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內向、自卑、玩遊戲上癮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有這一個共同點

2019-04-25     育兒規

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其中有2個孩子,在幼兒園時很像,都極度的內向和不合群,但10年後,卻天差地別,一個極度的優秀,一個卻極度的自卑和不自信。

「內向的孩子,有很多缺點,羞怯,不合群,自我,不懂得合作,將來走上社會,很難有出息。」這是現在主流社會,也是很多父母和老師對「內向性格」的看法。於是,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很多父母就開始著急、焦慮,並且想盡一切辦法,想讓孩子變得外向點。

素不知,正是父母的對內向的偏見,引起的焦慮、擔心和強制引導,才導致內向的孩子越來越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越來越自卑不合群。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跟蹤拍攝長達10年,記錄上同一所幼兒園的5個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成長視頻影像。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部長達10年的紀錄片,用切切實實影像告訴我們,不同的家庭教育,竟對一個內向孩子的成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它讓我們看到,原來內向孩子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和「叛逆」,都跟父母看待內向的態度有關。

辰辰的媽媽苦惱著說:我孩子她比較古怪

辰辰,從小就是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她只有一個玩伴,只要這個玩伴沒來,她永遠一個人孤獨的在那裡。對此,她的媽媽很不能理解,甚至說自己的孩子很古怪。


辰辰的媽媽是愛自己的孩子,但她對於辰辰這種天生的內向性格,非常的困惑和擔心。於是,掛在她嘴巴的話,都是「我希望女兒......我不希望女兒......」從視頻中,我們總是看到,辰辰媽媽總是一臉的擔心和苦惱。於是她一直試圖引導孩子更外向一些。


可是,到了初中,辰辰的狀態還是沒有改變,依然喜歡一個人獨處。她喜歡跟玩具熊講話,喜歡拍狼、小狗等,還喜歡上了玩網絡遊戲,她說:「在遊戲那個虛擬世界裡,我可以很放開的去做一些事情,並且我交到了很多朋友,都比現實生活中的好。」

可以看出,她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多麼的壓抑。這全部源自於媽媽的不認可和擔心。她從媽媽的擔心中,開始否認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只好在遊戲中尋找尊重和認可。


一一的媽媽,開心的說:別人眼中的「問題女兒」,在我們眼裡,蠻正常的

一一,在幼兒園裡更內向和安靜。辰辰還有一個小夥伴,而一一卻一個都沒有,她總喜歡一個人玩。她任何時候,都不願意跟別人在一起玩。在她眼裡,別的小朋友玩的東西, 都不是她喜歡的。在芭學園這個北京首屈一指的幼兒園裡,她總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連幼兒園的校長,大李老師都擔心的說:「如果一一一直這樣悠然自得,到最後成為一種這樣的狀態(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我擔心將來她的生存會出現問題。」

而對此,她的媽媽是一種什麼態度呢?

一一媽媽笑著對鏡頭說:「在我們眼裡,(我們女兒一一)蠻正常的。」因為她覺得自己和老公,都是內向的人,所以女兒是內向的,很正常啊,說明是親生的,無誤。

鏡頭轉到初中後,一一還是那麼內向和喜歡獨處,但她不像辰辰那樣,眼神里充滿了自卑和不自信,相反,她眼神里充滿了自信。雖然還是喜歡獨處,但如果需要與人交往和合作時,她能很好的與人溝通和合作。在別人眼裡,她是一個開朗又陽光的小女孩。



孩子自卑不合群,不是因為孩子內向,而是父母對「內向」的偏見

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來了,2個同樣是內向氣質的小女孩,為什麼10年後差距這麼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對於「內向」的態度。從視頻中可以看出,2位媽媽都非常愛她們的女兒,只是愛的方式不同。

辰辰的媽媽,對「內向性格」帶有敵意和偏見,所以總是擔心和苦惱。擔心孩子太內向,長大後不能養活自己;擔心孩子只喜歡拍阿貓阿狗,而不喜歡跟人交流;擔心女兒過度喜歡編程,導致手腳不靈活,影響將來發展......有無窮無盡的擔心。她從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很好的自己處理問題;她一直在以她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她在孩子身上看到,永遠都是缺點,於是一直在想辦法,幫孩子改掉「內向」這缺點,希望孩子變成她嚴重的好——「外向一點」。



