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向迷茫到哈佛全獎,她說教育不必執著於「贏在起跑線」

2022-10-12     外灘教育

原標題:從內向迷茫到哈佛全獎,她說教育不必執著於「贏在起跑線」

看點 性格內向、猶豫彷徨的孩子,真的與成功絕緣麼?在教育中,起跑線似乎總被看重,家境、性格、志向缺一不可,但現實中哪有那麼多完美的孩子——文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內向並非缺陷,迷茫也並不是過錯,即便一時找不到方向也不用焦慮,因為成長說到底,是場漫漫長跑……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Leon

去年年底,Tiffany以專業課績點滿分的成績本科畢業,直申博士,被哈佛、牛津大學Phd同時錄取,前者甚至給了她全額獎學金,就在幾個月前,她接受了哈佛的邀請,專攻應用物理。

Tiffany,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博士在讀

@小紅書:_thetiffanychen_

然而接下來要講的,並非頭頂優秀光環、一帆風順、一路綠燈的成長故事。與如今沉穩自信的Tiffany有所不同,她回顧以前的自己:

「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內向、老實、規規矩矩聽父母安排的孩子」,也曾痛苦迷茫,也曾自我懷疑……

出生在「羅馬」,

主業是做題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火了,而在過去哈佛女孩劉亦婷還只是個傳說的年代,選拔方式幾乎只有做題一種。說起做題,大可不必分小鎮或大城——當應試與雞娃成為一種大環境,即便「羅馬」也不會置身事外。

Tiffany是北京本地孩子,出生在妥妥的高知家庭:父母親均是化工出身的大學教授,她童年時記憶里仰望的第一座山,便是家裡的書山。

形容自己的家庭教育,Tiffany精鍊地用了「傳統」二字。當時還不時興「雞娃」的叫法,但家裡跟「佛系」倒也沾不著邊。父母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很嚴。成績像報表一樣被分析,具體至每門科目、每次考試,父母都盯得緊。如果考試成績下滑,則需要立即做自我盤點和分析。

Tiffany初中時就讀於北京三帆中學

或許「傳統」二字在北京正意味著: 身邊的同學都流行報課外班,幾乎沒人不報。往往白天學校剛碰面,晚上到補習班又見著——和小鎮比起來,首都的好處便在於能找到更多更優質的補習老師。

這種氛圍下,父母不敢稍有懈怠,只能隨大流走:給女兒幾乎每科都報了輔導班,甚至是一對一;另外在興趣愛好方面,選了在中國地位常年穩定、堪稱標配的鋼琴。

於是,Tiffany和很多同齡孩子一樣, 日程表沒有空隙,每天在學校和培訓班間切換,很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長大,無時無刻都被迫和身邊的人作比較。」

令父母省心的是,Tiffany同樣算是那種傳統、聽話的孩子,按部就班,老老實實,成績一直還不錯。

但事情不那麼完美的地方在於:Tiffany時常會覺得自己是環境里的「異物」。

這個環境中,孩子不但被要求成績好,最好還得善於表現、性格活潑、勤於發言。而她卻是從小被老師、長輩和同學定義為內向的孩子。

我當時覺得,內向就是一種性格缺陷。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待著,只和性格相似的同學形成固定的小團體,也只有在這樣的小團體中待著,才有安全感。」

相比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Tiffany尤感無所適從的,是學校里氣氛的壓抑,以及自己作為內向者的「不兼容感」。

老師雖然喜歡主動發言的學生,卻又似乎不太能寬容錯誤的回答,這導致不愛發言的孩子更加害怕被點名,害怕被批評「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Tiffany覺得自己像被打上了內向的標籤,即便成績不錯,也往往是最沒存在感的小透明。而 努力取得好成績,成為她證明自己的唯一方式。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初中。不光是Tiffany,連每日按時接送女兒去輔導班的父母也同樣陷入沉思:如此這般,是否利於女兒的成長和發展?

