四班航線,安撫了一波美國的情緒,也算給彼此一個台階。美方也第一時間修改此前的禁令,中美雙方於是按照每周各四班,合計每周八班直航的數量執飛。

兩個月後,即2020年8月,在雙方有關部門的努力下,中美航班進一步恢復,從每周8班增加到16班,一直持續到今年9月1日,才從各自8班進一步增加到各自18班,然後自10月29日起,增至每周各自24班,直到11月9日起的各自35班。

疫情導致的起起伏伏之外,2022年的俄烏衝突爆發,也被認為是導致中美航線恢復困難的原因之一。

中美航線的最短路程一般要經過俄羅斯領空,俄烏衝突導致美對俄制裁後,美國航空公司被禁止進入俄羅斯領空,美國飛往中國的航班不得不繞道行駛,這導致美國航司的行駛時間要比中國航司長1-4個小時。

同時油價也大幅飆升,由2020年最低不足40美金/桶(20Q2),漲至最高超過120美金/桶(22Q2)。在油價翻了三倍還要繞道飛行的情況下,美國航空公司的飛行成本大大增加,這也被認為是美國此前不願意增加航班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中美航班形成今天這樣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與兩國關係的變化有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航線恢復情況。

以匈牙利為例,今年十一期間,中國通往匈牙利的航班座位數已是2019年的325%,而這一數字的背後則是:作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歐盟國家,匈牙利近年來與中國貿易往來非常密切。

得益於中國電池企業對當地的投資,2020年,中國首次成為匈牙利最大外資來源國。2023年,中國大機率將繼續保持這一地位——由此可見,航班密度的確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兩國之間的關係。

【持續低溫,並不現實】

自2018年3月8日,特朗普宣布對鋼鐵和鋁製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以來,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打壓持續升級,兩國關係也因此急轉直下。

這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兩大經濟體,以及兩個大國之間的往來降溫,進而也讓中美直航多有坎坷,甚至風雨飄搖。

但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已在事實上難捨難分。當關係緊張導致的一系列不利影響被持續呈現出來,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也正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

美國商業巨頭們,今年以來的頻頻動作,更是清晰地表明了他們對中美關係緩和向好的期待與立場。

5月17日,馬斯克在特斯拉2023年股東大會上發言(圖源:特斯拉中國)

今年5月馬斯克前往中國,他不但比喻「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而且明確表示: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享中國發展機遇。

除了到訪中國,馬斯克也幾乎在每一次媒體訪問中,強調中國的重要性,強調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的重要性。馬斯克訪問中國期間,特斯拉股價大漲,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美國華爾街,也都充分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並對中美關係向好保持期待。

馬斯克之外,比爾蓋茨、庫克等美國商業巨頭也都接連訪華,作為全球第一大市值企業掌門人的庫克,更是7個月內連續兩次訪問中國,並且還參與了多項非商務的考察與交流活動。

包括中美貿易,表面看有降溫甚至退步,中國已從美國的第一貿易夥伴位置退居到現在的第四位,但這個第四背後,中美貿易關係卻是難言進退。

比如,墨西哥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被認為是美國「去中國化」的一個成果。但事實上,墨西哥在不斷增加對美出口的同時,也一直在不斷增加從中國的進口,而這些從中國的進口,最後基本又都出口到美國了。

包括,越南等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其邏輯和路徑也都和墨西哥近似。

簡單說就是,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有所下降,但間接貿易卻是大大增加了,兩大經濟體之間依然是高度的合作與依存著,只不過一些合作從直接轉向了間接。

這多少有點像兩國的民間交流,直航航班大幅度地減少了,但從諸如東京、首爾,甚至歐洲城市中轉的航班卻大大地增加了。一些中轉城市甚至受益於此,有了新的旅遊收入增長極。

來自兩國堅實的往來需求,註定中美直航最新的70班,只會是一個新的起點。相信不久的將來,甚至很快,這一數字就會再次增加,持續增加,直到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兩國高層最近的頻繁往來,也在表明著這一點。

北京時間2023年11月10日17:24分,從舊金山飛往北京的美聯航UA888次航班平安落地。

這是自2020年2月2日,達美航空DL189次航班抵達首都機場的3年9個月後,再次由美國航司執飛的定期客運航班抵達首都機場。

起飛當日,美聯航在值機櫃檯安排了一場慶祝活動,為首航乘客發放慶祝禮物並拍照留念。

在這條消息的下方,有網友發布了一張過往飛行中拍到的照片,感慨道「當年的AA186,北京飛芝加哥,物是人非啊」。

照片中,透過機翼下方的雲層,遠處是依稀可見的一道曙光。

另一位網友給他回復,「都會回來的。」

【參考資料】

[1]《國際航班調查:中美航班為何難恢復?誰是出境游最大贏家?》出行一客,翟芳雪

[2]《中美通航43年:蜜月、掙扎、復甦》出行一客,陳亮 金焱 王靜儀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