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又上頭條!

2020-05-23   壽光日報

原標題:壽光,又上頭條!

《農民日報》5月16日2版頭條

山東壽光的設施蔬菜產業有多強?面積約60萬畝,年產量可達450萬噸;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菜農畝均純收入超3萬元;一戶普通菜農,管理一到兩個大棚,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

壽光設施蔬菜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孕育,90年代發展,21世紀後進入穩步提升階段,其科技水平和富民能力始終領跑全國,並催生了「壽光模式」。近年來,「壽光模式」走向全國,每年接待「為菜而來」的客人超200萬人次,全國所有新建大棚中,有一半以上包含「壽光元素」。

壽光蔬菜,已成為我國農業產業的一個標杆。而這些耀眼成績的取得,在市委副書記、市長趙緒春看來,有一個最重要的根基,就是壽光始終堅持把蔬菜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他說:「在產地環境改良和大數據支撐的基礎上,全面落地『產管並重』發展戰略,堅持以標準化為核心,抓蔬菜安全生產,以網格化為要點,抓質量安全監管,構建起覆蓋從地頭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優化生產環境,築牢安全根基;大數據做支撐,構建可追溯體系

日前,記者跟隨「山東農產品質量安全報道團」來到壽光。在洛城街道浮橋村的大棚里,菜農岳作忠抓起一把土壤對記者說:「你看,這是蚯蚓鑽出來的孔洞,這是自然長出來的小蘑菇。以前種菜大肥大水,土壤板結厲害。2011年以來,咱們改施有機肥,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土壤越來越軟,土質越來越好。」

2010年前後,不少消費者開始對壽光蔬菜的品質產生疑慮,連續多年種大棚,肥料用的多,土傳病害也嚴重,怎麼產出優質安全的蔬菜?從那時起,壽光開始推進「沃土工程」。自2011年起,岳作忠每購買一噸新型肥料,就享受政府補貼300元。後來安裝的水肥一體化設備,也獲得了2000元的項目補貼。

壽光市委副書記李永光介紹,良好的產地環境,是生產優質安全蔬菜的前提。壽光自2011年起,在「沃土工程」上已累計投入3200餘萬元,改良土壤28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20.3萬畝,蔬菜秸稈綜合處置率已達90%。專業數據顯示,壽光土壤有機質由1.56%提高到1.87%,土壤孔隙度由47.7%提高到49.2%,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

有了好的產地環境,農戶的生產狀態如何?農資怎麼購入?檢測數據如何?產品如何進入市場?壽光的做法是構建一個涵蓋所有農戶、所有地塊、所有農資經營戶和所有市場的大數據監管體系。「從2016年5月開始,壽光已累計投入了800萬元,建成了涵蓋農業投入品交易、蔬菜種植管理、蔬菜交易、標準化技術落地、質量檢測數據、農業大數據搜索等內容的農業大數據平台,以此為支撐建立起蔬菜生產全程可追溯體系。」李永光說。

以標準化為核心,以智慧化為手段,實現優質安全蔬菜「產出來」

「這新大棚是2018年建的,長340米,寬20多米,總占地23畝,棚內生產面積10.5畝。」在洛城街道東斟灌村,菜農李桂清說,「棚內安裝了水肥一體化、溫濕度自動控制、軌道運輸等新設備,現在很多農活兒用手機就能幹了。」

在李桂清看來,這一個新大棚,就是一個標準化、智慧化的生產車間,不僅讓勞動強度大幅降低,也讓眾多的標準化生產技術通過智慧化的設施和管理實現了精準落地,畝均化肥、農藥使用量,比以前舊棚分別降低了40%和25%。而在東斟灌村,這種新建的高標準大棚已有300多個。

優質安全蔬菜如何「產出來」?標準化生產是核心和關鍵。如何落地標準化生產,首先要做到「有標可依」。2018年7月,農業農村部與山東省政府簽署省部共建合作備忘錄,共同在壽光建設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據壽光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曹建國介紹,壽光按照「探索建立蔬菜生產的壽光標準,進而形成全國標準、世界標準」的要求,中心已經完成了蔬菜質量標準資料庫建設,收集梳理相關標準1920條,先後編制了涉及37種蔬菜的日光溫室建設、實用技術、產品安全等54項生產技術規範,《設施番茄主要病毒病防控技術規程》《番茄穴盤嫁接育苗技術規程》等6項地方標準已完成評審。

如何實現標準落地?壽光推進蔬菜科技創新研發聚集中心建設,先後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40多家省級以上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關係,近年來研發推廣應用的棚內水肥溫濕藥等物聯網管控技術,除蔬菜定值、生長打頭、果實採摘等少數環節外,已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標準化、智慧化。同時,組織開展標準化生產大培訓,去年以來已培訓15場次,培訓蔬菜園區負責人和種植大戶等5200餘人。

人員設備到位,全域網格監管,確保蔬菜質量安全「管得住」

「今天我們要去洛城街道黃家村的260個大棚採樣,還要去幾個蔬菜市場抽檢。」5月8日一大早,壽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李曉瑞就拿著地圖與同伴交流,確定當天要完成的監管任務,這也是兩人近年來的工作常態。

2019年5月,壽光市面向社會招聘了56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當時,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的李曉瑞應聘上崗,自此成了壽光蔬菜質量安全的守護者之一。「這個職位很小,但是責任很大。我們壽光農民30多年來,就是靠著種菜富起來的,一旦質量安全出了問題,砸的是全市農民的飯碗。」李曉瑞說。

蔬菜質量安全「管出來」,誰來監管?怎麼監管?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秀欣介紹,壽光把全市15個鎮街區劃分為28個網格,配備56名監管員、28輛專用車,對所有農資市場、合作社和種植戶的農產品、農投品質量安全進行全年全天候監管,確保實現每年網格內蔬菜種植戶檢測覆蓋率100%,蔬菜經營主體抽檢覆蓋率100%。

以網格化為基礎,壽光高標準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示範鎮創建,對15個鎮街區統一規範辦公室和檢測室,按照「村村有網格、村村有監管員」要求,配備鎮村專兼職監管員達1125人,構建起「村級有人看、鎮級有人管、市級有人查」的監管體系。

2019年,壽光共抽檢蔬菜樣品76189批次,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9.6%。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壽光各網格加大排查力度,已排查合作社6436個次,抽檢蔬菜樣品33590批次,檢測合格率為99.5%。同時,壽光督促合作社加強蔬菜質量自檢,全市已規範建設蔬菜檢測室並正常開展自律性檢測的合作社達530家。

消息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