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月亮」。
NASA / Joel Kowsky
1979年,占星家Richard Nolle發明了一個新名詞——「超級月亮」。他給「超級月亮」下的定義是「當月球到達近地點或近地點附近時出現的滿月」。
「超級月亮」起初並不受人關注。直至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9.1級大地震8天後,一輪滿月出現在近地點附近,才讓一些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是不是「超級月亮」觸發了地震?
但這是無稽之談。事實上,日本地震發生時,月球正處於遠地點——也就是距離地球最遠的點。不過從那以後,便開始有人將月球的運行和地震聯繫起來,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兩者之間有關聯。而「超級月亮」也逐漸成了媒體吸引眼球的噱頭。
人們總是用又大又亮來形容「超級月亮」,但這主要是心理作用。雖然近地點附近的滿月確實要比遠地點附近的滿月——也就是所謂的「迷你月亮」大14%,但肉眼其實也難以分辨——即便你在月出或月落時觀察,月亮確實會比較大,但那是一種錯覺。
「超級月亮」的亮度理論上也要比「迷你月亮」高出大約30%。但這裡所謂的亮度,指的是單位面積的光度,換算成星等大約只相當於高了0.28。這點變化肉眼同樣難以分辨。
「超級月亮」的定義也很寬泛,因為這一概念出自占星術,而非天文學。按照最寬泛的定義,每年都會出現3至5個「超級月亮」。2022年擁有的「超級月亮」數量是4個。
但就算是按照最嚴格的標準,月亮和地球的距離也不過少了幾百千米。以天文學的尺度來看,這點距離並不會帶來觀感上的差異。
不過儘管如此,「超級月亮」這個概念能讓人仰望夜空,也是一件好事。
參考
Don』t miss the biggest 『supermoon』 of the year on July 13
https://www.space.com/full-buck-moon-biggest-supermoo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