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不會說話,誰會喜歡我啊?

2019-10-22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小A是一名大三的女生,她走進諮詢室後一言不發。沉默了兩分鐘之後,她終於緩緩地開口了。

「老師,我……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說。」

「先深呼幾口氣,讓自己放鬆下來。在這裡你想說什麼都可以。」

「我覺得我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說話。」

「噢?在哪些場合下不知道怎麼說話呢?那給你帶來什麼困擾?」

「任何時候吧,我和同學在一起他們聊得很開心,我就不知道該不該開口說話。每當我組織好語言,想加入的時候,他們已經轉移話題了。」

「所以聽起來你並不是不知道該怎麼說話,而是不知道該不該說話,對嗎?」

「好像是的,有時候我特別想說,但是內心裡有一個聲音會告訴我,得想好了再說。」

生活中我們會見到這樣的人,沉默寡言,但是每句發言都口出金句,讓人讚嘆。我把這類人叫做「謹言慎行」的社交焦慮者。這種類型的人最大的特點是「完美主義」。

從認知治療的視角分析,這類人的中間信念是「我不能暴露任何缺點,否則別人會不喜歡我」,可是現實中一個人很難不出現紕漏,這種絕對化的信念逐漸讓「謹言慎行」的焦慮者形成了一個頑固的核心信念「我可能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慢慢放鬆之後,小A給我講了兩段經歷:

有一次小組討論過程中,大家在討論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學習的利弊,大家侃侃而談。可是在小A內心裡,大家的發言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意,所以她一直在思考和組織一個可以一鳴驚人的觀點。她剛剛捕捉到一個可能大家忽略的點,然後開始組織語言希望把這個觀點說得精彩一些,想著想著她內心激動不已。

她預演著自己要這樣說的話大家會如何表達讚嘆,她感覺自己心跳加速、雙頰泛紅、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正當她即將組織好語言想要發言時,一個胖胖的小男生把這個觀點講了出來。他講得很淺,根本就沒有思考清楚,只是初步提出了這個觀念,可是立刻有人表示贊同並開始補充,漸漸這個思路被人補充完善了。

她非常懊惱,甚至有點自責,責怪自己腦筋轉得太慢,責怪自己不夠勇敢不能一邊說一邊想。

所以小A吸取了教訓,她決定下一次有一個好的想法,哪怕沒有組織完善,也要先提出來,這樣大家可以補充,而我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兩周之後的一次職業生涯規劃課,老師組織大家對「跨界」與「斜槓青年」的現象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開始,小A非常著急,她很擔心自己又像上次一樣全場沉默,所以一直轉動腦筋,想要儘快想出一個精彩的觀點。

可是她一遍遍否定自己腦子裡蹦出的觀點,「不行不行,這個觀點也太普通了」。漸漸地,討論時間過半了,很多很多觀點都被提到了,小A感覺非常沮喪。

由於一直保持全身緊繃的狀態,現在小A甚至有點疲憊,她覺得到了必須要豁出去的時候了,「我覺得「跨界」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沒有想好就盲目轉行,只會是干一行轉一行。這個時代越來越缺乏工匠精神。」發言最多的小C表示贊同,並希望小A說得更多一些,這樣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思路待會兒做presentation時可以很出彩。

可是小A沒有準備好,儘管磕磕巴巴地把想說的內容說完整了,但是她還是感覺羞愧極了,恨不能趕緊從這裡消失。

下課之後她一個人跑回了宿舍,整個下午她腦子裡都在反覆回憶自己說過話,甚至想像著從他人看來自己是一個多麼愚蠢的形象。

她越想越難受。

要是能夠時光倒流就好了,最後她這樣想。


這兩次經驗讓小A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她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表達自己了。

