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者、一個師者。
文 | 華商韜略 張宇彤
李澤湘有一個陳舊的紅色背包,他走到哪都背著它。
2018年,他獲得了全球工程技術最重要的獎項之一: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大獎(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Award)。
原本當老師的他,已經是位成功的企業家,如今又成了國際認可的科技先驅。陪伴他多年的背包,肩帶已經泛起毛邊,榮耀時刻,別人半開玩笑地問他:
怎麼不換一個?
他笑笑,不以為意地回答:
當老師的嘛,無所謂。
橫跨中美,創業24年,在改革開放的激盪中見證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與更新,從專注智能硬體的製造到投身產學模式的創新領路人。
李澤湘最喜歡的身份,依舊是一名人民教師。
【被「教育」選中的孩子】
8月15日,總部位於深圳的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開盤漲超525%,當日市值一度超300億元。
創業24年,孵化了一堆企業之後,62歲的李澤湘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IPO。
在此之前,人們叫他「創業教父」「獨角獸批發商」「中國矽谷的締造者」。
而這些,卻只是李澤湘為中國科創奉獻的大半生中,幾個略顯扁平的註腳。
1961年,李澤湘出生於湖南永州農村。回憶起來,他的童年總是繁忙又匱乏。
因為出身不好,他隨家人從縣城被下放到農村。
村落偏遠,在山間一隅,一共只有五六戶人家。
生活起居要自給自足,李澤湘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放牛、砍柴、挑竹子、做飯等各種各樣的農活。
12 月天寒地凍,六七歲的他,時常打著赤腳下田趕鴨子。
踩下去刺骨的寒冷,讓他至今記憶深刻,「就像直接踩在冰上」。
如今的永州
在漫長又辛酸的童年裡,讀書,就是他最大快樂。
讀高小的最後一年,李澤湘去往鎮上,特殊十年之後,高考恢復,母親是小學老師、父親是物理教師的他,17歲就考上了中南礦冶大學。
然後,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悄然而至。
1978年5月,美國總統卡特派出使者訪鄧小平,初次破冰達成,不少美國企業也紛紛訪華,受到中方熱情迎接。
美國鋁業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在受到了中方的招待後,為了加強兩國交流,他們決定給出2個美國名校的名額,用以培養中國的本科生。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李澤湘被選中,命運也徹底扭轉。
他跨越山海,前往美國私立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簡稱CMU),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節點、中美格局變化關鍵時刻的幸運兒之一。
李澤湘日後回憶,當飛機從北京升空,一個想法也深深印刻在了他腦海里:
「一定要回來,報效祖國」。
【破冰的開路人】
CMU的工程師文化,幾乎指導了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這所學校曾培養出13個圖靈獎、2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上世紀40年代就積極改革,用「科學主導工程」、「實驗與課堂緊密結合」,培養出了大量科技創新人才。
而剛到美國的李澤湘,好容易惡補上英語,卻在第一次實踐課時,「傻眼」了。
「當時老師讓我們去十字路口待三小時,回來寫報告,我傻坐了半天,心裡想,到底是該數人呢?還是數車呢?」
這個時候的李澤湘,還不明白工程師文化和實踐的關係到底是什麼,而他初次的啟蒙,來自自己的舍友。
那是一個有點另類的差生,考試總不合格,選擇題通常只拿個7、8分。
但在一次做實驗時,大家的示波器不工作了,這位同學踢一腳,設備立馬就恢復工作。
後來李澤湘反思,「知道踢哪裡、踢多重才能好,這就叫工程師意識」。
學業壓力大時,他就在匹茲堡華氏負四十度的操場夜跑,在不斷地思索中感悟,實踐的目的在於感受和觀察,只有帶著理論去切身地體察、研究和反思,才能抵達真相。
這學以致用的理念,為李澤湘日後深耕實踐教育埋下了種子。
1983年李澤湘獲得CMU電機工程及經濟學雙學士學位,去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
在這裡,這個來自農村傳統家庭的中國小伙,再一次刷新了認知。
