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發展!峰峰新增2項省級非遺項目......

2020-01-07   邯鄲之窗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示河北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公告》於近期重磅發布,峰峰礦區申報的紅拳和冀南鼓樂(楊家鼓)兩個非遺項目獲得通過,榜上有名!自此,我區省級非遺項目增至4個。

紅拳(峰峰)

峰峰紅拳發源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部峰峰礦區義井鎮西王看村,該村西小街拳坊是當地紅拳的代表。紅拳歷史悠久,起源於周秦、揚名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宋太祖趙匡胤習練的武術之一。紅拳上乘禪法,下化武藝,掌拳並用,剛柔相濟,功導自如,是我國最古老的拳法之一。

紅拳強調內外兼修,對外強調形體姿勢,對內要求修心養性。紅拳重視氣理,需要意識、氣理與動作的密切結合,來使氣血充盈達到暢通經脈,從而使全身四肢內勁增長,丹田內氣充足、陰陽平衡、腑臟安若、氣貫全身,達到肢體健康、延年益壽。因此,紅拳是將養生和技擊化二為一的一個拳種,經過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且技法全面的體系。

冀南鼓樂(楊家鼓)

  峰峰礦區彭城鎮豆府溝村楊家鼓成形於清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是當地百姓結合本地的生活實際整合出的娛樂活動,是將鼓隊表演與村中祭祀神仙的"擺燈地"融合而形成的祭祀天神的集體活動,故俗稱"楊家天鼓"。

道光十三年,楊姓祖先從楊家峧遷至彭城鎮豆府溝村,將本家族原傳鼓譜帶到該村,與村中原有的鑼鼓勢號融合,豐富了鼓譜內容,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間習俗。近二百年來,楊家鼓世代傳承,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與村中"擺燈地"配合,用於敬天地,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平安幸福。

峰峰楊家鼓現為四十面,鼓為雙面公黃牛皮,直徑均為一尺五寸左右,厚度為六寸左右,鼓身均為紅色。表演時用紅綢布挎在脖子上敲打。配套響器有大鑔、二鑔、小馬鑼、「三眼槍」等。鼓的尺寸規格、鼓譜、鼓隊服飾、表演程序等均有規制。鼓譜為世代口頭傳承。表演形式多樣,主要鼓點形式為:行路鼓、三撲騰、六點鼓、緊雪雪、得勝鼓、過門鼓和指揮鼓,鼓隊在表演時統一有指揮鼓(領鼓)提示進行,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


課外小知識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微觀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