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教育」的標準下,被掏空的不只大人,還有孩子

2019-11-19     東西兒童教育

01

昨天朋友吐槽,自打孩子開始上小學,她那從不沾家務活的隊友就愛上了廚房:

吃完立馬搶著洗碗,廚房一呆就是個把小時,每個碗都擦得乾乾淨淨不說,順帶還要把水槽清潔一下,恨不得把抽油煙機都拆下來清洗,真是模範得不能再模範,這下好了,雙十一省了洗碗機的開銷。

直到昨天,輔導作業吼得嗓子冒煙的朋友,進廚房倒杯水喝,只見隊友邊看《奇葩說》邊樂呵呵的刷著鍋,才猛然發現:原來任勞任怨的秘密在這裡!廚房成了最佳「避難地」!

氣得她當場奪過抹布,把豬隊友趕進書房,果然十分鐘後,如雷的吼聲再次響起。

她對我說:你知道麼,比起輔導作業,我真的願意洗碗啊。

唉,對家有小學娃的爹媽來說:

自由的時間是奢侈品,能多賺一分鐘是一分鐘。

以前幼兒園時約吃約喝的歡樂家長群,如今搖身一變,變成了小學吐槽求安慰群,因為:寶寶心裡苦,只敢在這個群里發泄一下。

一個媽媽把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發到群里,「這是語文老師發的作業,還沒算數學的,今晚不知道10點能不能收工o(╥﹏╥)o」

立即有安慰的:

「抱抱,老師也是想給娃打下好基礎,你家寶貝多懂事的,以後肯定是學霸。」

也有比慘的:

「我們做都做不完o(╥﹏╥)o……感覺聲帶都要壞掉了,每次吼娃都覺得自己像個瘋子,可不吼又不行,一會鉛筆掉地上、一會找不到橡皮擦,總之就是不想做作業。」

「我們也是,作業多得沒辦法,一會還要整手抄報,做課堂英語卡片,只能等娃睡著後,老母親接力……能不能給我一份996的幸福啊……」

「我也想要996!每天輔導完作業都十點了,催娃洗漱又至少半小時,等我12點好不容易癱倒在床上,感覺從身體到靈魂都已被掏空。」

「現在我才明白,為啥老有過來人勸我珍惜幼兒園時光,明天我也勸別個千萬不要生啊。」

「哈哈,我家娃周末還在問我:能不能把小學學費退了,交給幼兒園?」

……

是啊,小學難,就難在比996還996,不要說時光,連時間都壓榨沒了。

(圖片來源於Pexels)

02

誰不想母慈子孝、每天一家人其樂融融,邊吃晚飯邊聊聊天,吃完飯還有時間散散步。

只是當你聽到閱讀打卡群里交的作業,別家娃那標準的讀音,再回頭看自家娃的磕巴,不是說都是零基礎麼?

當你看到別家娃作業的工整,再回頭看自家娃的潦草,不是說這個年齡的小孩,手指力量不足嗎?

當你看到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都很棒,催你快點補上進度,不然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

你還有散步的心麼?

記得網上有個段子,形象地描述了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別:

幼兒園,孩子在海邊砌了座稀奇古怪的沙雕,我發自內心地誇獎:「寶貝,你真棒,好有創意!」

小學後,不要說孩子還有沒有時間砌沙雕,就算他砌了一座很漂亮的沙雕,也再難獲得父母的讚許--小升初可不考砌沙雕;

幼兒園,我會為孩子認出一個字,唱出一首英文兒歌欣喜,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能獲得正面鼓勵。

小學後,孩子拿著卷子興沖沖跑過來:「媽媽,我數學考了97!」我只想問:「你們班這次考100分的有好多個?」

......

還記得麼?

小學前,孩子纏著你,因為想你和他一起做遊戲,給他講故事;

小學後,孩子躲著你,因為你只想讓他做作業,給他預複習。

小學前,孩子遲遲不肯睡,惦記著沒搭完的積木,沒畫完的畫;

小學後,孩子恨不得早點睡,一說起溫習下後鼻韻母,就直打哈欠。

聰明的你,已經猜到答案了吧:

幼兒園,愛的體現是鼓勵,標準是多元的,感覺是主觀的,父母眼裡的孩子,是無價的藝術品,未來有著無限可能性;

上了小學,愛的體現是督促,標準是唯一的,現實會客觀的告訴你,不管未來有多少可能性,當下都繞不開這兩個字:成績。

標準變了,節奏變了,沒準備好的你和措不及防的孩子,自然忙得找不到北。

(圖片來源於Pexels)

03

杭州一個媽媽發的朋友圈上了熱搜: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情況是該叫醒他寫作業還是讓他繼續睡?傍晚六點,我在客廳看電子書,他在書房做作業,我聽到有打鼾的聲音,然後走到書房,就看到這個場景:右手拿著筆,頭靠在左手上,壓著寫了一半的練字本,睡著了。」

「我幫他把筆拿掉,蓋了小被子,等喊他起來吃飯時,兒子卻緊張地不停念叨好幾樣作業還沒做完。」

……

看到這,你是不是有種《摩登時代》現代版的荒誕感?