校內的Sproul廣場上,豎著一塊紀念碑,寫著:
「此處土地及上方領空不應屬於任何國家,也不應受任何組織團體的法律約束」。
同學們批判性也很強,李澤湘說:「外面學校來做研討會,說得不好我們就轟出去!」
如今的Sproul廣場
CMU的工程師思維與伯克利的創新與自由,最終構成李澤湘的思想框架,指導了他一生的教育觀。
伯克利的衝擊,讓李澤湘又一次想到了祖國,和那片熱土上的其他學子。
1986年,全國人大通過了《義務教育法》,九年義務教育的制度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
此時李澤湘剛剛拿到碩士學位,他備受鼓舞,聯合其他留學生,給國家教育委員會,遞交了一封「改革建議書」。
他們寫道,祖國與國外科技水平有所差異,建議集合所有留學生力量,在國內創辦一所全新的、從事新科技研究的大學,並願為其先。
很快,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劉忠德接見了李澤湘,儘管囿於環境,這份略顯稚嫩的建議書最終沒有實施,但李澤湘牽掛的心,卻再也沒有放下。
在伯克利先後獲得數學碩士、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碩士、博士等學位後,李澤湘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紐約大學計算機系工作。
1992年,31歲的李澤湘終於回到東方任教香港科技大學。這一年,鄧小平在深圳發表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國不搞改革開放,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
此後的中國,天翻地覆地巨變。
1998年,港科大應內地的邀請,派了不少教授去深圳參與企業合作。可沒幾天,實戰不強的教授們紛紛鎩羽而歸。
已經在科大建立「3126實驗室」(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以「國際化、研究型、產學研」為定位,專注數控與自動化)的李澤湘,深刻意識到理論和實踐的鴻溝,不想再困於象牙塔。
次年,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方攜手,創建了深港產學研基地,李澤湘抓住機會,成立了固高科技。
固高科技是整個亞太地區,首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高精度運動控制器的科技公司。
在地球還沒有成為一個村的時代,網絡和高科技都是新鮮物種,機器人只存在於科幻小說里。
李澤湘就在固高貫徹了「高科技、全球化、員工持股、風險投資」的矽谷模式。
然而因為太超前,固高科技生產的運動控制技術設備,國內的老闆們都不愛買,原因是「根本不會用」。
李澤湘不放棄,他說服企業家、成立培訓班,集中底層員工,為他們做運動控制技術的短期培訓,甚至去教剛從田裡忙完的農民兄弟,怎麼使用運動控制技術來開發設備。
事後,他驕傲地分享:「只要掌握新的思維方式和科技手段,農民兄弟也可以創造了不起的東西!」
躬身育人只是第一步,創立固高後,李澤湘發現,實驗室不少學生畢業後,都前往了矽谷和華爾街。
這讓歸國的他深感痛心,一些更深刻的變革,正在他心中醞釀。
【帶領群鳥,飛往他們的山】
在科大期間,李澤湘開了一門新課,叫機器人比賽。
課程把機械電子、計算機、數學等20多個不同專業的學生混搭到一起,給8個月的時間,設計、製作、調試機器。
李澤湘發現,學生們不光鍛鍊了動手能力、團隊精神,還去自主疊代設備,沒出多久,就把華強北跑得比學校還熟,在那裡做機加工,比用學校的設備至少快2-3倍。
這說明深圳的產業鏈、工業基礎、物流優勢已經足夠支撐新科技公司的崛起。
果然,從機器人課中走出的一名學生汪滔,在一個燥熱暑假,蹲在民房裡,做成了一架直升飛機控制器。
在被Gopro公司拒絕後,這個年輕人想做點不一樣的,便把相機直接裝在四旋翼上,直接重新定義一個市場。
後來,他背靠深圳,成立了現在的大疆。
汪滔
李澤湘意識到,一個完整的教育、製造鏈體系對硬體創業、科技突破的重要性,把目光放到了東莞。
既然華為能在東莞松山湖建一個新基地,那他們也一樣可以。
此事不僅投資高、還風險大,從構思到落地周期漫長,李澤湘等了又等,沒有合適的投資人。
那就自己干,一番尋覓,他拉來鄰居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的甘潔教授、和十年的桌球球友原港科大工學院院長高秉強教授,合夥把基地包了起來。
在基地里,李澤湘不光請各界大咖,為學生們提供專業的技術講座,還專門設置了法律培訓、英文沙龍,讓年輕創業者,從一開始就擁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意識,且可以突破語言壁壘,走向國際。
