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夜校」這個頗有年代感的詞彙吹向各地城市,席捲青年群體。據《人民日報》1月16日報道,在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各種夜校課程受歡迎程度堪比網購「秒殺」,上夜校成為青年群體生活選擇的新潮流。
夜校,顧名思義當為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課程有著內容多、周期短、總價低等特點,既有戲曲、茶道、書畫等才藝特長類,又有應急救護、人像攝影、中醫養生等生活實用類,也不乏紅酒品鑑、電影鑑賞、非遺工藝等藝術品味類。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夜校相比,當今夜校所教授的內容不再以生存型的知識技能為主,而是轉向以發展型的藝術休閒為主。與此前大火過的城市露營、飛盤比賽、圍爐煮茶等活動相比,青年夜校不僅有著娛樂屬性和社交屬性,還自帶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
首先,青年夜校是滿足休憩需求的「情緒避風港」。在追求效率至上的工業化社會,快節奏和碎片化成為人們生活的顯著特徵。大家似乎陷入了如出一轍的忙碌、疲憊、焦慮,很難在時間的縫隙里獲得短暫的喘息。點綴著幾顆繁星的夜晚,散發著暖黃燈光的教室,上夜校被青年群體當作緩解工作疲勞的調劑品,為忙碌的心靈留一方棲息地,以夜晚短暫的鬆弛熨平白天生活的「褶皺」。
其次,青年夜校是滿足知識需求的「能力加油站」。在海量信息充斥的網際網路社會,科技進步越來越快,行業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專長越來越精,本領恐慌的危機感、知識折舊的緊迫感、能力不足的飢餓感撲面而來。夜晚的時間、低廉的價格、多樣的課程,契合了青年群體多元化、深層次、全方位的發展需求,以及拓寬視野、終身學習、自我提升的人生理念。
再次,青年夜校是滿足精神需求的「社會桃花源」。在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環境,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人的勞動異化、人的發展片面化、人與人關係的物化……過度的理性,分工的細化,物慾的滿足,給人類建造了一個無處不在又無法逃脫的精神鐵籠。沒有目的、沒有功利、沒有得失的夜校課程反而滋潤了精神的乾涸。
簡而言之,青年夜校就是為滿足當代青年高質量精神文化需求而生,能夠給他們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個體歸屬感。當下,具有公共文化屬性的青年夜校在爆火的同時也應更加關注知識的價值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出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實際的課程和服務內容,讓夜校真正成為青年群體釋放情感、放慢腳步,尋求心靈慰藉、汲取知識養分的天地。
來源|湘西網
作者|吳宜芝
責任編輯|劉娜
二審編輯|吳宜芝
終審編輯|陳昊
監製|岳躍強
精彩內容速覽一分鐘
湘西評論|「評時」與「平時」
湘西評論|反對「精緻的官僚主義」
湘西評論|「創衛」人人都要「搭把手」
湘西評論|杜絕「作秀式」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