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薦,這部別開生面的小眾新作

2022-04-16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我推薦,這部別開生面的小眾新作

本文作者:李嘯天

疫情之下,春節之後,無論中外都沒啥值得一看的影片出爐。

《誓不低頭》(the outfit)算是一個例外,意外地好看,格外地精彩。儘管全片故事都只發生在一間裁縫鋪子裡,但整部影片依舊做到了千轉百回,反轉不斷,展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情。

《誓不低頭》已經專文推薦過( 奧斯卡 + 奧斯卡,饑渴中終於迎來了一部令人驚喜嘆服的影片 ),除開此片,退而求其次,今個兒再推薦一部還算不錯的一部新片,叫《重金屬天團》(Metal Lords)。

「重金屬天團」是港台翻譯,比較惡俗,這名字足以將部分觀眾給直接勸退,其實翻譯成「 金屬至上」應該會更好一點。這裡的「金屬」,是「重金屬音樂」。豆瓣已將其改名為《金屬霸主》,依舊是一個濫俗的名字。

《重金屬天團》,是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青春成長片。如果要做類比,大概就類似《健聽女孩》《爆裂鼓手》《金屬之聲》這些。

這幾部影片的量級都差不多,但因為《健聽女孩》涉及到了殘障群體,在政治正確上占了極大的便宜,結果直接升級為了奧斯卡最佳電影。

單純從故事上,《健聽女孩》與《重金屬天團》都是在講高中少年在邁向成年禮的關鍵一步,講他們的成長與面對的抉擇,還有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與應對。兩部影片的主題大差不差。

《健聽女孩》當然挺好看,《重金屬天團》也不算差,而且它更純粹一點,很單純地講述了一個有關成長的故事。只不錯,《健聽女孩》牽涉的是殘障群體,《重金屬天團》牽涉的是重金屬搖滾樂而已。

說到「重金屬搖滾樂」,曾經在大學時期,我短暫入迷過一陣子。

那時候,是大一剛入學後不久。

你想啊,一個山東的學子,高三復讀了兩次,高考參加了三次,才好不容易殺進了北京。數年的苦悶與壓抑,憋屈到了極點。此時接觸到重金屬,如同天啟,就像當頭棒喝一樣,一下就把我的身心徹底打開了,疊加在胸口的淤壘,一下噴薄而出。通過音樂,合理合法地將內心的憤懣無情地、暢快地、憤怒地、歇斯底里地宣洩而出,真是何等地痛暢。而且,不僅僅是發泄,還可以咒罵,去詛咒這個世界,去硬懟自己看不上的一切,這又是何等的快意。

但是吧,自知之明又迅速讓我發現重金屬太特麼費嗓子了。我這種沒有天賦又未經訓練的嗓子,別說重金屬,就是普通歌曲,吼幾首之後就得失語兩天,歇逼養傷。這種發現,還是挺打擊人的。當你踮起腳跳起來都夠不著目標的時候,就只能灰溜溜地選擇戰略性放棄。

得嘞,再見吧您吶,重金屬,我實在是吃不下您這樣的菜。

當然,另一方面是那時候的思想變化得太快了。喜歡上重金屬也就幾個月後吧,就發現這玩意只剩下宣洩的作用,除了顯得自己很中二之外,並無其他有效價值,便轉頭移情別戀了,不僅不再玩,甚至連聽都不怎麼去聽了。好處是,有過經歷,再去聽時能夠迅速捕捉到歌曲的想要表達的意境。很不客氣地說,絕大部分都是中二氣十足的所謂個性,能夠帶有深意真正通達重金屬精神的作品,寥寥無幾。

還當然,那時候太單純,簡單喜歡重金屬的音樂屬性,又不喜歡朋克,對於外在的華麗,認為其過於譁眾取寵,極其討厭,感覺朋克與殺馬特沒啥區別。其實那時候並不能分別出重金屬與朋克的區別,兩者其實大不相同,只是被我搞混了,以為是同一個圈子裡的玩意。

所謂「重金屬」,是一種「硬搖滾」,或者是「硬核搖滾」,注重質感,配樂上常常採用長時間的吉他solo,力求突破極限音量,在聽覺上製造儘可能大的衝擊力,然後在歌唱方面又歇斯底里,以「吼」的形式去宣洩內心的情感。

中國的市場上,目前基本上已經不見重金屬的蹤影,偶爾可以在一些音樂節上可以看到,但也不是主打樂隊,只是作為陪襯存在。中國比較多的是「輕搖滾」,像許巍、汪峰、逃跑計劃這些,無一例外都是輕搖滾,曲風已接近通俗音樂了,他們的唱法也接近通俗唱法。

重金屬搖滾只在1990年代短暫火過一陣子,像唐朝樂隊就是先驅,再就是黑豹早期的作部分品,也帶有重金屬的質感。但後來,所謂重金屬迅速就凋落了。現在當然也有重金屬樂隊,但極度邊緣化,他們的名字大眾一般都感到非常陌生。

在西方,重金屬其實也從來沒有占據主流過,但也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像齊柏林、槍與玫瑰等就一直很火。

