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事業編真的香嗎?過來人:看完這3點,這個職業才真好

2022-04-28     職場火鍋

原標題:公務員、事業編真的香嗎?過來人:看完這3點,這個職業才真好

改編一下王爾德的金句:我年少時認為金錢是最重要的東西,等到我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這句話是對的,等我歷經磨難步入黃昏時,卻改變了看法,認為穩定的金錢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對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公務員、事業編真的很好,但是,還有更好的職業,很多人並不知道。

前不久熱議的一個「選擇」題:公務員與一百萬,你選哪一個?高贊回答竟然是:公務員與一千萬,我還選公務員。一百萬,交不起首付;一千萬也可能貶值到買不起饅頭;但是,公務員的鐵飯碗,可以端一輩子,不但旱澇保收,而且「性價比」超高。

當疫情給很多行業按下「暫停鍵」時,很多企業也給員工的職業生涯和經濟收入按下了「暫停鍵」。有些職業,那是「手停口停」(一天不幹活,就可能一天沒飯吃)的性質,比如,計件制的工作,小時工,零工,個體經營者,流水線作業工,快遞工,施工者,等等。

就連前幾年火上天的網際網路行業,也迎來的寒冬,開始大批量「裁員」,只是人家的口號喊得好——把辭退叫作「畢業」,從企業大學校推向社會大學校;還有更高境界的——把辭退叫作「向社會輸送成熟人才」。社會心裡喊:社會亞歷山大,企業才是消化社會就業壓力的主渠道,你們都給我輸送,這是本末倒置啊。

網上,有很多哭訴,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比如,上海某40多歲的外企中層給市長寫信,求職百次,無一成功,求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比如,某高科技公司中年IT男被辭退後,從辦公樓一躍而下,令人唏噓。比如,某小區居民懇求門衛,我不能呆在家裡,我要去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公務、事業、國企、央企等體系內的企事業單位,隔離在家,不但收入一分錢不降,各種組織還給予各種慰問,有慰問金、有慰問品還是生活補助;實行75%、50%上班機制的,鼓勵員工回家呆著,工資獎金一分不少,福利待遇一分不降。有的央企、國企,近兩年的工資收入水平還得到較大幅度增長,你搜索一下上市公司的人均薪酬報告就知道,比如,三桶油人均年薪25萬以上,證券信託等央企人均年薪40萬以上。

編輯

所以,大家認為疫情之下,公務、事業單位以及央企、國企人員是最好的職業,有其客觀、現實的因素,也有其特殊事情的心理影響因素,還有網絡渲染的推動作用因素,更有長輩的傳統思維的影響因素。

【一】公務、事業單位是不是最好的職業,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在小學時期就學過「對比要有維度」,你不能拿豬與孔雀比顏值,也不能拿猛虎與螞蟻比力量,對事物進行對比要放在一個維度上。比如,公務編和事業編,要放在當地與其他企業的正式員工相比,既不能拿高層次的部門、實權部門、縣級以上幹部與私企、民企、個體經營者相比,也不能拿鄉鎮單位的一線公務、事業人員與大廠、外企、上市公司高管相比,既不能拿清貧、辛苦、前途無望的一線公務、事業人員與創業公司股權變現的技術專家相比,也不能拿掌握權力資源的高層次領導與年薪百萬的企業中高層相比。

如果按照同一維度來對比:地市、縣、鄉鎮級別的公務、事業編人員大機率比當地的企業員工要優越。一是平均薪酬福利水平要高於當地企業人員;二是社會地位要高於企業人員;三是社會資源(辦事能力)要高於企業人員;四是在婚戀市場上的優勢要大於企業人員。這是有大數據支撐的,2021年,全國體制內(含公務、事業、國企、央企)平均薪酬是6900元,體制外企業平均薪酬僅有3800元,體制內的平均水平幾乎是體制外的一倍。從這個角度來對比,公務、事業單位當然是最好的職業了。

那麼,如果放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央企總部對比部委部門,大廠比國企,等等,那麼,就各有千秋了。總體來說,業內有一個基本公式:公務、事業編以及央企、國企的薪酬與私企、民企相比=1:3,即:體制外的收入水平大於等於體制內的3倍,才有跳槽的意義,否則,跳槽就是虧本的買賣。

但是,疫情之下,「1:3」這個公式還是要「打問號」的。短期的3倍收入,未必能跑贏職業一生的總收入。比如,網際網路企業的工程師年薪60萬,體制內的工資是20萬,但是,體制內的20萬可以拿到60歲,到60歲的時候可以漲到40萬,退休金替代率非常高,退休後月入可以達到1萬元;網際網路企業的工程師今年40萬,明年可能去送外賣去了,等60歲的時候退休金不到5000元。如果算一輩子的大帳,看誰能跑贏人生的馬拉松。

從短期的工資和一生的總收入相比,公務、事業、央企、國企人員可能跑贏同級別、同維度的私企、民企人員。

但是,如果對比一些特殊群體呢?這個結果也未必準確。比如,大廠P7以上的工程師,年薪百萬,還有股權分紅,年入幾百萬。如果到達這一層次,地市縣團級的公務事業人員就難以攀比。公務事業人員再有權勢,如果清清白白,一生收入也跑不贏年薪幾百萬的大廠工程師。人家只要堅持幾年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裁員或不裁員都不在乎了,再說了,這些人生存能力很強,即使公司倒閉了,他們可能還會煥發事業第二春。

