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二度拉響猴痘疫情警報 醫學專家:我國防控措施已比較完善,不必過度擔心

2024-08-16     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二度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8月16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防止猴痘疫情傳入我國的公告》。

根據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月9日數據,今年以來,非洲有13個國家報告了17541例猴痘病例,死亡517例;主要集中在剛果(金),其報告了16789例猴痘病例,死亡511例。

8月15日,剛果(金)一醫院內,醫務人員對感染猴痘病毒的兒童進行治療。據新華社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從2023年就出現猴痘本土病例,在篩查和診治方面都有了一年多的經驗。去年9月,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目前在識別、上報和隔離措施方面都已經比較完善。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

婦女和15歲以下兒童受影響最大

兒童致死率是成人四倍

上次猴痘構成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2022年7月持續到2023年5月,涉及116個國家的近10萬人。

去年以來,全球猴痘病例數遠低於前年。但今年以來,非洲國家報告的猴痘病例數和死亡數激增。據世衛組織數據,受影響最大的人群是婦女和15歲以下的兒童,兒童占病例人數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數的85%,兒童的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

世衛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稱,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剛果(金)引起感染的猴痘毒株是更嚴重的I型分支。

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卡西亞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新一輪猴痘疫情為何對兒童如此致命,但主要懷疑是該病毒的一個變異毒株(或亞群)使其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到目前為止,非洲以外地區尚未發現新毒株的病例。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2年印發的《猴痘診療指南》顯示,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潛伏期5-21天,多為6-13天。

該指南指出,猴痘主要流行於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來,一些非流行國家也報告猴痘病例,並存在社區傳播。猴痘病毒分為西非分支和剛果盆地分支兩個分支,西非分支病死率約3%,剛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約10%。

李侗曾表示,近期非洲再現疫情,有可能是接觸動物感染的。而上一次的全球猴痘疫情主要是發生在有男男性行為的青壯年人群中,傳播途徑以皮膚密切接觸為主,社區或者家庭傳播非常少見。

專家提醒:

前往相關非洲國家的人員應注意

不要去接觸野生動物

不過李侗曾認為,民眾目前不用太擔心,我國從2023年就有了本土病例,在篩查和診治方面都有了一年多的經驗。去年9月,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目前在識別、上報和隔離措施方面都已經比較完善。

據「海關發布」公眾號消息,來自猴痘疫情發生國家(地區)的人員,如接觸過猴痘病例或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向海關申報,海關人員將按規定程序採取醫學措施並開展採樣檢測。來自猴痘疫情發生國家(地區)且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交通運輸工具、貨櫃、貨物、物品,應按規定程序實施衛生處理。

對此,李侗曾表示,在我國,因為病例相對較少,檢測的醫療機構大部分還沒有開展採樣工作,猴痘的檢測目前主要集中在各地的疾控部門和海關,因此限制了很多病例的早期診斷。

針對此次非洲的猴痘疫情,李侗曾提醒,前往相關非洲國家的務工人員或者旅行人員,一定要注意當地的疫情通報。不要去接觸野生動物,尤其是嚙齒類動物,切忌從不正規的途徑購買皮毛製品、食用肉製品,看到動物的屍體也不要貿然接近。在當地如果有猴痘病例,有類似發熱、皰疹的患者,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不要密切接觸。

「此外,對於入境的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員,也一定做好自我篩查,本次症狀比較典型,相對容易識別。」李侗曾說。

紅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aea6fe0551d2c509366688ef8732a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