謹言慎行的人最在意自己是否受人喜歡,可是過於的謹慎和表現完美,反而讓人覺得高冷而有距離感。

事實上,不完美更讓人充滿魅力。

社會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通過實驗發現了著名的「犯錯效應」——人際關係中,最吸引人的並不是完美形象,而是那些能力水平較強,但又偶爾犯錯的人

  • 我們總以為自己表現得精彩絕倫,別人會記得。可是到頭來,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那些出醜和逗比的時刻。

在寫作中,我也常常有這樣的感受。認真寫完一篇文章自己賞讀時,感覺自己就是天才,這麼精彩的言論一定會成為爆款。可是文章發出去後,閱讀量卻寥寥無幾,只有幾個好基友給我挽尊。

反而時不時隨意的一句抖機靈和暴露智商的言語,被大家關注和喜歡。

這是來自網友的¥%@(我忘記留署名的空了,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你),暫且叫你1號吧。

突然之間覺得自己不會和別人相處,在一個團體裡面總感覺自己是透明的,面對陌生人連簡單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很難。平時朋友也不是很多,幾乎沒有很親密的朋友,但是自己一個人待著時很享受,所以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不要改變,去和別人多接觸。當然會羨慕那些朋友很多的人,平時一起吃飯或者怎樣,但是想到維持友誼也很需要時間……只想享受友誼的美好,卻不想盡義務?

1號你好:

我或許能夠感覺到你的矛盾和苦惱。內心深處想要和周圍的人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可是這是一件多麼費精力的事情。能夠一直一個人待著,感受這份放鬆就好了。可是放鬆久了,一個叫做「孤獨」的惡魔又出現了,它惡狠狠地盯著我們說:你是一個loser。

不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表達的心態。但這確實也曾是我的困擾。

比如你說的自我介紹,它真的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我一度還覺得我的麻煩更特殊,因為我的名字里有生僻字。如何把自我介紹講得精彩,講得令人印象深刻,我絞盡腦汁。

我參加了很多活動去試驗不同的自我介紹,可是我總覺得比不過別人。

「我叫單天質,天生麗質」。「臥槽,人家名字咋這麼叼呢」我經常這樣嫉妒人家的優雅和炫酷。總覺得每次我跟人說「我叫曾旻,旻是日字下面一個文」,然後看著一臉茫然的聽眾們,我的緊張感就增加了10分。

從自我介紹,到日常對話,我猜想你和我一樣經常會羨慕別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覺得人家那麼好,我這麼笨拙。誰會喜歡我啊。

誰會喜歡我啊。

或許,這就是你說的「只想享受友誼的美好,卻不想盡義務」中的「義務」吧。

我們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別人喜歡我」

你說到維持友誼需要花費時間,我們做什麼事情不需要時間呢?吃飯、睡覺、上廁所,都要時間。而且睡覺可是占用了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多呢,我們很少覺得睡覺花費時間吧。為什麼覺得花時間是一個「義務」呢?——作為義務,不僅在於它花了時間,還在於消耗了我們的精力啊。

隨時保持著優雅和炫酷,讓別人喜歡我,是一件非常花費精力的事情。那些台上的明星們,都是在精心地做這件事——讓觀眾喜歡他們。

在平日生活里,我們總有想挖鼻孔的時候。總有想要自私地表達自己,任性地讓他人陪自己做我們想做的事的時候。

這些時候,我們就變得不可愛了,令人討厭了……嗎?

我不知道。

但是我現在漸漸不去想這個問題了。我也希望你可以慢慢地少糾結這個問題。

在團隊里感覺到自己是透明的,親密朋友很少,這是你描述的現狀。現狀往往來自過去一系列事情的結果,它連通著過去。但是它不必連通未來。

你可以聽從「孤獨惡魔」的話,相信自己是一個loser,那麼時時刻刻你都會想要在別人面前證明你不是。這種執念會讓你覺得社交的義務是「讓別人喜歡我」。

社交的沒有這樣的義務。

社交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我們內心深處都需要相互溫暖。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e5820BMH2_cNUg0TU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