《重金屬天團》里,講一所美國的高中里,有兩個普通的小年輕組建了一個重金屬搖滾樂隊,可是只有兩個人,一個主唱兼節奏吉他,一個架子鼓。兩個人的搖滾樂隊,人手嚴重不足,但是找遍整個學校,也再也找不到第三個人的加入。尤其是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名貝斯手,可左找右找就是找不到。

最後,一名大提琴手的加入,算是取代了貝斯手的地位,才勉強讓這個高中樂隊運轉起來。

《重金屬天團》好玩的地方,也正在這裡。大提琴與重金屬看似不搭,卻又很和諧地聯奏在了一起。

而這種混搭,又與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

就像上面提到的《金屬之聲》,其實已經算不上青春片,就是講一名歌手努力地堅持音樂活下去,展現的是一種很無力又很倔強的精神。《爆裂鼓手》則屬於很強烈的青春片,講的是青年時期的暴躁的教練與暴躁的音樂對於一個年輕人的影響。至於《重金屬天團》,儘管它追求的重金屬精神離真正的重金屬精神挺遠的,但它的主創一定是對音樂非常熟悉非常懂行的人。

主因吉他、貝斯、架子鼓,所迸發出的聲音,往往是激昂的、狂躁的,天生適合搖滾樂。而大提琴發出的聲音則是和緩的、悠長的,更適合的是交響樂,真的是與搖滾樂很不交融。

但是,在這個奇怪的樂隊中,他們卻很奇怪地交融了,讓不合拍的聲音和在了一起,就像跨界的混搭一樣,一起見證了幾個少年的成長。

這裡其實是一種隱喻。

這支重金屬天團里的三位成員,表面上都屬於那種典型的乖乖仔,並不是那種無腦的憤青,也不是校園毒瘤。甚至,在校園裡,他們還是被霸凌的對象,怎麼看都不像是玩搖滾樂的,尤其是重金屬搖滾。

主唱兼吉他 亨特,留了一頭長髮,看起來有那麼一點不羈的感覺,其實他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行走的荷爾蒙。亨特的反叛其實不過是對父親的逆反罷了。

架子鼓 凱文,戴了一副眼鏡,看起來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乖乖仔,怎麼看都與重金屬聯繫不起來。他玩重金屬,不過是因為亨特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必須要與朋友在一起罷了。

大提琴 艾米麗,更是一名無人關注的怪咖,自身情緒要靠吃藥才能維持得住。

三個小年輕,各有各自的問題,他們玩重金屬,不過是為了抱團取暖,看似在追求所謂的極致的自由,是對威權的解構與批判,其實並不是。

骨子裡,他們都屬於大提琴,是溫婉和順的,吉他與架子鼓只是表象而已。

重金屬的音樂屬性,強調的是反叛與喧囂,是對極致自由主義的追索,這幾個孩子恰恰都不是。所以,他們所追求的重金屬,只是一個表象。甚至,什麼是自由,什麼是自由主義,他們都不懂,也沒有提過。

再所以,想通過《重金屬天團》去欣賞重金屬音樂,是領會重金屬的精神品質,肯定是錯誤的,切不要望文生義。這只是一部青春片,講的是成長的故事。

其實,重金屬音樂,有兩大特性。

其一,是追求個性的自由。這是對個人自由主義的一種極致的追求,以宣洩的形式,將個人內心的憤懣與不平,通過音樂訴諸出來。自由,首先是身與心的自由,是精神領域的自由。重金屬音樂毫不顧忌別人感受般的情感宣洩,正式對自由精神的極致表達。

其二,是對權威的強烈批判。這是對集體自由的一種極端追求,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對舊有秩序的一種解構與批評,用以瓦解莊嚴與高大上,批評對象可以是體制,也可以是超越體制的其他所有權威力量。

在中國,無論是追求極端個人自由還是追求集體自由,都不存在相應的土壤,想要有所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對於《重金屬天團》里的幾個小年輕,他們尚未成人,也是無論是個人自由還是集體自由,都無從談起。還追求個人自由?主唱亨特被他爸爸一個耳刮子就煽的暈頭轉向,連基本的身體自由都沒有,還奢談什麼個性自由呢?

架子鼓手凱文,不過是聽憑自己內心的呼喚,找到貼心的朋友罷了,能夠有人可以愛,有人可以破處,就很好了,至於架子鼓,不過他一門玩得還不錯的手藝罷了。如果亨特不是好友,其實隨時都可以加入其它樂隊的。

大提琴手艾米麗,在整個校園裡,大概也只有凱文認可她,欣賞她,然後還能夠與凱文一起參加表演,能夠加入到樂隊中去,至於是不是重金屬,其實並不重要。

所以的所以,《重金屬天團》用一個彆扭的大提琴,結果講了一個看似彆扭卻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就是幾個少年在成長中所經歷過的那段生活。

至於以後,他們還玩不玩重金屬,並不重要。就像精神病醫院裡的醫生,曾經也是一位重金屬音樂界大神級人物,但後來還是向現實低頭,去乖乖做了一名醫生。

未來是什麼樣,並不重要,關鍵是現在,要活出自己的模樣。

這就是青春本來的樣子。

所以,儘管看著有一點彆扭,但《重金屬天團》還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影片。看似鬧騰,其實很純粹。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8cbd4df50f1927e2baf8eb51ace50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