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簡稱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國家「211工程」、軍隊「2110工程」和原總後勤部「53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軍隊研究生培養重點建設院校,是軍隊3所設置研究生院的單位之一,是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高校。學校本部坐落在上海市,占地面積2685畝。校機關設「四部二院」,下轄「一部八系」、3個師級學員管理單位、3所附屬醫院、1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5個干休所,現已成為我軍面向東南沿海的重要衛勤力量。
海軍軍醫大學創建於1949年9月,當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主要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國民黨原國防醫學院部分留大陸人員和從地方招聘的專家教授組成。1950年10月,更名為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9日,由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2017年6月29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並對外保留第二軍醫大學校名。
該校現為國家「雙一流」重點學科建設院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是36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該校設有全國唯一的中醫學八年制專業,現有的海軍醫學系、衛生勤務學系、中醫系、麻醉系均為全軍唯一的專業系。學校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數2個,二、三級國家重點學科數26個;現有碩士學位授權點9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3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學校始終處於全軍院校和全國醫科院校第一方陣,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學排名(ESI)中,有7個學科入選全球前1%,位居全軍院校第一。
該校是一所培養衛生事業專門人才的全國重點醫科大學。建校7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求實、創新、嚴謹、獻身」的校訓,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愛、篤行」為精神內核的「紅十字方隊文化」,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學校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校的主要培訓層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任職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等。開設臨床醫學、海軍臨床醫學、藥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護理學等13個專業。該校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動搖、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動搖、教學基本建設的優先地位不動搖,穩步推進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建設,形成國家精品課程4門、軍隊優質課程4門、國家教學團隊和精品課程數量穩居全軍醫科院校之首,連續11年入選16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位列全國醫科院校第一。
該校實施了「5511」人才工程,搭建起一座以兩院院士為塔尖、學科帶頭人為塔身、青年才俊為塔基的「人才金字塔」。建校以來,學校共為軍隊輸送了12萬餘名合格醫學人才,培養了全軍85%以上的海軍衛生幹部、80%的衛勤管理幹部、85%的軍事藥學人才。以吳孟超院士為代表的8名院士數,領跑全國醫科院校(綜合性大學除外)。學校擁有國家「千人計劃」和「青年千人計劃」2名,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9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6名,7人入選何梁何利獎,10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此外還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選國家、軍隊和省部級各類人才獎勵計劃,人才數質量位居全國醫科院校前列,為學校教育事業領航導向。
海軍軍醫大學面向普通地方高中畢業生,招收培養有軍籍生長軍官學員、無軍籍地方生共兩類學員。其中生長軍官學員招收批次為提前批,入學即入伍,畢業後分配至部隊工作。無軍籍地方生是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招收培養的地方本科生,無軍籍地方生招收批次為普通本科第一批,畢業後不入伍,可按相關規定報考軍隊文職人員,也可面向社會自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