而基地設置的創業夏令營和機器人大賽,更延續了李澤湘在科大期間,對學生的集中培養模式。
2014年,李澤湘成立清水灣基金(現XbotPark基金),以投資人身份,助力創業者,一旦遇到優秀的技術創新,就可以快速落地。
李澤湘說,成立基金不是碰運氣找項目,而是完善體系。去年,該基金獲得騰訊、紅杉中國、東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有限公司等的支持。
如今,李澤湘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孵化了掃拖一體機器人企業雲鯨智能、專注於箱式倉儲機器人系統的海柔創新等140多家硬科技公司,加起來估值超2000億。
而XbotPark基金,不僅投資了大疆、雲鯨智能等,還在今年7月,參投重慶的愛思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又一次關注年輕創業人,助力新能源汽車。
截至目前,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孵化公司的存活率達到了80%,遠超矽谷的50%。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而李澤湘緊迫性依舊很強烈:「中國機器人製造想要趕上日本,一個汪滔不夠,要4000個。」
他希望,工程教育改革,不該只局限於東莞、局限於機器人基地。
在2018年的萬字演講中,李澤湘指出,中國經濟過去的成就,歸功於地方政府的措施,和中國企業家尤其是鄉鎮和民營企業家的勤奮及對新技術的快速學習。
如今的中國,正在產業轉型的另一個關鍵點,模仿和學習已經不夠了,要從深水區涉入無人區,關鍵在於技術突破。
而這需要的是培養合適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才?
在產業基地大樓的牆上,寫著李澤湘最喜歡的一段蘋果公司的廣告詞: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他們我行我素
桀驁不馴
惹是生非
有人視他們為瘋子
而我們卻視他們為天才
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
認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雲鯨創始人張峻彬分享,自己被李澤湘老師看到,就是因為大著膽子,冒進地往李老師的公眾號投了一個簡歷。
另有李澤湘的學生說,是李老師讓他看到,人生不止有「小鎮做題家」一條路,只要動手動腦,就能創造自己的天地。
在李澤湘的字典里,學生怪不要緊,這種特立獨行,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突破。
一次採訪中,他感嘆:「當代大學生就業這麼發愁,如果我們把他們帶到一個新賽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我們國家的創新就不得了了!」
受益於祖國教育的李澤湘,仍在努力反哺,越多人抱怨當下環境,李澤湘越要說「沒有比當下中國更好的時候」。
而此時,他的固高科技,也已經穿越了中國製造業的兩個時代:
從「貿工技」,利用人口紅利崛起,到智能製造,憑藉機器人、人工智慧、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革命,實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李澤湘有一個愛好,登山。
53歲那年,他在38 小時內走完了 100 公里山路。
他常把這項運動與創業放到一起聊,創業苦寂,宛如登山。山上山下,進三退二,唯有一顆堅毅果敢的心,才能撥開雲霧。
而當他帶領年輕人像鳥飛往他們的山,誰又能說鳥兒們扇動翅膀,沒可能讓中國科創崛起於國際?
山巔的李澤湘
李澤湘知道,創業的成功率極低,推動教育改革也一樣。
「一艘大船,你很難去推動它。但可以在旁邊建一個小的樣板,讓大家看到還有一個不同的方法。
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用個5年、10年,我們一定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小車不倒只管拉,你看我們這些人,都是同樣地,就一直往前走。」
而先行者帶動後行者,這大概便是李澤湘作為師者的吾道不孤。
【參考資料】
[1]《粵港機器人學院——新工科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李澤湘
[2]《科技創業的孵化密碼》李澤湘,混沌學院
[3] CCTV財經《對話》節目李澤湘專場《打造科創夢工廠》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