而一一媽媽,卻時時刻刻表現出對孩子的肯定、信任和欣賞。幼兒園老師說一一內向,要媽媽多引導她去串門做客,一一媽媽引導了幾次後,發現孩子還是老樣子,也就順其自然,她覺得內向挺好的;小學時,問過一一,在班裡成績多少名啊?媽媽看到一一很無所謂,對排名沒有概念,於是再沒問過,因為她相信女兒;到了初中,一一自己就開始重視成績了。媽媽夸女兒是「自推型」,不用別人在後面推著走。

在她眼裡,從來不認為「內向」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性格,相反,她在女兒身上,看到的永遠都是的優點。



為什麼父母對內向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

1、父母的偏見和焦慮,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

內向的孩子,本身就比外向的孩子更敏感,而父母的對「內向」的偏見,內向的孩子,會常常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偏見,這會讓孩子喪失最基本「安全感」。

而沒有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孩子就更不敢跟別人一起玩耍和交流,因為他/她害怕被冷落和拋棄。漸漸的,孩子的內向,就會惡化成孤僻,這是很多孤僻症孩子永遠的痛。

2、父母的偏見和焦慮,讓孩子懷疑自己

「我這孩子啊,就是太內向,都不敢跟人打招呼......」、「我孩子太內向了,怎麼辦才好啊......」很多父母對於「內向的偏見」,會毫無保留的展示在外人面前,甚至很多時候,都在孩子的面前說這些話。

而孩子對於性格的好壞是沒有辨別能力的,Ta不知道父母只是不喜歡內向這個性格,Ta會誤以為,父母是不喜歡她/他這個人。這無異於在告訴孩子「你很差勁」,這樣從小一直被否定的孩子,能不自卑嗎?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對內向孩子才是最好的?

1、不要再有偏見了:無論什麼樣的性格,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差

馬雲說自己是內向型人格,樊登也說自己是內向型人格。很多人可能會說,怎麼可能,他們那麼能說?!但其實,真的是,因為內向是天生的。

比如嬰兒剛生下來,有些嚎啕大哭,聲音震耳欲聾,有些嬰兒則含蓄得很,只是小聲啼哭。這是我們人類少數幾個,天生的氣質。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的作者馬蒂·蘭妮女士,研究後發現,內向孩子和外向孩子,他們的大腦迴路是不一樣的。

簡單點來說,就是,外向的孩子,聽到一個信息後,就會馬上處理,通過直覺,迅速做出行動;而內向的孩子,在這個期間多了一個迴路,所以內向的孩子,別人以為他們更寡言少語,其實他們是在做深度思考。

2、幫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要求和希望他們變得外向。

內向的孩子,其實有很多優點。《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被美國心理學會,推薦美國家長和老師必讀的當代十部經典之首,在美國暢銷數十年,好評如潮,這本書告訴我們,內向孩子比外向孩子,在這些方面,表現通常更突出:情商更高,更喜歡學習新知、更注重細節、更善於分析、更清楚和理智掌控自己的情緒、更願意花時間去感受周圍事物、更能跟同伴愉快相處、更值得信賴、更堅持不懈、更有創造力……

因為內向是天生的,很難改變,所以父母,不應該期望他們成為很難成為的「外向性格的人」,而應該多幫助、引導孩子做自己,發揮內向氣質的潛在優勢,成為更好的自己。

3、少看孩子的缺點,多看、多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優點

總喜歡盯著孩子的缺點,總想補足孩子的缺點的父母,真是數不勝數。但這不怪他們,要怪就就怪傳統的「木桶原理」太深入人心。

木桶原理

傳統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的最短板,決定了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這個原理告誡我們:要想孩子變得更優秀,將來的路走得更寬更遠,就要不斷的補足孩子的不足和短處。


反木桶原理

而當代創新的反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吧,只要我們不斷的加長我們的「長板」,我們也可以裝下更多的水。這個創新的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不斷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孩子們一樣可以不斷躍遷和成長,成為國家棟樑、人中龍鳳。

內向的性格不可怕,可怕的對內向的偏見!寶爸寶媽,如果您的孩子也屬於內向,那麼,從今天開始,停止毫無意義的偏見吧,換個角度,去欣賞孩子的「內向」,欣賞這個被曲解的好性格,這樣,孩子才能如您所願,越來越優秀。

育兒路上很苦很累,也可以很輕鬆。歡迎關注我們,育兒規:助您輕鬆養育,優秀且幸福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N_3_WsBmyVoG_1ZNV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