「而且,我其實並不是應試型選手,」Tiffany苦笑,「在考試方面,我的發揮有點『即興』,狀態不好的時候也許就掉出十名開外了,但大考絕不會容忍這樣的失誤。」

13歲獨自赴美留學,

學會悅納自己的性格

有一天,父母在聊天中無意提到朋友家的女兒去了美國的中學,於是問Tiffany怎麼想。剛開始的時候,Tiffany很抗拒——「那時候身邊出國的人蠻少的,此前也從未出國,不知道國外怎麼樣,比較擔心安全問題,總聽說有槍擊案等。」

直到初二那年的寒假,Tiffany和媽媽一起旅遊,順帶參觀了美國中北部的幾所學校。儘管是在中國最發達的都市長大,異國他鄉的學習氛圍,仍給她帶來了強烈衝擊。

對於內向者的身份頗為敏感的Tiffany發現, 內向的、不那麼自信的她也能被看見了。儘管一開始還是「啞巴英語」,交流不太順暢,但還是能一下子感受到課堂氣氛的不同。小小的班級里,老師鼓勵每個孩子暢所欲言展現自我,說錯了也完全沒關係。

Tiffany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內向的人也可以輕鬆表達自己的觀點,享受在學校交流互動的快樂;她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原來三點一線的學習生活不是唯一選擇,一些同齡的孩子把同樣多的時間給了興趣愛好和體育運動。

「現在回想,出國的決定做得非常快,準備得也很快」——寒假過去的僅僅幾個月後,只有13歲的Tiffany踏上了留學之路,銜接安德森奧斯本中學(Andrews Osborne Academy)的8年級。該校創立於1910年,屬K12一貫制,「剛過去時,排名Top100,幾年後換了校長,更多地向國際生放開,門檻降低了些。」

當然,排名比不過熟人推薦,Osborne正是父母朋友的女兒之前的學校,且是寄宿制,生活起居、安全等各方面省心。

安德森奧斯本中學,Tiffany攝

學校不分班級,一個年級也就30多人,上課根據課表找教室,很純粹的小班教學。

剛來美國時,Tiffany語言需要適應,特別是涉及文學、歷史類,要克服的困難不小。歷史課的課堂辯論,本地孩子滔滔不絕,而她思路不太能跟上。但好在年紀小,學習氣氛輕鬆,英文水平顯著進步。

而一旦到理工科類,Tiffany包括班裡其他的兩三個中國孩子,信心一下子拉滿,「往往幾個中國孩子坐前面,挺誇張的,甚至到了給老師挑錯的程度。」

總的來說,學習方式的變化很大。Tiffany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接觸更多樣的課程、發展更多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課外與社交活動。她把汗水揮灑在網球場上;逢年過節 手做糕點和餃子,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進美國校園;也經常參與志願者活動,在街頭為有需要的人發放食物……

而最重要的,她不再將考試當作努力的目標,而是充分享受學習本身。

比如令她印象深刻的,生物老師會把知識變成一個個圖文並茂的故事,課下也喜歡與同學交流,一點沒架子;歷史老師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女兒就在中國工作,也非常照顧遠赴重洋過來的國際生。

Osborne的課堂

Tiffany表示,正是周圍人的幫助和影響,她一點點變得開朗自信,悅納了自己的性格。

文學課的老師專門鼓勵她,說自己其實也很內向,面對人的時候很緊張,但內向不是一種缺陷,它有獨特的優勢所在。老師推薦蘇珊·凱恩的《內向性格的力量》,給了Tiffany很大的鼓舞。

在無數個課堂演講、展示、小組作業以及老師同學的磨練或影響下,Tiffany最大的收穫,其實就是性格上的改變。她給美國中學的時光,打了個8分(滿分10分)。

「並不是說我否定了出國前的性格,而是後來的我,既可以做到像以前一樣安靜沉穩和高度集中,又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參加必要的社交活動。我想,這種平衡能力與專注的性格,也是哈佛牛津看重的因素之一吧。

那個在班裡沒什麼存在感的、不太愛說話的Tiffany蛻變了。13歲時看似衝動的決定,開啟了獨自的赴美之旅,她時而感到慶幸,也很佩服當時的勇氣:一夜間從依賴父母的孩子,變成了個獨立的小大人。

咬牙挺過迷茫期,

被哈佛全獎錄取

高中畢業,Tiffany去了克利夫蘭的 凱斯西儲大學,克利夫蘭雖然雨雪霏霏,倒也契合她的性子,沒有大城市的浮躁,很適合學習與科研。

然而進大學後,Tiffany又遇到兩大困境,這一次,接踵而至的壓力讓她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倍感煎熬和迷茫。

第一,沒辦法選出合適的專業

美本是大二下學期決定專業,對Tiffany而言,「以後要主攻什麼方向」——在很長時間裡,自己都未曾認真設想過。至於出國前,則更是沒想過,那時唯一的任務是考高分,出現偏科才叫問題。

而出國後,在相對寬鬆、多元的環境中,Tiffany將這種不偏科的習慣延續下去,對所有學科都保持著一定的熱情,「文理科很均衡,不分伯仲,既鍾情語言文字,又享受理科挑戰難題的快樂。」

可以說這是全面發展,但問題在於專業要怎麼選?於是大一後不久,Tiffany便陷入了長達一年多的糾結和掙扎中。

確實,我們也聽說過那種從小就明確要做什麼的學生,但同樣地,也有很多孩子難以堅定地立下旗幟確定方向——Tiffany便屬於後者,她想了很久都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在一年多的「精神內耗」里,Tiffany決定停止糾結,後來 某種程度也是受化工系的父母親影響,選擇了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 她說服自己:儘管不是一個對某項事物有格外熱情的人,但重要的是行動下去。既然想不出結果,那就做一個不會出錯的選擇吧!

