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當我們進入社會之後,就會發現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其中一種「受虐型性格」,是自己最受了委屈,別人還不待見。
在很多人心中,這種人的心理是病態和畸形的,總是不放過自己,但是這種性格的形成,跟童年陰影有很大關係。
一些女人在結婚之後,就會生活在另外一個全新的家庭,和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融合在一起。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習俗,不同的習慣,都是造成家庭矛盾的根本點,而如何維護家庭的和諧,是很多新媳婦和婆婆討論最多的話題。
小美通過相親和現在的老公結婚了,結婚前並沒有發現老公竟然是一個「媽寶」男,婆婆也非常的難伺候。
在結婚之後,小美就懷孕了,也沒有出去上班,而婆婆和小美一起居住,每天吃完飯,就出去打牌,家裡家務活從來不幹,都是挺著大肚子的小美一直再做。對此,小美覺得自己力所能及,也從無抱怨,只要一家開心就可以了。
十月懷胎之後,小美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婆婆很開心,但是照顧孫子剛剛兩三天,婆婆就覺得累,又出去玩耍了,小美不得已只好自己坐月子,每天還要照顧一家的生活起居。
小美的老公還不體貼,有一次下班回來,小美因為照顧孩子並沒有按時做晚飯,老公就開始問小美一天在家幹什麼,為什麼帶個孩子連飯都做不了,小美很委屈,但是也並沒有說什麼。從那次以後,小美到點按時把寶寶哄睡,再開始做晚飯。
小美一直維護「好媳婦」的形象,用自己的犧牲,換來內心的滿足感和他人的稱讚,而小美的這種「自我犧牲」的性格,其實都源自小時候的陰影。
小時候,小美家比較窮,是農村的,小美的媽媽每天要帶孩子,還要種地,爸爸回家沒有飯吃,就和媽媽吵架,有時候竟然動手。
後來,小美的媽媽再也受不了了,竟然和同村的一個男人走了。從此以後,其他的親戚和鄰居,就總是責怪小美的媽媽,說她的媽媽「不正經」、「不配做媽媽,不配做老婆」。
小美聽到了這些話,就覺得一個女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丈夫、孩子都照顧好,否則就會被人掛在嘴邊罵。也正是如此,小美在婚後才盡力地做一個「好媳婦」。
受虐型性格,即是指通過虐待自己來獲得滿足。在他人看來,受虐性格是畸形的、變態的,但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自虐型的人,他們看起來不盡相同,但大概有以下三種表現。
1、用自己的犧牲換取滿足
社會上總會有這樣一種人,感覺自身沒什麼價值,甚至在他人面前毫無存在感。但無論別人要求他做什麼,只要自己能滿足,無論自己多委屈,都可以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他人對自身的一種尊重。
但其實,沒有人是毫無價值的,而是他們自身對自己看輕,所以總是會「受虐」。
2、用自己的痛苦來折磨別人
通過虐待自己的方式,讓他人的情感受到折磨,這也是受虐性格的一種表現方式。
例如在戀愛中,談戀愛的雙方,其中一方要求分手,但是另外一方不願意,但是無可奈何,就通過自虐的方式,可能是用徹夜喝酒,也可能是其他極端的處理形式,在情感上折磨對方,讓對方感到難受,充滿負罪感,從而不敢離開。
3、被人拒絕、挫敗的時候,反而非常享受
所有人都經歷過被人拒絕時的一種無奈、尷尬,以及失敗之後的沮喪、悶悶不樂。
但是「受虐性格」的人,被人拒絕之後反而很享受,心裡並不像平常人一樣備受折磨。
還有一部分人,喜歡在挫折中找快感,每當自己失敗、沮喪、難受、生病的時候,就喜歡沉浸在裡邊,甚至通過各種方式向其他人炫耀。
自虐性格形成的原因,必然是經受過某些事情的刺激,或者是跟自己從小的成長經歷、父母的教育都有很大的關係。以下這五點原因,都會讓孩子形成「自虐」性格。
1、父母常常讓孩子覺得內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父母常常顯得比較暴躁,在孩子比較頑皮、不聽話時,父母總喜歡用「我是父母,我生了你,你還不孝順」,「你不來報答我,反而給我惹事」這類話來讓孩子常常覺得自己比較內疚。
孩子為了不讓自己覺得內疚,就會壓抑自己,以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在長期的壓抑之中,孩子漸漸地開始「自虐」,甚至會在「自虐」中找到一種安全感。
2、父母常常用道德約束,需要孩子對自己負責
父母對孩子不當的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常常用道德綁架,要求孩子對自己負責,更是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
比如有些孩子剛剛懂事,很多父母就會跟孩子講「等你長大之後,一定要養我,否則就是不孝」,強迫孩子對自己負責任。
可是,在孩子的意識中,「養父母」就漸漸形成了一種強迫式負責,並不是說「贍養父母」是不對的,但是這種從小就存在的壓迫,會讓孩子倍感壓力。
3、有重大創傷
一些重大的童年創傷,讓孩子無論在心靈還是身體上,都會受到重大的打擊。比如虐待、強暴、毆打等等。這種重大的創傷如果沒有特殊治療,是很難癒合的。
一些孩子會因為這些創傷,產生一些微妙的心理變化,對這種「被虐」的感覺習以為常甚至是喜歡。還有些孩子會在這其中,發現自己被虐待時,對方會感到害怕,從而習慣用自虐進行威脅。
4、父母的不當鼓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希望通過鼓勵教育,讓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越挫越勇的能力。
比如孩子跑步時不小心摔倒了並且腿部流血了,但是父母不僅不對孩子進行安慰,反而告訴孩子,只要堅持下來,就是勇敢的孩子。
在這種不當的鼓勵之下,孩子寧可摔得頭破血流,也一定要堅持,在成長之後依舊如此,他們寧可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受虐,也要為了別人的稱讚咬牙堅持。
5、父母常常表現出自己是在犧牲,成全他人和家庭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表現出一種「我是犧牲自我,來成全他人和家庭」的行為和語言,作為孩子,在日積月累中,思想上也會開始認同了父母的這種自我犧牲觀念,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形成這種受虐型性格。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潛在的,或者已經出現的「受虐」型性格,應該從幾個方面去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境況。
1、 先接納孩子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表現時,父母首先應該做的是包容和接納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父母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並不是可有可無,增強他們的存在感和自尊感。
2、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注
孩童時期,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對父母對孩子的忽略,都會造成孩子長大之後的種種問題。
因此,家長發現孩子有了「受虐型性格」的潛在表現之後,就要給足孩子安全感,經常帶孩子出去看看世界、經歷事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
3、 避免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其實是一種非常可恥的行為,在孩子已經出現受虐型性格的時候,父母應該有所收斂,畢竟孩子的出生並不是孩子能決定的,考慮清楚這一點之後,父母儘量地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一些讓孩子心靈受到創傷的話語。
4、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如果孩子「受虐型」心理比較嚴重,父母從各方面都無法解決,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可以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進行諮詢和治療。
每個家長都不應該忽略自身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孩子的一生或許會經歷很多的事情,而家長在生下孩子的那一刻,就應該做好這些準備不是嗎?
我是錦鯉媽咪,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孕嬰師,多平台簽約作者。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