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與轉折 中國汽車工業七十年之合資案例

2023-07-14     車訊網

作為最早一批參與合資合作的企業,德國大眾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從組裝、量產,到新能源轉型的跌宕起伏;而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也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40年間最有力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汽車工業「缺重少輕,轎車幾乎空白」,國家確定建立「三大」(上海、一汽、二汽)三小」(天津、北京、廣州)轎車生產基地,並正式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

1984年10月,經歷6個年頭的曲折談判後,上海大眾合資合同簽約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次年3月,上海大眾汽車公司(2015年更名為上汽大眾)正式宣告成立,桑塔納的組裝生產,也順利成為新公司的首個汽車項目。

「這種時間跨度對長春來說實在太長了。」1987年,同為三大轎車生產基地之一的一汽也開啟了以轎車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次創業,擁有上一輪合資企業多方面的經驗,讓一汽領導層格外重視合資的成本及效率。因此,在經歷了數輪談判後,一汽果斷放棄美國克萊斯勒整車技術的引入,轉向與德國大眾和奧迪的合作:以許可證方式生產奧迪100,用以替代紅旗,並將一條在美停產的高爾夫生產線運抵長春,為之後的新車投產及高爾夫、捷達的相繼引入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此後一汽-大眾多款車型的火爆埋下伏筆。

在一汽開啟與大眾、奧迪的合作後,由於採用裝配生產與生產線改造並行的路線使其在轎車領域快速發展,奧迪100、捷達等車型紛紛湧入市場。1995年,奧迪正式加入一汽-大眾,隨著奧迪200的國產,成為日後與國際同步生產奧迪A6的過渡。

同期,上汽大眾也逐步提升桑塔納國產化率,憑藉由重點零部件供應商、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所組成的「國產化共同體」,桑塔納轎車的國產化率從引進之初的不足4%,提升至1996年的90%。重點零部件或關鍵零部件如車身、發動機、變速箱三大總成和前後橋總成相繼實現國產化,上汽大眾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一期、二期工廠相繼落成,技術中心、試車場地也陸續建成啟用。

進入21世紀,伴隨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中國汽車市場也快速擴張,家庭用車逐步超越公務車,成為市場的主要需求。這一時期,大眾的兩家在華合資企業銷量均呈現快速上漲的趨勢。但區分來看,一汽-大眾偏於對大眾全球化車型的引進,而上汽大眾則通過本土化的設計,打造出多款「中德混血」的特供車。

成本低、空間大、外形符合國人審美……通過中方提供外觀、配置設計,德方提供技術的方式,上汽大眾於2008年上市的朗逸,成為國內銷量最為可觀的「特供車」,並衍生出朗行、朗境等,以至於新桑塔納、帕薩特也都沿襲了這一成功的做法。

儘管簡配、標準降低或是平台老舊等問題是消費者頻頻提起的詬病,但對於彼時剛剛起步的中國車市而言,其實惠的價格和精準把握的市場需求,使上汽大眾在21世紀初期發展的極為順利,同時,先行布局SUV產品的優勢,也助力了上汽大眾在很長一段時間領先於一汽-大眾。

如今來看,與上汽大眾相比,一汽-大眾的市場策略則是主打「技術優勢」。跨過90年代末的「神車」捷達,一汽-大眾快速投產了歷經四代改型的高爾夫以及出自PQ35和PQ46平台的速騰和邁騰。比起「特供車」,一汽-大眾眾多車型均保留了原版設計,並搭載了前麥弗遜後多連杆懸架、ESP、TSI等多項市場同期的領先技術,加之奧迪、大眾的雙品牌運營,一汽-大眾產品陣容完整覆蓋了當時的中、高端市場。這也就形成了南北大眾既保持一定的差異化,又在國內市場齊頭並進的格局。

步入2013年,大面積增加的新能源補貼試點,將合資品牌拉入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新造車路線」。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汽車市場由擴張到成熟再到飽和的階段持續演變,在自主品牌的不斷衝擊下,合資車企的銷量也在十年時間內從上漲走入下滑。

自2019年開始,上汽大眾、一汽-大眾銷量相繼遇冷,儘管大眾汽車在電動化的轉型速度上幾乎超越其他所有合資品牌,但本土產品的先發優勢、價格優勢以及產業鏈成本優勢等,使南北大眾的「大象轉身」並不順利。

至於傳統燃油車,市場競爭加劇、需求轉化以及品牌力的弱化,致使一汽-大眾、上汽大眾近兩年銷量均出現降低趨勢,其中,一汽-大眾2022年銷量為182.4萬輛;上汽大眾則僅132.0萬輛,較2020年206.3萬輛的銷量相比,下滑幅度高達36%。

回顧過往,多年的「特供」研發方式,似乎埋下了上汽大眾銷量暴跌的隱患。在國內汽車產品品類日漸豐富、自主品牌不斷突破10萬-15萬元級市場的背景下,上汽大眾各車型因「特供」引發的詬病逐漸顯現,直至帕薩特、途觀L在中保研測試「翻車」及上汽奧迪「強行續命」的階段性失利,上汽-大眾因為這一束束「稻草」的壓力,跌落了往日的神壇。

相比之下,無論是速騰、邁騰,還是CC,不斷引入全球車型、最新技術的一汽-大眾擁有著更強的競爭力。而旗下奧迪、大眾、捷達三品牌各自堅守著高、中、低端市場,也為其提高在各級別產品的覆蓋面積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一汽-大眾在管理系統與採購模式上更具優勢,尤其面對社會經濟發展放緩、零部件生產停擺的市場寒冬時,小批量、準時化的採購模式,為一汽-大眾抵禦車市下行帶來了更多儲備。

結語:

從1983年上汽大眾的建立開始,合資品牌為汽車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見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興起與變革。儘管如今市場銷量呈現出諸多轉折與挑戰,但合資企業多年鑄就的製造能力與工業基礎猶在,如大眾一般的跨國巨頭們,絕非一日即可超越和顛覆。

面對新一輪的市場周期,相信合資品牌能夠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重新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全新定位與坐標;也相信在市場褪去當下的浮躁與喧囂後,合資品牌將再度為中國市場帶來驚喜與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6a43130cfe4ed7ae4713995074e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