如果從人生價值來說,造福一方水土,帶給人生的事業感、成就感、幸福感,也不能用年薪來衡量的。 所以,一個高層次的公務、事業人員怎麼能跟一個富翁相比呢?各有各的成就感。

編輯

【二】職業選擇,沒有最好,也沒有更好,只有「合適」。

有人說,婚姻就像買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腳知道。職業也是如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總是總是攀比別人,你早晚要得抑鬱症。選擇職業,人各有志,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關於職業的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本來是一個金融博士,羨慕公務員的安逸,如果你也去做公務員,家裡沒有背景,人情世故又不通,也不會寫材料,那麼,你的高學歷、高智商也許就是一個「反向鉗制」。當你只幹活、不進步,多年原地踏步後,看著那些本科生都提拔到你的頭上命令你,你的心態也許會崩潰。

你本來是一個普通本科生,能考入縣一級的公務員已經是幸運的了。你羨慕大廠年薪幾十萬的同學,假設你能去大廠工作,面對績效考核的壓力、技術突破的瓶頸、996的工作狀態,你始終無法進步,面臨「末位淘汰」,估計你的心情也是苦悶的。

所以,攀比,可以;對比,也可以,前提是,你要有那個學歷硬體、你要有那個智商、你要有那種「爸爸」、你要有那種「情商」。上海大亨說過一句名言:職場如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有些人未必適合進入公務、事業體系內,家裡沒有背景,上面沒人脈,遇不到貴人,苦哈哈地奮鬥十幾年,恍然回首,你還是原地踏步,那個心情也不是一般的苦悶吧。

所以,公務、事業單位,是普遍意義上的好職業,也是在當前特殊時期最好的職業之一,但是,未必適合所有人。如果你是青年才俊,本來就是一條龍,能成為年薪幾百萬的高人,你進入體系內也許就是一種煎熬,如果你就是一位普通人,你進入體系外可能就被社會弔打,還不如進體系內享受安穩。總的來說,普通家庭的孩子、普通的學歷、普通的情商,沒有太大的野心,也沒有太多的資本,不如進入體系內,踏踏實實過一輩子,難道不香嗎?

編輯

【三】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央企(包括部分優質的大國企)可能才是最好的職業。

央企,具有公務、事業單位的安穩性,又具有企業的高薪性,還具有退休待遇的優越性,三種優勢兼具,可能算是當前最好的職業。比公務事業人員的收入高,比私企民企人員安穩,比事業編人員退休待遇好,堪稱「吉祥三寶」。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央企的人員還可以「一步到位」提拔到公務、事業單位當領導,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統一」。

還是按照小學裡學的「坐標對比法」:選一個北京的樣本,其實,選省市一級的樣本也可以。

央企在北京的總部或在京單位。小林、小李是985名校的同班同學,研究生畢業後,小林進入央企在京單位,小李進入在京公務或事業單位。

小林(央企):年薪起步20萬,六險兩金。5年後,小林被提拔為企業中層副職,年薪40萬-60萬。小林可能有單位的內部政策房,如果沒有內部房,可以住低成本甚至免費住周轉房,但是可以每月領取3000元住房補貼和2000元租房補貼。小林在單位吃免費的食堂,打球、游泳等運動幾乎不花錢。單位還發運動裝和工裝。通訊補貼、交通補貼、採暖費、休假津貼,等等。所以,小林幾乎不花錢,在北京生活優越,每月還有5000元的補貼。20年後,小林成為央企中層正職,年薪60-80萬,被交流到某省任中高層次的領導人員(公務員)。

小李(公務):年薪起步10萬,五險兩金。5年後,小李被提拔為縣一層級的副職,年薪定格20萬。小李可以排隊等待福利房,如果分房之前,也是可以住在單位的公寓房裡,但是一般沒有較高的住房或租房補貼。20年之後,小李成為地市級別的領導人員,被高配到央企的部門正職或集團副職,年薪60萬-80萬。

當然,以上這兩個例子,並不是大機率事件,只是舉例說明兩種道路的不同和可能性。總體來說,小林的一生更占優勢一些,因為前期的財富積累,小林要跑贏小李。再假設,小林和小李都在一個單位干到退休,活到90歲。我們再來對比一下:

小林(央企),干到60歲,提拔為企業中層正職,年薪60萬-80萬。退休金1.5萬,企業年金累計200萬,活到90歲,30年累計獲益800萬元左右。

小李(公務),干到60歲,提拔為縣一級別的正職,年薪30萬,退休金1.2萬,職業年金累計100萬,活到90歲,30年累計獲益550萬元左右。

可是,在漫長的38年職業生涯里,小林的總年薪收入遠遠跑贏小李的年薪收入,如果計算人生的馬拉松,在長跑中,小林笑到了最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bfbd00c32c8c464cbf29e83642f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