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馬景林: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反而容易急功近利

2020-11-20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北京四中馬景林: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反而容易急功近利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中學,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是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不斷在思索的問題。

近日,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不要太過強化教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應本著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在他看來, 「教育人都愛說『靜待花開』。但是『靜待花開』的前一步是『花開有期』。但是因為花期不一樣,非要在設定的時間段來看這朵花開得怎麼樣,相對來說是不公平的。」學生的成長過程是階段性的,並不是所有孩子在關鍵時段都能保持持續優秀,尤其當知識挑戰越來越大時。」

他建議, 家長評價孩子不要有即時性,要有一個時間的觀念,急功近利則會容易犯錯。

考試只是教育評價中的一部分

談到考試,馬景林表示,這只是教育評價中的一部分,教育評價的內容是多元的,不僅包括教學分數,還包括人的成長成才等一系列的內容。「我們堅持『德育、心育、智育、體藝教育、勞動教育』五育並舉,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馬景林建議,家長評價孩子不要有即時性,要有一個時間的觀念,急功近利則會容易犯錯。

與學習成績的評價相對應,德育的量化評價遠沒那麼簡單。立德樹人落地的方式和實現路徑是什麼?

北京四中在社會實踐上下足了功夫。以志願服務為例,北京四中開展德育教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完善自我、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來培養學生們家國天下的情懷和捨我其誰的擔當。「教育的人文屬性只有和社會屬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個人發展才會相對健全。」

馬景林談到了帶學生去農村的小學和初中支教.「支教的經歷給了同學們很大的收穫甚至是衝擊,有多位臨近畢業的高三學生在文字中表述,『我一輩子都會關注鄉村教育,並勵志要在這方面做出一些工作』。」

他認為,檔案留存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能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反思回顧的記錄,日後通過這些內容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是有價值的。

「德育的量化是非常難的,我們的活動設計能帶給學生這樣的心理感受,便是德育評價最有效的部分。所以不能量化的德育,要用有效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真實反應。畢竟有些量化是精準到數字的,但數字背後的東西不一定準確。」

成為一名逐漸成熟的學習者

如果改變用分數評價學生、培養學生的「貼標籤」做法,那麼學生怎麼學?學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北京四中2020-2021學年開學典禮上馬景林校長的講話里,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他認為今天的在校學生,應該努力做青春年代的智者——從一名合格的學習者,逐漸向自得其樂、懂得學以致用的學習者的過渡,是一個艱辛的躍升過程,在學習中的逐漸成熟,就是智慧逐步增長的過程。智慧的增長,才是我們諸位在未來學習、工作中最需要、最寶貴的財富。

第一步,要做合格的學習者。能夠高效率地完成課內學習任務,避免重複學習;對知識保持好奇,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不要讓教材成為自己知識的全部來源,要積極參與各種類型學習並堅持讀書;要有自己深度研究的項目,其中的學習、研究經驗和體會,將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效果;讀書與行走並行,兩者的結合會使你成為智慧的行者與閱讀者。

第二,試著做一名自得其樂的學習者。功利的學習動機會使學習成為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我們能努力達到自得其樂的境界,就能做到既快樂地學習,還會收到好的效果。

實現的路徑有三:

一是要求同學不可出於功利的目的去學習,考的就好好學,不考的就不好好學,甚至不學的現象要杜絕,要善於發現學習本身的樂趣;

二是要專注學習的過程,而非單一的學習結果。傾心於學習過程本身,馭書作馬,關注知識本身的豐富。

三是要注重未來的學習,不要沉湎過去。學習新知識,展開新的思考,而不是在舊知識的學習成果中沉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習者、未來成功的學習者;四是堅持合作學習,體會合作的快樂。 學習從來不是封閉自我,特彆強調交流、分工合作,高速變化的信息時代,更需要夥伴、團隊的合作與支撐,這本身就是快樂的。

第三,努力做一名學以致用的學習者。

一是為了知識的應用:你學習了新的知識概念、定義,至少可以知道如何解題,進而了解到知識在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二是在學習中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慢慢會讓你在知識上融會貫通,切實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對未來學習有特別的意義;

三是我們的學習最終是以知識為武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中學時代開始,我們就要有這種意識,並嘗試著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會極大地刺激我們學習的興趣;