第二,陡然上升的學業壓力

選擇之外,Tiffany直言,大學四年的生活都是緊繃的,而大一到大二上學期,無疑是身體和心理的低谷,經常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 「一個人關燈躲在房間裡哭,當時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能堅持多久。」

她感到美國的高中與大學間,似乎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斷崖,過了這個崖後,難度陡然上升,讓人猝不及防。前腳還是個一臉幸福的中學生,後腳便成了不得不學到昏天暗地的趕路人。

而所謂美本的「含金量」,在Tiffany看來,最直觀的便是課程又多又難,與高中比不可同日而語。也許,全人教育的快樂是K12的專利,本科後可就得重新認識美國教育了,它已換了副面孔。

「沒分專業前, 常是三四百人一起的大課,老師不可能照顧到台下的每一個學生的進度,基本都要私底下自己去趕。」

美國大學的大課

「壓力很大,一學期那麼多門課,很多東西聽不懂;每周都有考試,稍微有一次沒考好就與A無望了。如果得了個B,均分就是3.0——3.0和4.0肯定不一樣。」

久違地,國內那種「卷」的感覺回來了,同儕的壓力常使得Tiffany喘不過氣。凱斯西儲大學並非藤校,但高分子系很厲害,再加上美國的名校崇拜沒那麼誇張,個別天才會選擇離家近上學,所以牛人並不少。

「而且到了大學,多數人都很用功,」Tiffany最輕鬆的科目,到頭來竟反倒成了英語。剛來美國時「大殺四方」的理科優勢早已蕩然無存, 「看到身邊個別人學得那麼輕鬆,我真是特別迷茫,懷疑自己是不是沒天賦。」她甚至想,早知如此,高中的時候不如多學一些了,心裡很是矛盾。

在學習中的Tiffany

對專業的糾結、沉重的課業負擔,最煎熬的都堆到一起了。而事情的轉機,並不是碰到大運,只是別無他法地、咬牙堅持過來。經歷一年多「軍備競賽」式的高強度學習後,大二下學期,幾百人的大課變成二三十人的小班,同時專業也塵埃落定,Tiffany終於舒了口氣——這個難關,硬挺過去了。

事實證明,她真的很適合從事研究方面的工作,學一門心便沉靜一門,踏踏實實也扎紮實實。本科期間,發表數篇論文,研究方向頗廣。

Tiffany在實驗室

大三那年,正好是疫情,Tiffany回國待了一年,上網課期間,課外也沒閒著。在家附近的大學找了個實驗室,專注電子皮膚和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

也是大三的寒暑假,Tiffany申請到德國享譽世界的化工企業巴斯夫的實習,研究高分子材料,期間表現給leader留下深刻印象,拿到篇很有分量的推薦信。

最終,Tiffany以專業課4.0的績點本科畢業,並在不久後收到哈佛的橄欖枝,開始為期6年的讀博生涯。

哈佛Phd錄取通知書

將來,她計劃做一些應用型的、真正造福社會的科研成果,如果成功,會考慮在此基礎上創業。至於更久遠的,暫時還沒想。

望過去這些年,性格似乎一直給Tiffany造成很大困擾:

出國前,在學校找不到方式證明自己,只能悶頭學習,並被告知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大學時,慢熱的性子讓她陷入無法抉擇專業的迷茫,為此度過漫長的痛苦期。

然而如今的她已經喜歡上了自己的個性: 不刻意迎合或改變,而是有了獨屬於自己的處事方式和風格,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16型人格中,Tiffany的測試結果是 INFJ——不到1%的稀有屬性,描述這樣寫: 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和道德感,他們不是懶散的空想家,而是能腳踏實地完成目標,他們需要獨處的時間來養精蓄銳……」對此Tiffany笑道,「沒想到會這麼符合」,也許自己的性格真的反而是一種優勢吧。

「人就像長跑,我不相信贏在起跑線這句話,」Tiffany覺得「跑步」過程中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而時間最終會帶給她應有的回饋。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bb05901587e257a27e421bd5827ad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