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馬山縣加方鄉琴讓村是一個集「老、少、偏、山、窮」為一體的貧困村,2015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301人,貧困發生率為30.13%,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被縣鄉認定為貧困村。
為引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加方鄉琴讓村班子在2016年至2018年爭取到260萬元村集體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村集體經濟和扶貧產業的發展。有了村集體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後,琴讓村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委成員通過實地考查調研,決定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由黨支部書記曾克松帶領群眾搞好村集體經濟發展。曾克松聯合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梁正科,規劃創辦旱藕生產合作社,把原來小規模的旱藕粉手工作坊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化生產車間,擴大經濟效益,但卻在資金籌集上遇到了困難。
馬山縣加方鄉山琴種養專業合作社大門(何德蓉/攝)
琴讓村村委和駐村第一書記經研究認為,旱藕粉是馬山縣的土特產品,深受外來遊客的喜愛和本地群眾飲食習慣的青睞,而且加方鄉生產旱藕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對旱藕粉生產工藝技術較為熟練,決定把爭取到的部分扶貧資金扶持琴讓村旱藕粉加工廠,指導曾克松和股東共同創辦村裡的第一個合作社——馬山縣加方鄉山琴種養專業合作社,培育村裡的扶貧產業。
馬山縣加方鄉山琴種養專業合作社獲得村集體發展資金50萬元後,立即對小作坊加工廠進行改造,建起了一座標準化生產車間的旱藕粉加工廠,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合作社接著通過採取「種植—回購—深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發動群眾和貧困戶入社,為入社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和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使農戶種植旱藕得到大豐收,畝產鮮藕2000多公斤,按每公斤1元收購,農戶每畝可收入2000多元,相對傳統的玉米種植來說,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較大程度提高了貧困戶的種植收入。合作社因擴大生產,加工能力比小作坊時期增加了10倍。加工廠因擴大生產,給貧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務工機會,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就業,增加收入而脫貧。同時,村集體也通過專項資金的激活每年從旱藕粉廠得到3萬多元的經濟收入。
在旱藕粉加工廠里,工人在製作旱藕粉。
琴讓村通過給山琴種養專業合作社扶植資金擴大旱藕粉加工,不僅帶動了本村村民種植旱藕發家致富,還帶動了全鄉3個深度貧困村也發展旱藕種植產業,全鄉因合作社的旱藕產業直接受益農戶195戶(其中貧困戶124戶,貧困戶受益覆蓋率超過60%),種植旱藕面積達500多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產業引領作用凸顯成效。
琴讓村旱藕種植
琴讓村旱藕產業發展起來後,第一書記認為,依靠單一的產業發展會存在一定風險,只有形成產業多樣化發展,才能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群眾收入。因此,琴讓村決定利用100多萬元的產業發展資金扶持村裡的馬山縣琴宿牧業有限公司、馬山縣山山農業有限公司、馬山縣加方德利達養豬合作社和加方蠶勤種養合作社等四個公司(合作社),讓他們先後發展了100餘頭的肉牛養殖產業、香菇產業、甜玉米種植產業、130畝400平方米蠶房的種桑養蠶產業,村集體經濟也在產業發展中獲得了收入。
馬山縣琴宿牧業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何德蓉/攝)
加方鄉琴讓村經過激活扶貧專項資金扶植村裡的能人發展產業,使得琴讓村的產業盤活起來。截至2018年底,琴讓村貧困戶依託產業發展而脫貧的有121戶438人(含退出戶),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30.13%降為2.12%,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56萬元,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目標。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黃冠超 潘國康
編輯:蔣譚鮮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