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述評

2024-06-18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述評

開欄的話: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日起,新華社開設「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專欄,充分宣傳黨中央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決策部署和各部門各地區的行動舉措,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力量。(開欄的話完)

新華社記者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謀劃部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新征程上,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指明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

夏日的新疆,風景如畫。各族人民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片熱土,從南疆重鎮喀什到首府烏魯木齊,深入鄉村、企業、部隊、學校等調研,行程滿滿。

同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在這次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後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開創性提出「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到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的高度,強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23年,在內蒙古考察和在新疆聽取工作彙報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

從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從西南山寨到塞北草原,習近平總書記同各族群眾廣泛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共話民族地區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在內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馬鞍山村,走進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指出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寧夏,指出「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在貴州,強調「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西藏,指出「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是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著眼『兩個大局』,深刻總結國內外民族工作經驗教訓,深刻洞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趨勢,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

思想的火炬,照亮民族復興的新征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鞏固和拓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指明了黨的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日新月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翻開新篇章。

聚焦主線,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5G信號覆蓋全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走進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一步跨千年」的獨龍族群眾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獨龍江鄉巨變,正是近年來民族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

多措並舉不斷增強民族地區發展能力,各族群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立足實際闖出增收致富路,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牽,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

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稱號的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潘火街道,生活著多個民族的居民。近年來街道不斷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打造紅石榴志願服務矩陣,各族群眾共商共建美好家園的畫面躍然呈現。

從鄰里節百家宴,同吃一桌飯、同感民族情,到「村BA」賽事,打造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載體,各地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斷鞏固,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

民生為本,各族群眾生活迎來新飛躍——

走上柏油路、喝上自來水、住上安居富民房……新時代對口援疆工作,給新疆各族群眾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

在雪域高原,「電力天路」編織起一張張安全可靠的「光明網」「民生網」;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當地發展鄉村旅遊注入動能;在內蒙古草原,烏蘭牧騎為各族群眾送去惠民文藝表演……一項項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實事,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心田。

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不斷煥發新活力——

北京西長安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來客。展廳內,銅鼓、箜篌、馬頭琴的千年迴響,匯聚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萬千氣象。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文化認同始終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以文結緣、以藝聚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中華文化煥發新活力。

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激勵全國各族兒女滿懷信心,踏上新征程。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新征程上,一幅推進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畫卷徐徐鋪開。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須協同推進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國式現代化——

仲夏時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麻吉村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熱鬧起來,獨具特色的田園風光與鄉土文化相結合,吸引遊客前來打卡體驗。鄉村振興不僅扮靚了村子,更讓村民的日子紅火起來。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源。

面向未來,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須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不久前,聚焦「閩寧協作 山海情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項目亮相位於北京西單商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漫步其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氣度神韻。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走進校園,引導青年學生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強化共同價值、弘揚中華文化,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做好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各民族攜手奮進的強大合力——

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

「各民族群眾和睦融居、和衷共濟、勠力同心,匯聚起了守邊衛國的磅礴力量……」2023年舉行的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授牌活動,生動講述了廣西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黨支部書記陸蘭軍等「中國守邊人」的故事,令人動容。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面向未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必將匯聚起各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記者王琦、范思翔、王明玉)(完)