四是關於學以致用最核心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努力就是要服務於社會的進步,致力於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甚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成為能處理壓力與挑戰的智者

學習壓力方面。

第一,學習的很多環節是相對獨立的,最終的習得要靠我們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等去完成,這自然需要時間,是個過程。沒有必要在學習之外,給自己增加階段性的壓力,無助於學習,徒增煩惱。

學習上的高投入,當然期待高產出,但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

第二,要杜絕學習中的功利思想,更專注於知識本身的學習。同學們在學習中的功利思想有兩類,一類是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關注成績、名次;一類是自己喜歡的學科,覺得對自己升學有用的學科,付出的時間多一點。相反,對有些學科就重視不夠,這兩類功利的思想,要麼是增添了學習之外的壓力,要麼就是忽略了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形成了對學習偏頗的認識,反而造成了學習中的困難。

第三, 作為學習者,要盡情享受學習過程中的快樂。這種快樂無非是指學到了新知識,學會了問題的解決,並伴有自己的某些感悟和成長,從而帶來的快樂;再有就是來自老師和同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與你的合作、互動、互助,給你帶來的精神層面的快樂。

第四, 我們在青春年代的學習,應該是在更廣義學習概念下的學習。課內學習不是學習的全部,教科書也不是你全部知識的唯一來源,我們應該有更廣泛的閱讀,和其他更豐富的學習經歷和體驗。

人際關係方面。

比如親子關係:從同學們的角度來講,必須做到孝敬。我個人認為孝敬包含三層含義:感恩、理解、尊重。我們要感恩父母賦予我們生命、養育、期待,帶給我們的一切一切,這是世間最大的恩情;我們要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期待、要求,雖然有時候你甚至覺得這是負擔,好麻煩,但他們的一切出發點都是希望你成長地更好。

又如同學關係:同學是你學習的夥伴、成長的夥伴、快樂的夥伴,中學時代同學的友誼可能更長久,所以我們該「珍惜」。珍惜在一起學習的快樂時光,珍惜我們共同的成長,珍惜人生中最純粹的快樂。

再如師生關係:教師可能是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對你的成長最有責任心的群體。他們除了教書,還會育人,對老師,我們要學會親近,親其師,信其道。

小我和大我的關係。

懂得自我發展的目的是服務社會、報效國家,學著做教育引導社會的使者,這是四中人該有的責任和思考。真的要成為這樣的使者,必須首先成為一名知識、思想合格的學習者,讀書不斷,學習不止;還要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人和研究者;努力成為科技進步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以理性的精神看待科技進步的規律,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進程;更要成為生活中的幸福者,唯有如此,才能傳遞幸福和成功,實現引導社會的目的。

面向未來,新時代中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

在2018年的兩會上,馬景林校長作為政協委員回答「新時代的中學生面向未來該具備哪些能力」的記者提問時也提到,新時代的中學生除了勤奮誠信、勤勞簡樸、遵規守紀、尊敬師長等一些基本要求之外,還應具備六個方面要求:

首先,要有家國情懷。要有家國天下的情懷、捨我其誰的擔當。有了這樣一種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個人的發展就會獲得不竭動力。

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積極地面對周邊的人和事,才能夠從容地面對得失和寵辱,才能夠懂得感恩與回報。有了這樣一種健全的人格,將來走向社會也是大有益處。

第三,要有健康的體魄。要真正樹立健康第一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並且真正付諸行動,讓生命充滿活力,為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第四,要正確處理好課內學習和學有所長的關係。在高質量完成課內學習的前提之下,要了解一門科學,深入研究一個問題,這不僅對課內學習有幫助,還有可能成為未來職業生涯的基點。

第五,要關注藝術。要學會一點藝術技能,提升自己審美水平,通過關注藝術來提升自己的創造力。關注藝術的人,他的生活也一定是豐富多彩的。

最後,還要關注技術與社會。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要很好地去了解關注國內外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而且還要有意識地了解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的關係。

綜合自

1.新華社網站: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本著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2.中國網: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新時代中學生應具備這6種能力;

3.公眾號北京四中:做青春年代的「智者」| 馬景林校長在北京四中2020-2021學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實習生 孫有勤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2_5HUBdHeNs4oxIS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