竭盡全力仍趕不上流水線進度的機械卓別林,和拚命努力也寫不完作業的孤獨孩子,何其相似。

忍不住為孩子心疼。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調研顯示,小學生平均每日在校時長為8.1小時,比很多上班族的工作時間還要長,平均每周課外學習時間13.8小時,名列全球第一。

這些數據意味著,如果把學習視為一份職業,我們孩子的「工作」強度甚至超過了「996」,很多孩子加上周末的興趣班、補習班,幾乎全年無休,天天如此。

再看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小學生近視率達到45%、初中生74%、高中生83%,青少年近視率排名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僅為10%,看來,這些年的眼保健操是白做了。

這是最近收到的讀者留言,滿屏無奈讓人感同身受。

醫生很清楚:近視不過是成績的伴生品,藥不能停,副作用也就沒法斷。

說句不好聽點的,曾經講著《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溫柔媽媽,如今不得不化身狠心的監工,曾經被你視為無價珍品的孩子,如今不過是流水線上合格與否的工業品。

「工業化教育」的標準下,被掏空的不只大人,還有孩子。

04

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今天吃點苦,是為了將來好。

是啊,我們這代家長,不都是這麼讀書學習過來的麼?今天好的生活條件,要歸功於此。

可奇怪了,按理說家長們該老馬識途、駕輕就熟,怎麼重走一遍卻如此磕磕碰碰,焦慮難耐?

對此,兒童心理學家葉壯的解讀有點犀利:

「你家孩子在學校里考100分只能證明一點,他是一堆螺絲釘里最標準的那個,這有什麼可高興的?」

是啊,也許我們心底,也一樣有這麼想過,才在自己親自實踐時,變得猶豫,連我們自己都不敢說過好了自己的一生,又怎麼敢保證,孩子今天吃的苦,將來一定能轉換為幸福的人生呢?

更重要的是,時代變了。

隨著5G、人工智慧紛至沓來,連我們不熟悉的區塊鏈都要成核心技術了,生活在以更快更顛覆的速度疊代、演化。

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它最大的作用是完成從0到1,至於多元、創新、去標準化的從1到10,它力所不及。

可是因為教育資源的有限,這條本就不寬的賽道競爭變得格外殘酷了,殘酷到在幼兒園給與孩子的多元培養,都要拋棄。

甚至出現了,越是『好的幼兒園』,上了小學越困難的說法。

所以,小學難,就難在你不忍心、不認同,又無可奈何。

(圖片來源於Pexels)

05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為了幫大家看清楚,小學難是個現狀,因為它的標準跟幼兒園區別太大,又沒留什麼過渡時間給孩子。但這個現狀並不代表未來的趨勢。

為了不讓自己、孩子陷入被掏空的狀態里,我們既要知道哪些是要提前準備的,怎麼跟現狀接軌。也要清楚哪些是可捨棄,可堅持的,不被現狀迷惑。

1、4-6歲,請用兩年時間做好準備,來彌補現有小學教育不給孩子留時間的Bug,讓孩子切換跑道時不至於那麼痛苦,不適應。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這個「預」的內容很關鍵。

做準備,不是將小學知識提前化,把小學一二年級的課本都提前教給孩子,那沒有意義,只會讓他進小學後上課更提不起勁。

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在小學入學前,做好習慣和作息,思維與能力上的準備。

2、第一點做到了,孩子上小學後,家長反而應該把心態放平。

孩子已經在學校承受了壓力,回家更多應該得到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我們需要理解,對孩子來說,學習是個過程,不可能每個動作一開始就做得很標準。

孩子不是螺絲釘,認識並接受個體的差異,是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功課。

比如,讓很多一年級家長頭疼的拼音學習,有的孩子比較早慧,可能很快就搞定了,複韻母、後鼻韻母門兒清。有的孩子晚熟點,當前表現讓人有點焦慮,其實,他們二年級、三年級還會使用拼音,反覆練習中慢慢也就跟上來了。

所以,你能接受孩子入學後,半年乃至一年半內,成績不那麼出色嗎?能夠保持內心平靜地相信和幫助孩子嗎?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捨棄和堅持了,是不是能捨棄一些當前的爭先,為孩子更遠的未來堅持。想清楚了這點,小學就不會那麼「難」。

最後,我想說,教育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學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體系中的很小一部分,孩子是我們自己的。正因如此,我們才是孩子教育的主體,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

掏空不掏空,關鍵的區別就在於,你是追著別人的節奏跑,還是堅持走好自己的節奏!

千媽絮絮叨:

也許是受到經濟學出身的影響,千媽一直是個很冷靜的人,在教育上,也延續了這種冷靜理性,不太容易受外界影響。

所以我不怎麼喜歡在文章中製造焦慮帶節奏,更願意站在獨立的角度,分析現有教育體系,客觀看待它的優點和弊端,該接軌的地方接軌,該捨棄的地方大膽捨棄。

關於幼小銜接段的接軌準備,我之前分享過很多乾貨文,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回頭看看:

幼小銜接,做不做,做什麼?先聽老師怎麼說……90%的父母理解有錯

親歷|那些機構不會告訴你的「幼升小」實戰經驗和切身教訓

如何讓孩子大量識字?我用三年實踐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沒想到,這部30多年前的動畫片,讓孩子愛上了識字!強烈推薦

孩子學寫字的3個關鍵點,一定要提早知道!

那些數學好的孩子,在生活細節上就開始培養數學能力了!

一文說清「幼升小」數學怎麼學,怎麼教

關於課本外的拓展教育,我也一直在努力,上周日「有意思的古詩詞」你們看了嗎?類似的多元領域,我會繼續堅持。

目的很簡單:

希望更多孩子有充分的準備,有自己的節奏,不要成為被掏空的螺絲釘,而是眼裡有光,未來可期!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咨訊」、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來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i8h24BMH2_cNUg8o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