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較長,故分上下兩篇連續發布。
(續前篇)
蔡公時,1881-1928,世居九江十里蔡家堡,自幼勤學,精於經史,善於辭令。
蔡公時像 編者配圖
他一生最可圈點的便是革命。1902年,他與本鄉進步青年徐秀鈞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雙雙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他與林森,徐秀鈞,張世膺等創辦"潯陽閱書報社",暗中傳播革命思想。李烈鈞在湖口舉兵討袁,揭開民國史上的"二次革命",蔡立即奔赴省城策劃遊說,力求南昌響應九江,見南昌無意策應,他便立即赴粵求援,待他抵粵,湖口戰事失利,二次革命失敗。他為革命就是這樣不辭奔勞。
1916年,稱帝後的袁世凱在一片唾罵聲中死去,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成立護法軍,孫為大元帥,蔡公時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自此他便在南方政府任事。因其善於辭令,國民政府便用其之長,委以交涉斡旋工作,先後被任命為江西,金陵,山東交涉員。
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 編者配圖
1928年,北伐軍進入山東,日本藉口保護僑民,出兵侵占濟南。5月1日,北伐第四十軍開進濟南,日軍旋即尋釁,與中國軍隊發生摩擦,打死中國軍民多人;3日,日軍又向四十軍駐地進行圍逼,蔣司令竟下令四十軍撤出濟南。日軍便衝進山東交涉所,無理搜索,蔡公時怒斥日軍無視中國主權的野蠻行徑,竟被日軍綁起,割去耳鼻,隨後又將全所外交人員共17人全部殺害。緊接著日軍便在濟南大肆掠殺,屠殺了5000餘人,製造了民國史上驚人的"濟南慘案"。
此事震驚全國,舉國上下一片憤怒,在中國人民強烈反對和國際輿論壓力下,迫使日軍最後撤出了濟南。蔡公時雖不幸遇害,但他在國人心中是英雄,是國人公認的烈士!
九江南湖公園蔡公時紀念碑 編者攝
萬氏家族最具代表的人物有兩位,一是萬中 楨,另一位是萬和湖,二人均為萬衣之裔,世居蓮花洞。
萬中楨,1878-1947,是萬氏"中"字輩的長子,依秩順理掌管萬氏家業,產業,並宏揚萬氏祖傳"善"道,使萬氏家業得到發展,蓮花洞一帶的鄉里鄉親,全都尊稱他為"萬家大老爺"。
在清末民初之時,由他發起組成了九蓮公路擴建處,帶頭捐資、集資,將九蓮公路擴寬,加厚,使之可供兩輛馬車並行。此番工程之後,為後來可供汽車通行創造了條件。
本市知名營造商張謀知於1915年創辦"大同汽車運輸所",開通九蓮汽運,正是因為有了這次擴建的基礎,才能辦起。萬中楨也於1921年開辦了"九廬汽車運輸公司",自購德國產的燒炭汽車,經營起九江至蓮花洞的客、貨運業務;到解放前夕,發展成為擁有三部小車,六部卡車的規模,在當時的九江可謂首屈一指,為促進九江運輸業及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蓮花洞行走的福特T型汽車和路旁的轎夫 編者配圖
清民之際,萬中楨在蓮花洞和潯陽城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曾一度南行廬山,此行只到兩處探訪,一是山北蓮花洞的萬氏府邸,另一處便是山南海會寺。僅此可見當年萬氏之顯。
萬和湖,1913-2006,是萬中楨的侄子,其父萬中煒是萬中楨的弟弟。萬中楨年事高時,將萬氏的家產事業全都交給萬和湖打理,故在民國年間,他是萬氏家族的又一掌門人。
萬和湖的父親萬中煒(又名萬勛),青年時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熊式輝同學,二人交誼頗深,熊後來成為江西省主席,而萬卻英年早逝。國民革命時期,萬中煒在李烈鈞麾下,曾任李烈鈞警衛營營長,二次革命失敗後,隨李退至兩廣,繼續與軍閥進行抗戰,1922年,萬在廣西與陸榮廷部相戰,不幸犧牲。
中煒逝時,萬和湖年僅9歲,可謂幼孤,由大伯萬中楨哺養,並助其完成學業。萬畢業後,赴省面謁熊式輝主席,被安排在省機關為一科員。抗戰期間,省機關遷至泰和,此時萬和湖被委任為江西省公賣局緝私專員,負責打擊各種走私活動,維護戰時社會經濟秩序。
抗戰勝利後,他被任命為潯陽鎮鎮長,在此任上,他組織九江市民,實施並完成了幾項重大工程,如十里舖飛機場擴建,九蓮公路的固面拓寬等,為戰後九江的迅速恢復與繁榮做了積極的工作。
這期間,他既忙公事,又忙家事,此時萬中楨年事已高,將許多家族產業瑣事交他管理,1947年,萬中楨謝世,他便全盤撐起了家族之事。在他手上,萬氏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從上海購置汽車,使萬氏汽車運輸業得到增強。
他還積極為家鄉做善事,造福鄉梓,當他看到蓮花洞尚無學校,這裡的孩童讀書難,便由萬氏捐資,在蓮花洞建起了一座小學堂,1948年學堂建成,蓮花洞的孩童和鄉親一片歡欣;當地的一些文人也被他的這一善舉所感動,不計報酬多寡,自甘來校教書。很長一段時期,蓮花洞人對二萬都是常銘於心。然而隨著時間的磨礪,如今對二萬也是無人知曉了。
九江的這些人物,給歷史,給九江,都留下了故事,他們都用自己的成就,在人生中書寫了一段輝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道劃痕;九江人對他們不但緬思,也奉上了應有的回饋,"四大家族"的稱謂,便是對他們最大的褒獎。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石老師對四大家族的代表性人物,介紹得很清晰。但編者還是有個疑問:文中提到本市知名營造商張謀知,一個兒子做過九江市市長,一個兒子設計了龍開河鐵橋,一個女兒嫁給了財政部長宋子文。編者在一份民國報紙上看到,當年蔣介石等高官坐火車來九江,下車(在老火車站)後先到二馬路的張宅休息,再上廬山。張宅即老市委黨校,現在的老年大學月亮灣校區。這樣的家族在民國也算得上顯赫,為什麼進不了九江四大家族之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