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為什麼還沒修出來?
自古以來,修史就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到了唐朝之後,由官方機構給上一個朝代修史,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而新修出來的前朝歷史會被看作是「正史」。那麼新任統治者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給前朝修史呢?
在政治上,這意味著宣告上一個王朝的覆滅,對於本王朝有一定程度的鞏固作用,同時由於朝代相隔不遠,留下來可供後人查看的資料很多,尤其是那些前朝做的「錯事」,類似於奸臣當道,皇帝昏庸等,通過對這些事情的描寫,給了自己取而代之的合法性。
1914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前就已經著手設立「清史館」編寫《清史》了,當時還是以北洋政府的名義。9月份,在一片罵聲當中,袁世凱去世,北洋政府被各地軍閥輪番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槍桿子」夠硬才是硬道理,沒有哪個軍閥對編撰《清史》感興趣的,就這樣成立不久的「清史館」時常會面臨經費短缺的問題,有不少史學家堅持不下去,去找其他工作了。負責清史編纂工作的趙爾巽為了工作能夠繼續,找到了張作霖,爭取到了資金支持。
趙爾巽並不是專業的史學家,他曾經任東三省總督,那時張作霖在他手下做事,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雖然爭取到了資金支持,但是他並不懂著史,請了一大堆清朝遺老,來寫清朝的歷史,其中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整本書的結構也十分凌亂。
1927年,清史編撰工作基本完成,按照慣例,這本書應該經過審核之後才能定稿出版,但是當時已經83歲的趙爾巽,已經纏綿病榻了,他擔心自己活著的時候等不到《清史》面世,所以沒等審核就以《清史稿》的名義出版了。
他也知道這本書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在報紙上說「此稿乃大輅椎論之先導,並非視為成書也。」所以說,這本書也算不得是正兒八經的《清史》。
這本《清史稿》,歷經14年才修成,總共包含536卷,從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到1912年清朝滅亡,囊括了296年的清朝統治,雖然說其中的有些觀點有失偏頗,但依然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是現代學者研究清朝歷史最值得借鑑的典籍之一。此後的中國身處兵荒馬亂時期,缺乏修史的條件,這件事也就被這麼耽擱了下去。
新中國成立後也曾提出過修《清史》,但在建國初期,國內百廢待興,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來修史,直到2002年,才正式啟動了「國家清史編纂修工程」,按照計劃將在10年後也就是2012年正式修完,但是在修撰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困難。
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資料的整理,關於清朝的資料實在是太多了,單是國內就有滿文、蒙文、漢文,還有不少國外的資料,找到懂這些語言的學者就已經很困難了,就不要說還要懂修史。
其次,即使翻譯完了這些資料,也需要證明真假才可以正式使用。但經過那個特殊的年代,要想證明這些歷史事實也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方面,要想保證這本書和《二十四史》的延續性,那麼就要使用紀傳體,寫文言文,可在當今社會要想找會用文言文編史書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剛開始工作組準備用白話文編這本史書,這就導致越寫越多,在編寫到一半之後,工作組又決定壓縮字數,就這樣這本書變得既不是文言文,也不像白話文,簡直是一個「四不像」。
到了後期還需要排版校對,這都需要大量專業的歷史專業人才,耗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夠做到,就這樣修《清史》這件事,在多種原因的結合下被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