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又叫『扎匠』,專門從事一些像大匾、蒸籠、竹籃等家用器具的編織工作,現在很少見,青年人也難得聽說。這一傳統手工藝正迅速地消失。在寶應縣西安豐鎮,還有這麼一位篾匠傳人,他叫史成雲。
今年66歲的史成雲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篾匠很吃香。寶應是水鄉,竹籃、竹魚簍這些器具幾乎家家都用,都是由人工編扎、修補的。挑著擔子,喊著口號,走街串巷,就是當時篾匠的職業生活。
史成雲是家族第六代篾匠傳人,從13歲起就干這行了。他的篾匠手藝是和父親學來的。史成雲說,篾匠父親也是老革命者。
這把老手工錐子,史成雲用了一輩子。這是篾匠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篾匠固定器具不用膠水、釘子,主要靠手工打孔穿插物料綑紮固定。手工錐子就是打孔的作用。 這一捆貌似粗粉絲狀的物件是牛皮條,是史成雲一根根裁剪的。史成雲說,它的作用就像現在的繩子,不過要比繩子結實得多。
做篾匠活很辛苦,靠的就是一雙手。史成雲說,以前他經常被竹子、刀劃傷,到了冬天,戴手套不方便幹活,手常常裂口子。
如今隨著塑料製品的普及,竹子器具用的人越來越少,篾匠這一行生意不好做了。史成雲說,他們這行大部分人都已經轉了行。不過作為篾匠家族的第六代傳人,他還是不願意扔下乾了50年的手藝,有感情了。現在,史成雲和兒子居住在西安豐鎮農貿市場內,每天上午給兒子幫忙做滷菜,下午就坐在門口繼續他的篾匠活。一些周邊居民時常還會請老史幫忙修修老物件,或者定製一些順手的器具。
史成雲的兒子叫史永海,高中畢業後,傳承了父親的路,但他6年前,迫於生計,改行做了滷菜。不過作為家族篾匠的第七代傳人,史永海現在還是學會了這門傳統手藝。
史成雲說,現在孫子在讀大學,靠後代來傳承這門手藝,已經不現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篾匠能和工藝品路線結合,有感興趣的人把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記者:苗培欣|來源:寶應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